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讽刺艺术风格

2009-12-15王海涛刘晓辉

电影文学 2009年18期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艺术

王海涛 刘晓辉

摘要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通过多层面的讽刺策略,在对立的结构中对真相、崇高、救赎和自由等宏大叙事话语进行解构批判,而温情主义的结局又消解了艺术批判的深度,好莱坞的大众文化消费模式最终构成了艺术对现代社会与艺术自身的双重消解。

关键词电影艺术;讽刺叙事;现代性解构

由弗兰克·达拉邦特导演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讲述20世纪40~60年代末,在一座名叫肖申克监狱里发生的故事,围绕新囚犯安迪、老囚犯雷德、由狱长诺顿等人,呈现了一幅美国监狱的多维图景。《肖申克的救赎》发行不久即获奥斯卡奖7项提名,被称为电影史上最完美的影片、好莱坞最有气势的十大巨片之一,1995年该版获得全美影带租售冠军。除却商业成功以外,影片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人生思考,从艺术表现方式来说,我们必须承认“讽刺”的多层面运用是该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手段。

一般讽刺在叙事作品中以3种方式出现:作品的语言中、作品的事件中、或者作者的观点中。再进一步可以把讽刺分成四类:(1)语言讽刺。即说反话;(2)情境讽刺或命运讽刺,这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表象与事实之间制造的反差:其二是叙事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希望某件事会发生,结果相反的事却发生了;(3)戏剧性讽刺,即故事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形成反差;(4)语调讽刺,即叙述者以一种语调方式暗示所指与能指的分裂。

一、影片中运用的语言讽刺

如典狱长诺顿引用圣经语言教导囚犯:“我是世界之光,跟随我的人不会行于黑暗,还会拥有生命之光。”而实际上,在他管理之下的肖申克监狱罪恶累累,他加给狱犯的只有更深的黑暗。在实行狱外计划时,诺顿口口声声自称这是“一个真正的、有进步意义的服刑和改造。我们的服刑人员,被正确的监管的服刑者,将走出高墙,为各种公共服务进行劳动。”他的话中反复强调“真正、进步、有意义、确实”等崇高的概念,而其真实的动机只是满足个人的贪婪。而承包商为了保护自己的生意不被诺顿抢走,采取了贿赂的方式取悦诺顿:“尝一下我太太特意为你烤制的馅饼吧,然后再考虑一下。”这里,表面上是温情的友谊,而实际上“馅饼”之下掩盖着肮脏的交易内幕。这样各自冠冕堂皇的能指语言与追求私利的所指之间形成了鲜明对照。语言讽刺的刀刃凸显出其内在的锋利。此外,像影片中喜欢鸡奸男犯的三恶徒命名为“三姐妹”,专横跋扈的守卫队长哈雷被捕时,叙述者黑人瑞德形容其“哭的像个小姑娘”,老布鲁克斯上吊自杀前在旅馆屋梁上刻下“布鲁克斯·哈特兰到此一游”等等,都具有非常明显的“言此意彼”的讽刺意味。

二、影片中情境讽刺或命运讽刺运用

影片开头是庄严的法庭庭辩,一边是主人公安迪对谋杀妻子和其情人罪行的苍白无力的辩解,一边是起诉律师滔滔不绝、言之凿凿、气势逼人的有罪推理,从表象上看,一系列证据链均指向了安迪,而事实上雄辩的律师和庄严的法庭共同将无辜者的命运推入有罪的深渊。

除了主人公安迪外,影片中其他人物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命运的讽刺:瑞德在狱中努力改过,希望能获得假释重回社会,然而自由的希望接连破灭,当他被“体制化”而变得只适应狱中生活时,却意外获得了假释的自由;老布鲁克斯在拘禁生命的狱中呆了一辈子,当他刑满出狱重获自由时,却无法面对与从前迥然不同的世界,他甚至想到以再次犯罪的方式入狱,但终因“太老了”而只能以自杀了结残生;典狱长诺顿处心积虑,一边以狱犯的救赎者自居,一边压榨狱犯做着大肆敛财的勾当,然而到头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三、影片中的戏剧性讽刺

影片中有两个戏剧性讽刺的例子,其一是安迪在户外工作时,偶然听到监狱守卫长哈雷谈及遗产继承的收税问题,就大胆地去为哈雷献计避税,安迪此举在瑞德等人看来是极度危险的“自杀”之举,然而最终安迪却戏剧性地为每个同伴赢得了3瓶啤酒,让他们饱享“自由”的愉悦。其二是青年汤米是主人公安迪帮助的对象,安迪帮助他取得了中学文凭,使他的人生充满了希望,然而由于他对安迪案件的线索了解,最终却因安迪要求重新调查自己案件而遭典狱长阴谋杀害。前一个戏剧性讽刺令人会心一笑,后一个戏剧性讽刺则令人唏嘘不已。影片就整体叙事结构来说,就是巨大的戏剧性讽刺,以救赎者自居的诺顿等人终遭覆灭,而安迪、瑞德则在自己的努力下终获自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柔弱胜刚强”的戏剧性讽刺,这种讽刺在观众那里得到深刻的两相对照,从而超越了故事角色的视角限度,使影片意味深长。

