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技术领域专业群的高职课程体系的建构实践

2009-12-14

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9期
关键词:专业群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卢 兵

摘要:本文系统阐述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基于职业技术领域专业群框架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构实践,提供了完整的理论、实践、素质教育三个教学体系的清晰结构,提出了三个体系在教学中融通实施的探索性实践方法。

关键词:专业群;课程体系;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06年开始启动新一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在2006年底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通过三年的改革与建设实践,最终完成了学院专业层面上的顶层设计,形成了基于职业技术领域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框架、教学标准及其相应的规范。

一、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思路

1.基于职业技术领域专业群框架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对于高职教育中的专业群概念,目前有多种认识和理解。我院在建构课程体系时,主要针对高职学生就业中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或岗位群),提出了“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群框架模式。其中公共技术平台模块面向职业技术领域,培养目标定位侧重于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某一岗位群相关职业通用技术与技能的教育,这一阶段着眼于奠定发展后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在专业建设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内涵;专业方向模块则依据市场就业情况灵活设置,注重面向从业岗位的专项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就业适应性的定向教育,其出发点是让受教育者掌握从事第一个职业岗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这种专业群框架模式,为解决长期困扰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中所遇到的“高职生就业市场‘动态需求与专业内涵建设‘长期积累的矛盾”提供了有效途径。

2.按照理论、实践、素质教育三个系统相互融合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我院自创始人黄炎培先生建立中华职业学校之始,九十多年来长期坚持“做学合一”的教学传统,坚持“敬业乐群”的教育理念。在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中,我们建立了知识学习、实践训练和素质养成三个循序渐进的、独立清晰的教学体系。而在教学实施中,则将三个体系分合相间、紧密融合,切实体现“做中学”的教育思想。

3.依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学院根据江苏地方经济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实际,按照“以行业职业技术领域内的岗位群整合设立专业群,以岗位群职业所需知识、素质与关键能力培养构建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以企业就业岗位需求灵活设立专业方向,以第一就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构建专业方向学习领域”的基本要求,各专业群在明确了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或岗位群)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就业面向定位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行业企业调研走访,在行业与企业人员的共同参与下,明确了专业群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或岗位群)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以培养目标体系为依据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在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体系主要由高职人才培养所必需的基础文化课程、技术平台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构成。

1.综合化改革是技术平台核心课程的关键。通过专业群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形成了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体系。通过设置一组课程,来完成这一目标体系中单项(单元)能力和素质目标以及相应知识内容的学习培养,这组课程就是技术平台核心课程。因此,我们根据各专业群课程体系整体设计的目标定位要求,各门核心课程按其课程(单项、单元)职业能力预设目标,把培养学生面向职业技术领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中的单项、单元能力以及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作为选取教学内容的依据,以“学做合一”的方式作为主要教学模式,以项目课程和案例教学作为课程开发的主导模式,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作为主要教育技术手段,对技术平台核心课程群实施了综合化改革,收到很好的成效。

2.就业导向是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灵魂。按照“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上,学院围绕专业方向所服务面向的行业企业,重点针对学生第一就业岗位,加强知识、能力培养的针对性。这类课程开发大致分两类:(1)针对清晰的岗位,开发形成一组以岗位专项能力训练为目标的学习领域课程;(2)从业岗位不是很明确时,则与典型服务面向企业的业务骨干一道,针对学生从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具有综合实训项目特征的专项能力培训课程模块。

3.“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是教学实施的根本。围绕各专业群所直接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和具体的从业岗位,我们在重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中的课程设置时不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体系完整性,而是强调设置一组面向本专业群职业技术领域、以典型单项(单元)能力培养为预设目标的核心课程,设置面向第一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的学习领域(课程)。通过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以设计的工作任务为引领,按学做合一的教学设计要求实现理论课程教学与单项(单元)能力训练教学的融合,并将这类课程均安排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实训教室内完成。

三、以综合实训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在我院确立的基于专业群架构的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体系由综合化课程的单项(单元)能力训练、以工作过程完整的要求精心设计的综合实训、半年的毕业顶岗实习及毕业项目等三个主要环节构成。

1.强调工作过程完整的综合实训。综合化核心课程的学习还不足以使学生具备职业技术领域内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此,学院以“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整工作过程”的思路精心设置了综合实训这一综合实践环节。通过一组相互有机关联的综合实训项目将单项、单元能力的实践融入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训项目的训练,形成职业领域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养成训练,同时也为今后职业生涯中可能的职业迁移打下了基础。

(1)综合实训项目源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从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起,学院提出了综合实训教学改革,到目前为止,全院20个专业群都在全面推行综合实训教学改革。按照学院要求,各综合实训课程的训练项目均应与专业群所面向职业技术领域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紧密联系,学院定期对综合实训项目进行立项建设。到目前为止,已有121个项目被立项确定为综合实训建设项目。

