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程下的新评价

2009-12-11

新课程学习·上 2009年2期
关键词:珍珠鸟延时桂花

陈 艳

摘要:新课程下的课堂评价较之传统评价有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依然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就如何在课堂上开展评价作了一些探索,评价要投入真情,注意延时评价和及时评价相结合,要力求准确、生动多样。

关键词:真情延时准确生动多样

新课程“以生为本,促进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课堂教学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教学评价较之传统的评价也开始悄悄变脸:我们欣喜地发现评价不再是单一的老师评价学生,更多了一些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甚至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等,评价正南教师单一主体止向多元主体;评价内容也不再仅仅着眼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还开始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情感的体念,价值观的形成等;课堂评价较之以往,开始更注重它的激励和启发功能,课堂氛围民主和谐,不断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些无不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课堂教学也因评价而变得精彩纷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课堂评价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如无原则的表扬太多;一味强调张扬学生个性,忽略了文本价值取向;评价缺乏诊断功能;语言华丽有余,真诚不足……几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在反思中对课堂评价有了些自己的理解。

一、评价要投入真情,忌虚情假意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每个学生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世界,虚情假意、敷衍了事的评价能应付一时,但长时间没有真情的评价,又怎能获取学生的真心?又怎么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分感受老师的期待?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长此以往,只会弱化评价的激励功能,淡化师生关系,削弱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因此,语文课呼唤教师投入真情的评价,只有真情实意的评价才能使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教师殷切的期望,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熏陶,不断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以下是窦桂梅老师执教《珍珠鸟》的片段:

师: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是怎么写珍珠鸟的。

(生开始默读,之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开始举手发言)

生:我发现了,珍珠鸟胆子小!课文说“它是一种怕人的鸟。”

师:你读书真细心。好,你领着我们再读这句。

生:珍珠鸟啼叫的声音也很小,又细又亮,一定很清脆——“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声音显得格外轻松自在了。”

师:谢谢你给同学们借鉴。我们提示刚才那位同学找到相关句子朗读,你呢,不用提示,就这么做了,真好。介绍珍珠鸟的特点,能直接用课文的句子读给大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当然,你读的声音也像笛儿一样好听呢。

生:珍珠鸟长得的确很小。我发现课文写珍珠鸟“小”的词语很多,也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小红嘴儿。”(师引导读出“儿”化的“小”)

师:你真会体会这儿化音。听起来很舒服,感觉它小得好可爱。

(学生陆续找出“小脑袋”、“小红爪子”等词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相关句子,读出了小珍珠鸟的活泼可爱)

没有刻意的夸大,没有廉价的“真好”、“真棒”,有的只有对事实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老师评价时神情是那么专注、眼神是那么真诚,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真真切切的夸赞如春风化雨般温暖着学生的心,既让发言的学生信心倍增,也指引着其他学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二、延时评价和及时评价相结合,忌操之过急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及时评价能鼓舞士气,让学生善思、乐思。但有时过早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终结性评价,会阻断了学生的探究与思索,扼制其探索的欲望,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延时评价该应用在何时呢?我以为,延时性评价适宜用在容易引起学生争论,适宜多元解读的问题上,以便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果此时教师能合理推迟评价,让更多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就问题展开自由的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形成正确的观点,最后教师再作必要的引导,这样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多向思维,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例如,我在组织学生讨论《桂花雨》中的“桂花是杭州的香还是家乡的香?”时,就成功地运用了延时评价。

刚开始时,学生有的认为家乡的桂花香,有的认为杭州的桂花更香,并且都能找出文中的句子作为依据。当大家都各执一词时,我没有及时做评判,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仅仅用鼻子来分辨那桂花的香味,还真难区分哪里的桂花更香呢!”

马上有学生听出了弦外之音,补充说:“其实,两地的桂花是差不多香的,只是母亲不仅仅是在用鼻子闻花香,而是用心闻那花香,那自然是家乡的桂花更香了。”一语道破天机,大家恍然大悟。此时,我才作评价:“是呀,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花自然也是故乡的香了。”

这样的评价。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了读书、感悟、对话、内化的学习过程,在思维碰撞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三、评价力求准确,忌“像云像雨又像风”

为了激励学生,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毫无原则的赞扬声:“真聪明!”“真能干!”殊不知,学生根本不知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乃至价值观的形成。

确实,童年是一个童话世界,鼓励的话语能激起学生熊熊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更加迷人。但鼓励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哪里还需要改进。

如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后,很多老师喜欢这样评价:“读得真不错,很好!”那么到底好在哪儿呢?如果我们能这样评价:“刚开始学习,就读得那么正确流利,而且还很响亮,真了不起!如果能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这样实事求是的评价,更利于学生内在动力的激发,对发言的学生和在座的学生都是一次良好的引导,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学中应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会。

为了张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独特的体会,有的老师对一些多元解读的问题就只会用表扬敷衍。如《落花生》中“你愿做像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做像花生那样的人”的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花生的默默奉献精神值得学习,而有的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更需要像苹果、石榴一样的人。老师却不置可否,没有明确的评价,只会用“这是你的观一点。”来搪塞。其实,多元解读的问题更需加强评价的针对性、诊断性,以明确是非;在《落花生》的辩论中,百]以先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但多元解读后的总结性评价必不可少,应在承认多元解读的合理性的同时,揭示文本的价值取向。老师可以在最后表明伞面的看法:“不论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都是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无可厚非,都是合理存在的,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只有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重的!”这样的评价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体会,又通过交流寻找到了公认的真理或意义,明确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使解读超越了个人的局限,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四、评价讲究生动多样。忌单调枯燥

有一句话这样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

试想,如果教师总是用单一的话语进行评价,久而久之,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重复评价愈多,学生的单调乏味感就愈强。教师评价语言应不拘一格,经常更换,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让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用自己内在的魅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同时,评价还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可以将口头评价和体态语评价相结合。爱抚地摸头、由衷地鼓掌、有力的大拇指,鼓励的眼神、亲切地握手等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期待,从而,燃起希望之火。

总而言之,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让孩子在评价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享受成长的快乐。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珍珠鸟延时桂花
课后延时服务
桂花
珍珠鸟
课后延时中如何优化不同年级学生活动效果
论延时摄影的类型与表现手法
说谎的珍珠鸟
一种“死时间”少和自动校准容易的Wave Union TDC
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