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鉴古思今,学问有道——《礼记•学记》之大智慧

2009-12-11肖凌霞

商情 2009年28期
关键词:尊师学记礼记

肖凌霞

[摘要]《礼记•学记》篇中何谓学问?何谓道?重视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的提高和为人处世的主体意识的修养。

[关键词]智慧 学问 鉴古思今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礼记》之最大价值,在于能供给以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者流——尤其是荀子一派——学术思想史之极丰富之资料。”这一论断是极有见地的,也正如一代国学大师张岂之先生指出的,作为儒家集大成之作的《礼记》乃“为社会而立书著说”,拥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和“启迪人的智慧”的作用,其学术思想确实有登峰造极之势,特别在《学记》篇中,其对古代教与学的全方位阐述精辟而深刻,而立足在今天,其教育意义依旧闪耀着光辉,可谓是鉴古思今,学问有道!

那么何谓“学问”?何谓“道”?也许单凭抽象地概念性地解释,不同的人都会有一套自己的理念,然则最多只能有个大致轮廓。众说纷纭,学问之道不外乎是作学,治学之目标、准则和方法。《礼记》之《学记》篇,其简练传神的文笔透露出的是雍容磅礴的古代教育理念,折射出了儒家负载的中国文化精神,读罢乃顿悟出学问确实有其道而行之,可谓是“人不学,不知道”,“其此之谓乎也”!

为阐述“学”之重要,《学记》篇以“嘉肴”、“至道”类比,得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结论,并进一步提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的解决方案。“学”之意义对今天求学路上浮躁的青年学子们来说,尤为凸显。绝大部分的同学在经过多年学习,依旧一味地囫囵吞枣式学习。“学”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知不足”而“自反”,似乎只是一种程序化地接受,甚至是被动地妥协。以这样的方式求“学”,何来的兴趣?何来的“学学半”呢?由此而来“教学相长”也成了今天教育话题中的关键词。

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何“上下而求索”在《学记》中譬解确有见地。

古书记载说:“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终成土堆的精神”,即《学记》篇中所说的“蛾子时术”。学者不倦,则可由“小成”至“大成”。“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学记》认为,学而大成,而后可教化民众,改变风俗。这不仅能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而且能使远方的人前来归顺。这就是古代大学教育人的步骤和宗旨。由此之说可以看出,古之圣贤所提出的考核标准不仅是循序渐进的,而且是全面综合的,是针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而提出。它不仅涉及文章断句、辨别文章主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而且涉及到能否专心学业、广博学习、在学术上有见解,能否触类旁通、遇事有主见、不为外物所左右等方面的个人素质修养程度的考察;还涉及到能否亲近师长、与同学和睦相处,能否选择有学识的人交朋友等方面的个人道德精神修养水平的考察。不难看出,古人已注意到了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本技能的考察,但更重视的却是对学生个人素质修养和道德精神修养的考察。古人教育所重的是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的提高和为人处世的主体意识的修养。把素质教育作为教学和考察的重点,这是古人重教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特色。

因此,在今天,素质教育的大力倡导确可溯源于此,并找到雏形。七年之“学”以达“小成”,九年之“学”乃至“大成”,其不同学习阶段及年份的习得,最终培养出的并不是一个满腹经纶的饱读诗书者,而是一个懂得与人相处之道,尊师敬义,触类旁通,见解独立的“大成”者——全面发展的人。

而“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学记》认为为学之道难在尊师。王夫之在《礼记章句》中指出:“唯尊德乐道者乃能忘势而尊师,是以难也。”究其“严师”之因,《学记》又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只有尊师,才能重道,最终达到“敬学”。短短几个字却精辟透彻地从“师严”、“道尊”到“敬学”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辨证关系上,强调了“尊师”的重要意义。这隐隐含射出古人做学先做人的思想精髓。与之相承扬的为学之道还有,曾参《大学》篇中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今天尤为具有现实价值。特别是对今天的青年学者而言,唯有修身,才能有一个平和的心境治学,不虚不躁,在“学”中冶炼自己,提升灵魂,与学俱进,这样才得“道”。

现如今,拥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其教育的成就可以说是举世瞩目。但是,当我们认真思索先人的教育理念,再度冷静审视今天教育现状时,仍能发现诸多弊端。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到今天的应试教育,过分重视和强调知识本身和考试成绩,导致了对学生为人和行事的忽视和淡化,这样往往培养出来是高分低能者和有才无德者。校园暴力、伤人杀人事件,学生自杀低龄化或高学历化都足以说明为学先做人之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世纪委员会在研究了世界范围影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和世纪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后提出“世纪教育发展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些思想见地早在中国的儒家便已提出,特别在《礼记•学记》篇中体现的尤为深刻,其中为学之道的闪光思想,在我们研究借鉴其“道”,反思现实之“真”时,无疑不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去其糟粕,取之精华之后,我们得到的又何止是“道”呢?

猜你喜欢

尊师学记礼记
《礼记》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变迁及其当代价值
争做少年好榜样
半途而废
办好教育从尊重教师开始
“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学记》中教育法则对语文优质课堂的指导意义
浅议《学记》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读懂《学记》,读通自己
半途而废
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