APP下载

聆听学生的“异口异声”

2009-12-15王秀英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聆听宽容尊重

王秀英

摘要:我们以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出发点,用信任、宽容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异口异声”,学生就会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尊重 培养 信任 宽容 聆听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要求。因而学校教育的实质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因此教师必须聆听学生的“异口异声”。

一、聆听“异口异声”是对学生差异的尊重

以往的教育中,多数教师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顾学生的感受粗暴侵占学生个体活动时空,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采用同样的方法,布置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导致迟钝的学生跟不上,聪明的学生不满足。随着年级的升高,课堂发言的学生成为几个优等学生的专利。因此我们要摈弃那种统一规格制造的“标准件”的教育模式,而从研究学生差异入手,聆听学生的“异口异声”。

“异口异声”体现了学生是有个性的学习者,对“异口异声”的聆听便是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差异、善待学生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思想状况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情感体验不同,我们教师应“以生为本”,聆听他们的“异口异声”。

二、聆听“异口异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体现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这关乎新课程实施的成败。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独创性,一个迷信权威的学生在学习中不可能有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探索问题,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见解,这样课堂上学生就会“异口异声”,教师对待“别样的异音”更要小心呵护和大胆指导,使学生创新的萌芽不致夭折,教师应以建设性、激励性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的反馈和支持,这样课堂就具有了“生长性”、“生产性”,学生的智慧火花才能得以迸发,创新精神才能得以体现。

三、聆听“异口异声”来自教师信任和宽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动力。”既然我们希望教育对象成功,首先要用信任学生的眼光及方式对待学生的“异口异声”。比如: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吞吞吐吐,如果老师向学生投去信任的目光,并对学生说:“你慢慢地说,老师相信你会回答得很好。”看似简单的几句话,既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的尊重,又不无善意的批评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次,聆听“异口异声”还需要教师给予宽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思想聆听学生的“异口异声”就会因势利导,促使学生的不断发展。比如: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时,有一个学生说:“我喜欢小白兔,它不用自己受累,就能吃到很多白菜。”老师听后并没有马上指责学生,而是和颜悦色地对他说:“你能积极地回答问题很好,但你再好好想一想不劳动就有收获会得到长久的幸福吗?”学生听后会意地点了点头。如果教师当时一口否定,就可能会压抑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聆听学生的“异口异声”就是要摈弃“标准答案”,就是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情感去表达。要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以信任、宽容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异口同声”吧!

猜你喜欢

聆听宽容尊重
积极统筹协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的有效途径
尊重、理解、宽容让他重新起步
我努力读懂“宽容”这首诗
宽容在班集体教育中的作用
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沙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喧嚣时代如何学会“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