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里乾坤
2009-12-14彭敦运
彭敦运
22点31分,我好不容易“走进”了第一初中的校园网。呵,这里好热闹,一场语文教研活动正在进行,各种意见让我目不暇接,我静观了一会,发现这里不仅有语文教师在高谈阔论,也有数学教师加油助战,还有几位我不熟悉、也不知道代表哪一学科的陌生“面孔”……
不是语文教研吗?不是早就下班了吗?这种突破工时、突破学科领域的教研是学校的规定还是教师的自觉?是教研组的要求还是教师们的个人兴趣?
没有人告诉我。没有人告诉我的校园网络教研竟然顽强地将“枝丫”伸展到教师的业余时空,并在这里如此茂盛!没有人告诉我的校园网络教研,在8小时内外开辟了—个色彩斑斓的天地,营造了—个春意盎然的互动乾坤。
☆应运而生的虚拟时空☆
从传统中走来的教师,没有谁会忘记过去的教研程序:教研组长召集大家围绕一个研究主题,在某教师中心发言后,大家就以此为载体,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最后由组长集中整理成论,以矫正某些偏常行为,支持一段时间的学科教学。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许多学校的教研开始变味了,中心发言人之后多出了许多沉默,多出了许多无奈……然而,也有许多教师真诚地期盼着从沉默中走出,期盼着参与卓有成效的教研。但是,期盼是期盼,无奈归无奈……
自专业化提到了教师的职业发展日程,校本研究、师本研究以及“教学反思”与“教育叙事研究”一下子走进了千千万万教师的日常生活。各种骨干教师的名衔也开始在许多教师的头上闪光,“研究型”、“发表型”教师一时成为了许多人的追求,资源共享、职业愉悦也成了许多教师的精神需要。但此时却恰逢全国报刊大缩水,许多教师因为写出来的文章无处发表,或因自己的文笔不佳而苦恼、而气馁。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和发表的势头受到挫伤,一种巨大的需求潜流在讲坛下涌动。
也就在这时,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校园网也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高科技支持,城里、山内的师生都在翘首以待,期盼最佳的教育资源引领自己。学生的渴望顿时成了推动教研的动力,教师的需要成了这一虚拟空间生长的温床。2005年5月,教育部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正式成立并全面启动“新课程网络教研”建设;同年6月,全国首次“新课程网络教研工作会议”在海南召开,朱慕菊司长高瞻远瞩地说:网络教研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对于教育、对于教师内在价值和长远发展的意义,它将带给学校教研一次影响深刻的革命。
涌动的思潮终于开始变成蓬勃的春雨,网络教研迅速发展并且微型化,其中一支衍变成了校园网教研,教学研究的百花园里,绽开了一朵奇葩。
正在我面对网络发呆的时候,程老师转发给了我一条信息,这是一位许姓教师的话:“如果你对教学有了一点想法就随手记下来。几个字、几句话都行。不在长短而在于有没有意义。不要迷信文字而陷入迷雾;不要因过于追求文美而耽误了对真谛的追求。如果我有一个美丽而贤淑的女儿,能够用豪华的车队送她出嫁,当然好。但是,如果没有的话,不妨用牛车送她出嫁。千万不可因为没有豪华的车队就耽误了女儿的出嫁啊。用牛车送出去的好女儿,也会是人家的好妻子。”
啊,“牛车”,一个多么具有中国乡土味的比喻,在交通不发达的时候,牛车不也可以满足“出嫁”的一时之需?如果随着条件的改善,“牛车,也是可以“生长”的,君不见,当年共产党的“小米加步枪”不是已经变成了今天的“飞机与导弹”?
关键是要有一位“好女儿”,关键的是要及时“出嫁”。
☆网上研究带来了浓郁的校本性☆
校园网教研是带着一身清新走近教师的,它给学校和教师还带来了什么?
带着这一问题,我走访了好几所学校的教师,他们的话给了我许多启示。
界中张老师告诉我,“原来开展学科教研活动,要么停课,要么调课,否则不可能让同一学科中的教师全部参加,这种教研的效率显然不高。自从开展了校园网教研,突破了工作时空限制,大家都变成了教研的主体,‘看教研的现象明显得到了遏制,‘听长也少多了。例如,我们研究界豆(本地一种优质大豆)的种植并将它开发成校本课程,不仅我们科学组全部参加了,语文、数学组好几位教师也参加了,而且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建议,而这种讨论是普通网络研究解决不了的。”
“往常,我们的语文教研活动肯定只有语文教师参加,要遇到了数学问题,还得再找时间问数学教师。现在校园网教研可以直接邀请数学教师互动,他们在语文圈外看语文,视角独到,对我们的学科整合与新课程开发,有极大的促进。”在五中调研时,朱老师兴致勃勃地告诉过我。同时,他还列举了数学教师怎样在备课时帮助他掌握和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并使学生在一次野营训练中科学地竖稳了红旗的例证。他说,这种“数学与作文的整合,我教了二十多年书,也还是头一次啊”。
在第十一中学,程老师感慨良多,“信息容量大是校园网教研的又一特点,世界各地的信息都能获取,都能被你借用。例如,我在讲《关雎》时,不仅从时间纵轴上采集了许多有益的教学资源丰富了我的课堂,而且在横剖面上选择了诵读、吟咏、歌曲、舞蹈等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感知这一古典诗歌的文化魅力,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仅搞懂了《关雎》,而且用这种方法掌握了《桃夭》(周南)。假如没有校园网教研的支持,没有同伴的网络互助,仅靠原始的信息传递,这是难以想象的。”
“见缝插针,校内信息传递快也是校园网教研的一个特点”,吕老师补充说,“我们数学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各种通知,各种测试试卷以及数据分析等,大家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不仅如此,还不会因为你第一时间不在场而信息消失或需要别人代传。过后,你一样可以知道详情。”
“如果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校园网教研也是节约时间和经费的,具有‘绿色性质,应该给它发一张‘绿色通行证啊!”李老师风趣地插话道。
“其实,我们开展的中心校研究辐射活动,也很好地利用了校园网教研形式,带动了周围几所学校,强化了学校之间的手拉手活动。”教导处主任不失时机地告诉我。
是的,校园网教研的确有传统教研方式不可比拟的优点。从立体教育的角度看,校园网络教研为教师的“教”提供了专业支持,它及时地凝聚了各方面的教研力量,甚至包括许多教育名家和社会上敲的“边鼓”。它在教师与教师、与专家、与社会、与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可以充分互动的平台,它还以专题讨论的形式,深化了校本与师本研究,将“神秘”的教育科研通俗化,实现了许多教育人的科研梦想,使个人抑或小组的探索行为不再是“萝卜煨萝卜”,成了有专家引领的理性实践;它深刻地挖掘了许多资源,解读了许多教育政策,让教育管理实现了阳光操作,使学校“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