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学校朗读教学的点滴思考

2009-12-11代寿明

新课程学习·上 2009年2期
关键词:词语课文老师

代寿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生朗读能力是基本的语文素养之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充分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在与老师们听课交流中发现.乡村学校学生的朗读能力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却令人堪忧。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天南地北地讲得太多、太滥甚至脱离文本。让学生听得浑浑然脱离语文本味。有的课堂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味地让学生提问教师解答不断反复一问一答.毫无意义。一次与一位搞教研工作的老师去听了一节随堂课听课的老师说:以前的教学是教师提问学生答,现在的教学怎么就变成了学生提问教师答了呢。教师教学中根本没有把学生的朗读放在重要位置。有的教师上语文课仅仅只是按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进行讲解板书、学生作业.一堂课根本就没有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也没有与学生对话交流教师讲学生听贯穿整个课堂。

乡村学校学生朗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读不准字音.特别是平舌翘舌不分鼻音边音不分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不分轻声、重音不分停顿不分句子读不通有的学生还唱读。个别学生到老师那里背书课文背完了可老师还听不出是背的什么内容听不清一句完整的话没有普通话语感。有的学生课堂发言都不用普通话老师再三鼓励也只能勉强说一两句方言较重的普通活。在口语交际中.学生讲普通话更觉得吃力句子不完整。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对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的研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理解、主题的把握、情感的体会很大程度上是靠朗读来实现的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到底怎样朗读训练呢?本人认为朗读教学可以分为初读、细读、品读三个层次的教学。

要让学生初读读通整体感知读通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课文边读边感知语言在朗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理解词义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只要读得充分读得正确流利就容易进入课文含着的情感之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小声朗读课文老师提出要求:读通课文.也就是要基本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不认识的宁画出来查一查问一问。把不理解的词语也画出来可以查查词典、问问同学、问问老师。这既是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也是给学生提供训练朗读能力机会。

细读明理。理解课文时抓住重点词语细读不仅可以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还可以提高对词语、文章的思想感情的领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时学生初知课文大意后指导学生细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描写扬科具有杰出的音乐才能是哪些自然段谁能读一读。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一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一遍。什么是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你可以放声朗读(不是吼叫).可以小声朗读可以默读.可以邻近的两个同学齐读。课文这一部分有两句话概括地描写扬科对音乐的敏感。是哪些句子?请找出来读一读。学生读了这些句子充分感悟到扬科具有音乐的天才。验证课文中这样一句话:“凡是乡村里能听到的一切响声他都注意听着.他觉得都是音乐。”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读懂。

品读悟情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学生透过内容对课文美的语言感触而领悟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是学生自主深入地读书后的一种自悟自得是学生语感能力的体现。例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让学生品读“好像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这句话思考“寄居”是什么意思?居,是居住寄居本来的意思是借了住。课文上是说妈妈今天在这家干活明天在那家干活一切都得听主人的摆布随时随地都可以叫她离开,这就像燕子寄居在人家的檐下。从这个比喻里使我们知道扬科的妈妈生活很不安定没有保障。这样的朗读教学以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在某些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让学生读读后让学生评价学生一般都是“读得好”“读得更好”之类的评价根本就不指出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齐声朗读、默读、自由读、角色朗读等等再加之教师适时的范读给学生的朗读起到引领作用。所以朗读训练教师要经常进行阶段性评价并适当示范才能让学生有较快的进步。

作者单位:重庆市丰都县社坛镇中心校

猜你喜欢

词语课文老师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