(2)综合实训的教学目标定位为阶段性单项(单元)能力养成基础之上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按照综合实训的设计思路,一般每学期原则上设置1项,各项综合实训一般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种类型到另一种类型”的关联原则来进行整体设计。通过这样的综合实训,主要应将本学期和之前掌握的各项能力和知识进行综合性的训练,而针对学生还未掌握的能力和未学习到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得到很好的掌握。

(3)综合实训的教学设计和训练体现了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清晰的技术路径和教学实施途径。各门综合实训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均制订了课程教学标准、教师指导手册、学生学习手册和项目任务书。通过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清楚实训对象的真实生产技术路径,通过亲身体验项目工作的完整过程,对今后岗位工作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手段、技能要求等都有了清晰的把握。

(4)综合实训的教学环境应为真实或仿真的职场环境。综合实训要求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岗位工作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实训条件的变革和调整。结合综合实训的教学改革,学院对全院实践教学场所进行了全面改造,新的职场按照我院“学习型教学工厂”的理念在整合已有实训条件和补充新的实训设备的建设中已焕然一新。

(5)从事综合实训教学的主体是专兼职教师团队。综合实训教学对教师的技术与教学能力要求较高,为了完成好综合实训课程教学,除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外,采用聘请大量的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承担教学,教学中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都是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良方。2008年以来,我院逐步完成了所有专业系的教学基层组织改造工作,将过去的教研室整合改造为项目部,项目部的专兼职人员之比不低于2:1,这项师资建设改革工作对综合实训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6)综合实训的教学管理应体现企业化的管理机制。综合实训的训练过程就是企业员工在企业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管理上,全部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项目管理。学生和教师均进入企业职员角色,学生和教师均身处企业职场环境,学生和教师均按企业技术、质量、安全规范开展工作(学习和教学),起到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培养效果。

(7)建立配套的“综合实训项目资源积累与分享学习系统”。面向学院各专业群的综合实训课程,将项目训练形成的完整工作过程资料动态和实时地进入系统内,供后续学生在综合实训课程项目学习中分享。

2.顶岗实习、毕业项目与就业一体化实施。我们将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项目与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规划与统筹,合学院各分工口之力,在明确学生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基础上,从制度文件、运行机制和作业文件三个方面提出规范要求,以重点建设专业为牵头,全院整体推进,开展了以顶岗实习为核心、毕业项目为监测目标、就业为最终绩效目标的顶岗实习一体化教学改革,并形成了如下的基本特色:

(1)“三位一体”机制形成合力。顶岗实习持续时间长达半年多,从学生实习资格的确认开始到最后向合格学生发放实习合格证书共有13项环节,涉及学院教务处、就业处、学生处、系部、项目部、校内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实习单位的岗位指导教师、学生本人等多方。针对这项工作环节多、综合性强的特点,我们建立了校内毕业项目教学、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三位一体化的实施运作机制,最大程度整合学院各方资源,使教学实施与管理、学生管理、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形成了合力。

(2)三个“到位”确保规范管理。学院提出了“跟踪到位、指导到位、作业文件到位”的管理总要求,并围绕这个要求在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流程的梳理、管理手段的创新、管理人员的配备等方面予以落实,确保了学院顶岗实习工作扎实推进。学院自主开发的“南工院学生毕业顶岗实习与毕业项目网络管理系统”,发挥了“沟通及时,交流便捷”的作用,师生通过该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及时解决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能科学快速地统计学生顶岗实习的相关数据,便于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动态情况。

四、以实践养成为主要形式构建职业素质教育教学体系

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改革,应体现为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出发,与学生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相衔接配套,形成新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养成教学体系。

1.针对性确定职业素质教育教学体系范畴。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主旨,其主要内容的确定依据应是职业岗位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从目前企业反馈的用人要求来看,企业最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据此,我们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职业观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服务于第一线岗位的职业思想,培养职业精神,明确职业责任,端正职业态度。树立爱岗敬业、忠诚守信、公平公正、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等职业道德。

(2)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中应有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3)心理素质教育。针对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恋爱、求职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而可能出现的心理现象,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4)职场素质养成教育。以强化产品质量意识、生产安全操作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工作责任意识和遵守规则规范意识为核心的满足一线工作要求的基本素质教育。

2.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之中。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从本质来看有两个过程:一是外在的知识、理论、规范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品性:二是把这种品性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显然,这两个过程的实现都依赖于大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仅仅靠知识、理论的灌输是不可能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的,甚至恰得其反,有时还会造成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职业素质的养成,既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理论,更需要有实际的操作、参与和亲身体验。学院的办学理念“手脑并用、学做合一”不仅适用于专业教学,同样也适合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因此,针对专业课程尤其是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这一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场合与教育教学环节,学院在课程教学能力目标的设定、教学的过程以及考核评价环节中融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培养内容与预设目标。同时,为使学院不同岗位的教师相互配合,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过程始终,学院从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上系统设计了不同岗位教师的具体行为养成教育实施计划,并在实施中经过逐步探索细化形成了规范。

参考文献:

[1]姚寿广.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理念支撑与实践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专业群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