四、影片中巧妙的语调讽刺

《肖申克的救赎》的主叙述人是瑞德,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肖申克这个特殊监狱环境中的黑人,一方面他缺乏系统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又深谙监狱的环境,对人性的特点、监狱的潜规则都有相当的了解。在假释无望的心境下,身上形成了一种对抗主流价值观念的玩世心态,这些通过其语调明显地反映出来。当安迪问瑞德进监狱的原因:“也是无辜的吗?”瑞德轻描淡写地回答“肖申克监狱惟一有罪的人。”从表面上看瑞德坦承自己真的杀过人,但其语调平淡,更透出一种对负罪感的麻木,因为经过多年炼狱般的生活,他对有罪无罪这样的问题已经不再关心,他已经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再者,监狱生活经验使他明白,有罪或无罪在肖申克这个地方根本没有任何区别,在最后一次假释答辩时,瑞德听之任之的讽刺语调反映出瑞德对监狱教化制度的不满,同时也暗含对自己命运的彻骨悲伤。这种语调讽刺既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喜剧性和黑色幽默感,又加深了反思的深度。

五、观后的感悟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故事时间跨度为20世纪40~60年代,这是现代性价值观念一方面在社会现实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在文化哲学领域引起怀疑的时代。反思现代性的理性观念,寻求感性的解放是先锋艺术家和哲学家思考的命题。而《肖申克的救赎》很好地切入了这一时代主题,通过讽刺这一具有解构力量的武器,对现代性的宏大话语,诸如真相、崇高和救赎、自由等进行了解构和反思。

真相即事实,其客观性得源于事实,是人们认识真相的基础。而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我们发现人们认识的事实往往来源于虚构,巧舌如簧的律师循循善诱,足以使安迪获不白之罪;汤米获得的凶案真相在诺顿踏灭烟头的刹那间,即永堕黑暗;而子虚乌有的斯蒂文先生也在安迪的精心营构下,走向阳光灿烂的海滩。影片给我们的思考是,当认识真相的“皮之不存”时,现代性主张的真理又“毛之焉附”?显然影片的讽刺性追问直指现代性的价值中心,对其构成了巨大的解构。

崇高是现代性的价值追求,在西方宗教文化之下。人生就是通过追求崇高而获得生命意义的救赎。然而,《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崇高和救赎往往与卑鄙和陷害共生,或者成为压抑个体的新的异化力量。现代社会体制按现代性

原则建立起的规范本身也具有一种崇高品质,但它对原则、规则、程序的臣服远超过对生命本身的敬重。如银行经理审核化名斯蒂文的安迪时,他所相信的只是“他具备所有的证明,驾照、出生证、社会保险卡、签名也十分符合。”安迪的命运在此又一次被逆转(第一次他没有杀人而被定罪,而这次他不具身份却被赋权)。新的监狱长考察瑞德的假释时,第一句话就是“档案上看你已服了30年的终生监禁”,这里“档案”不仅代表了事实,更具有现代性社会规范意义。个体生命在这种规范压抑下,其生存尤显卑微而渺小。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深层结构是由相互对立的一组关系构成深刻的讽刺,从这些对立关系的转化(崇高转化为卑鄙,救赎转化为陷害,自由转化为灭亡等)使人们思考现代性价值观念的虚无之感。肖申克监狱一方面作为社会的惩教机构担负着救赎犯人的功能,另一方面它又在体制框架下不断使狱犯获罪。安迪本为无辜之人,但为诺顿洗钱的行为构成犯罪,其自我救赎的行为是通过自我获罪的方式而取得,这一方式证明了现代社会法则的虚无和苍白。我们还可以发现作为英雄形象的安迪,其行为动机来源于体制化的世界力量介入,他的无辜获罪以及他的戴罪(伪造身份)新生都源自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射。

然而,影片并没有将这一指向现代社会弊端的深层反思贯穿始终。一方面导演为主人公建构充满神圣、崇高、伟大的英雄形象,另一方面又用逃避、金钱对这种神圣、崇高、伟大进行了无情的解构。这种充满悖论式的结构方式使《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呈现出复杂和含混的特征,也使整个影片呈现出深层讽刺的张力。安迪凭借其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智力、过人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精神,不断地寻求个体生命的救赎,最终他逃离监狱,逃离了美国,在大海边与瑞德共享余生。但这种结局并不能给深度思考的观众带来现实的解脱,因为安迪们最终还是要回归这个体制化的社会。安迪自我救赎的行为只是印证好莱坞一直宣扬的个体英雄神话,只停留在个体意义上。而非整体性意义的救赎。安迪的逃脱至多是个人暂时的胜利,而非人类精神和理想上的救赎。这种世外桃源的救赎行为实际上具有一种更大的消解性,即电影作为艺术,提供给当代人们一种温情脉脉的想象,让观众在理解前述讽刺的现实指向的同时,又堕入温情的梦幻之乡。这是好莱坞大众文化产业在消费主义时代的必然选择,这种自我消耗恰如卡林内斯库所说,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典型特征是一种深刻的“反精英主义,反权威主义、自我的扩散、参与。艺术成为公有的,可选择的、免费的或无政府的。讽刺成为激进的、自我消耗的游戏。”

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说,《肖申克的救赎》并没有对业已形成规范的现代性宏大主题进行深度剖析与透视,反而以英雄主义、略带黑色幽默地固化了现代美国的中心文化的价值观念,电影艺术的先锋性最终通过艺术的大众化归位而消解,从而在文化立场上对艺术自身的先锋性原则进行了一次自指讽刺。

简而言之,讽刺的本质就是在生存虚无的前提下,用永恒的追问来反抗生存的“虚无”。讽刺就意味着生命感受与生命承担过程之间存在着尖锐对立。一方面深知生命本身的无意义,另一方面却不断地追问生命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使生命获得意义,以此来反抗虚无。

猜你喜欢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艺术
全球化纪录片的中国之路
微电影的商业模式创新
《肖申克的救赎》后,安迪的自由之路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