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上整合、课下创造,实践信息需求

2009-12-14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9期
关键词:作业文章设计

刘 霞

在课堂上,我主要从课程整合角度,进行基于信息需求的教学探索、落实应用;在课下,我主要通过拓展作业、竞赛辅导、组织创新活动等方式进行个性化的需求发展。

●以课程整合突出技术应用,丰富课堂内涵

学科整合这一教学模式的探究是我校研究多年的一个课题。自1998年开始,我校实施了《生物、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的探究》课题研究,一直实践、研究至今。我们借助其他学科为依托学习信息技术操作,这成为学生课堂学习中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趣味性与知识性并举。在这一课型中,教师大胆放手,运用文化、科学、艺术等各类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变得乐学、爱学。

例如,我向初一学生教授《锦上添花》(信息技术)一课时,打破多数教师单纯演练的教学思路与模式,将本节课设计为一节美文欣赏课,让学生欣赏文章《日出》。在课前,我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作者、文章的背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体的把握。在课堂上,我先引导学生欣赏文章,让他们根据文中描述日出颜色变化的相应文字,“设置不同的颜色”;同时,让学生找出描写日出形象的动词,并给它们“设置成不同的字号”,让文字变大,突出显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一些操作的方法,但并不过分强调文字处理技术,以避免技术神圣化。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找出其他不同的操作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了相应技术的运用,即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如何对文字进行格式修饰”等技术操作。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之后,我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技术拓展运用。我设计了综合能力训练任务,如让学生进一步欣赏文章,进行各类格式化练习的同时,进一步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用自己喜欢的背景、底纹等格式标出来,或把页面的文字设置成自己喜欢的分栏等特殊格式等。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去进行了探索延伸学习,甚至不少学生探索出了页面背景、页面边框等格式修饰,也有学生将段落进行了字间距、行间距的变化,还有的学生给文字增加了动态效果等,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都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与想象力,把自己的页面设计得五彩缤纷、个性十足。而又有一小部分学生带动了更多的学生进行文章的技术处理。他们没有照抄照搬,而是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了个性化的操作处理。

经过热烈的探索之后,在课堂最后,我让学生总结他们在版式设计中运用了哪些手段进行操作。在总结中,学生个个争先恐后,纷纷说出自己运用哪些设置,说出自己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课后,我反思这种针对应用的整合学习方式,感觉在内涵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教学方式上由于采取了互动学习方法,学生也掌握了更多的操作知识。可见,学生在这种整合的需求下,在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和探索更有目的、更容易,大脑的兴奋度也较高,所学到的技术是十分扎实的。更重要的是,学生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因此,运用整合课,大胆放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用作业培养动手创造,形成学习惯性

目前,中学生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爱好者,单是课堂上的课本知识已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有计划地设计课外延伸,给予必要的引导与培养是有效的。由此,才可以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向,使之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又可以让学生能够学有所长,避免他们在唯利是图商业运作的“诱唆”下成为网络游戏的牺牲品。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根据学生不同特长与特点进行指导。对于学生课后延伸的内容,我分为两部分。

一是对电脑作品创意具有特长的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计算机操作与创作能力,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课后,我除了进行适当的指导外,鼓励、支持学生自我创造。学生可以进行独立创作,也可以集体研究。

首先,我给学生明确作业主题。在一般情况下,我根据学生所学学科知识、社会活动日以及节日等为相应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作品以板报、贺卡、网页、动画等形式为主,对于学生作品进行评比,创意好的学生可以展示。然后,师生进一步修改后作为电子作品资源,在学校参赛时可以作为参赛作品。例如,在讲到初中《信息技术》一年级上册第四课《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时,我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创新作业:请你设想一个未来的计算机模型。学生对这一作业反应很强烈,每个人对计算机的应用都有不同的想法,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用手抄报或是电子板报的方式交给我,让我不得不惊叹学生的创意。例如,张恒瑜同学设计的未来计算机不仅具备语音输入、影像输入功能,而且还具有随时自动预报天气情况的功能。学生的创意可谓是千奇百怪、无奇不有。由于注重学生创作开发,我校在“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创意比赛”中成绩喜人,连续多次获得好成绩。

二是部分学生对于程序设计具有特长,因此在对于这部分学生的课后作业,我侧重于编程方面的引导与培养,如有的学生爱好QBASIC,有学生爱好C语言。我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设计不同的题目让他们去完成,通过这种课后“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所学到的语句来设计程序解决实际问题,如画圆、让屏幕变换颜色、让计算机唱歌、进行成绩分析等。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过程就是创造,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尝试多种方法,多渠道进行教学,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增强知识素养;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把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总结,从学生的具体需求出发,实施有效的教与学。

苍山点题

新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的一大标志就是出现了很多方向性的改变,这是与以往的课程改革不完全一致的表现。尤其是,诸如信息需求、工作需求、零起点、必修与选修等专有名词给我们带来越来越丰富内涵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困惑。至今,仍然有不少教师对不少名词的认识相对教条、主观,没有从其本质的价值取向进行理解与运用。本期所讨论的信息需求,虽然也并不完美,但是给我们的启发却很多。

关怀生本的实质是要关心什么?是不是真正地考虑了学生的真实需求,考虑到他们的兴趣所在,考虑到他们的学习要求?提高学习效率,应从哪些地方开始突破?是让他们多学多练,还是让他们活学活用?学习的目标又有哪些价值?是掌握完善的知识体系,还是典型学习、重点掌握?怎样才能让体系的形成更自然、更长远、更主动?学习任务的设计对学生的实际应用价值有多大?能不能让技术成为学习一些其他课程的工具?而不是为学技术而学技术,孤单地生存下去……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想您也会有不少,希望我们能够继续思考、讨论下去,为我们的学科成长多一分沉淀与积累。

猜你喜欢

作业文章设计
BUBA台灯设计
快来写作业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有种设计叫而专
作业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