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中的德性启迪
2009-12-15王英
王 英
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维度和思路。学生的在校表现彰显着他们德性的完善程度。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并不断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的行为。然而,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道德实践,获得亲身的道德体验,在道德意志的作用下自觉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所以德性教育重在启迪。
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学校德育最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它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工作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化解心理矛盾、人际关系矛盾,创造一个温馨、和谐、舒适的环境,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激发他们不断增强和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成为奋发有为、宽容有度,实现心灵美化和内心深处自我和谐的个体。
新形势下的学生应该具有创造性人格,能不断追求人格的独立和自由,有强烈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竞争意识,并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进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能适应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成为高度智能化社会的主人;有民主意识和协调能力,具有主人翁意识、自律精神和法制观念,能从理性的高度把握民主的内涵,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注重个人修养。然而这些品质并非通过外在的强制知识灌输发展而来,而要通过主体品德能力的提升发展而至。因此,要用德性的导向,启迪学生在道德知识、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形成较为合理的品德素质结构,促进民主、公平、友爱、活力、文明、融洽、祥和的校园氛围的形成。
一、要树立并坚持两个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完善人的德性,始终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在这个意义上,要始终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按照他们的特性和实际需要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式,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发展他们的道德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以他们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摒弃那些训斥、体罚等手段,必须以尊重、信任、理解、赞赏、引导、沟通、支持、帮助等方式,创造出和谐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上和谐发展。
2.务实的理念。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当中,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情感、意志、兴趣、需要等个性素质及培养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性。
二、激发与规范学生的自我教育
德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外在条件,最终能否实现,还有赖于学生个体自我意识的分化。
学生自我意识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于主体对自身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程度。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才能不断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学生完善自我意识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是自我教育的前提。由于学生的思维比较片面,因此在认识自我时也往往不够全面,容易以偏概全。为此,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帮助他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学生认识自我的途径一般有四种:通过他人的评价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自我,通过参与活动、尝试不同的经验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省认识自我。因此,多开展相互评价的活动,使他们从多个维度认识自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使他们发现新的自我,鼓励学生从我与人的关系、我与事的关系以及我与自己的关系三条渠道积极主动认识自我。
2.积极接纳自我。学生要自强自爱,自强即相信自己,有成功感和进取心,乐观向上,发言做事不胆怯,有初步的抗挫折能力和受挫后的自我调节能力。自爱即懂得爱护自己,保护自己,不损害自己的身体,珍惜生命,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接纳自我是发展、健全自我的核心和关键。这就需要多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全面评价学生而不是以成绩决定一切,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积极地接纳自我。
3.有效控制自我。自我控制是人主动地改变自己的心理品质、特征及行为的心理过程,是学生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教育是最高级的自我调控,是在成人的指导和监督下控制自我,向自觉地控制自我升华。人的自制能力的发展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个人的理想或志向、信念是个体内部的高层控制因素,个人所接受的社会道德规范、生活准则和个人的责任感、荣誉感、善恶心是个体内部的直接调节因素,个人的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习惯等也是重要的直接调节因素。健康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自制能力。中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着憧憬,满怀着希望,可以有效地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必胜的信念,并激励他们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中学阶段也是个性迅速发展的时期,张扬个性的同时极易忽略规范的约束,因此在激发内部力量的同时加强外部纪律约束。
4.要积极创设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环境。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可以说是他们的另一个家。要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班集体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班风。良好的班风和校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自我教育环境:首先,学生在融洽的人际交往中学会了客观地评价他人、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从而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发展了自我意识。其次,通过交往,他们发现自己的道德榜样,从而自觉约束行为,向榜样看齐。再者,良好的班级或学校道德氛围,使他们产生愉悦的道德体验,进一步产生更高级的道德需要,从而促进德性的健康良性发展。
5.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皮亚杰认为,促使儿童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变的关键在于儿童的社交活动。柯尔伯格研究也发现最终促使学生道德发展的是交往活动中的道德推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社会活动实践,加深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体验,形成道德信念,并最终养成道德习惯。另外,社会活动可能对学生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而学生已有的道德发展水平又未能满足这一要求,为了成功地参与社会活动,学生将自觉地解决这一矛盾,从而发展了德性。为此,学校应多开展社会活动,为学生提供独立判断、分析、解决问题及形成自律意识的机会。
总之,学生的德性发展中,自我教育起了很大作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培养和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并为实现自我教育开辟途径,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将学生看作德育的主体,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来培养理性、自主性道德判断选择能力,掌握自主德育方法,养成自主德育习惯,提高自主德育能力,逐步形成主动适应时代要求的道德行为,完善自身的品德,丰富和发展社会的道德规范,并在这种完善中得到情感的丰富和人格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