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人”培养
2009-12-10秦伶俐宫广娟李淮常莲
秦伶俐 宫广娟 李 淮 常 莲
摘要:为适应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于2008年初启动了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实验项目研究,我校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是15个专业课程开发实验项目研究之一。本文从此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基础调研阶段出发,从职业教育培养“职业人”的角度,回顾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工作过程;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职业人
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合理的人才结构,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其中,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主要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众多行业和岗位必需的大量初中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是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进入二十一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近几年,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质量不断提高,但是,职业教育在教育系统中仍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在200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会议上,周济部长指出,要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面对重大的教育使命,面临现实的生源和社会问题,中等职业教育走上了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北京市中职教育工民建专业现况与差距
建筑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各类、各层次专业人才,特别是大量具有一定技能的高素质的一线操作人员。工民建专业是职业院校“机、电、土、化”四大传统专业之一,是建筑类各专业的主干专业,是教育部确定的“面向21世纪的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北京市目前开设工民建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有3所中专、3所职高和1所技校。目前,中职工民建专业在校生总数为1350人,2008年工民建专业毕业生约为500人。
2001年,经北京市教委批准,北京城市建设学校工民建专业作为全市中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立项专业,开展了课程体系整体改革试点工作(简称“第一轮课改”)。2004年各中专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逐步建立起“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以岗位实务为导向,宽基础、活模块、多出口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岗位实务综合模块的特点是初步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以岗位必备知识和工作能力为依据,以社会(行业)考核(鉴定)大纲为导向,以实际动手为手段。学校为学生提供了管理岗位和操作岗位,通过岗位实务模块教学,能使大多数学生通过认定机构的考核取得岗位证书,再利用最后一个学期的岗位实习,强化技能和熟悉实际工作,使学生基本能直接上岗工作。
各校工民建专业进行的第一轮课改,在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毕业生整体质量与企业用人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教学内容体系还没有摆脱学科型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也没有形成系统训练体系,各校实训基地远不适应实践教学需求,更不能满足岗位技能训练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没有形成规模,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机制尚未建立。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热情、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创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等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
行业和企业对中职毕业生需求的倾向性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应该着力于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动态的社会现象。职业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尽管教育不可避免地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但是作为职业教育,必须紧跟行业企业发展的脚步。
(一)行业企业调研
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开发实验项目组(简称“项目组”)编写了调研方案、调查表和访谈提纲,选定了一些行业和企业,采取访谈和问卷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研。项目组对行业的访谈主要有北京市建设委员会科技教育处、企业管理处、数据资源管理协调工作小组、建筑业执业资格注册中心、北京市建筑业人力资源协会5个管理部门。企业访谈主要有城建集团等17家企业,被访人主要是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总工程师、项目经理和有经验的一线管理人员。项目组对企业的调研分别于2008年2月和5月进行了两次,参加问卷调查的企业不同类型的比例分别是国有企业占68%,民营企业占21%,合资企业占10%,外资企业占1%,按主营业务分布见表1。
通过调研,我们更具体地了解了北京市建筑业的现况与发展趋势、北京建筑企业人才状况及需求,特别是企业对中职工民建专业的人才需求以及行业企业对中职工民建毕业生的总体评价。
(二)北京建筑类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专业需求分析
北京建筑业的长期发展需要大量建筑技术人才的智力支持,智能化建筑对建设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至2007年的三年内,北京市建筑业人才需求增长幅度已经超过了25%,需求总量超过了6万人。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工民建专业中职人才成为了北京建筑业急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企业每年招聘的建筑类中职毕业生中,工民建专业占的比例高达67%,其次是工程造价专业和测量工程技术专业,建筑施工专业需求量也很大。具体比例见图1。
根据调研数据,结合行业和企业专家访谈,建筑施工企业对中职工民建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最大,其中建筑总承包企业是工民建专业毕业生的主要需求企业,有些专业承包公司、监理公司和某些设计单位对中职工民建毕业生也有部分需求。中等职业学校要面向施工总承包各级资质的企业特别要注重二级及二级以下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兼顾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有40%的被调查企业也选择了建筑施工专业,可见,中职工民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建筑施工方向能够满足北京建筑施工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北京建筑类企业对工民建专业中职生的需求分析
我国建筑行业的岗位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具有师级执业资格的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结构工程师、安全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基层专业技术管理岗位造价员、制图员、资料员、质检员、施工员、试验员、测量员、安全员等;生产一线操作岗位钢筋工、试验工、混凝土工、测量放线工、木工、瓦工、建筑油漆工等。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和专家论证,得出北京地区企业对工民建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情况,如图2所示。
问卷分析显示:北京建筑施工企业对中职工民建专业的岗位需求主要是8个“员”和4个“工”。企业对每个岗位的需求量有所不同,对安全员的要求比例最高,这与国家重视安全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制图员比例偏低,主要由于中职工民建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建筑类施工企业,对制图员的需求量相对较少。
把统计结果和访谈结果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可知:工民建专业中职学生胜任的岗位分为技能操作岗位和管理岗位两个层次。技能操作岗位包括钢筋工、试验工、混凝土工、测量放线工;技术管理岗位包括造价员、制图员、资料员、质检员、施工员、试验员、测量员、安全员。此外还有可拓展的岗位,如监理员、设计单位制图员;可延伸的岗位: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
企业各岗位需求量的不同将会影响工民建专业的培养重点和课程设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一)必要性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目前,中职工民建专业的毕业生与企业的用人要求仍有很大距离。虽然近几年,工民建专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构建了“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以岗位实务为导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但岗位群通用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仍没有完全打破学科体系,致使专业课程的讲授、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模式很难有更大的突破,教学质量、教学成效与人才培养要求之间仍有差距。通过简单地增加实践课时、增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已很难缩小这个差距。
中职工民建专业的课程改革应该研究和借鉴英国BTEC、德国“双元制”、加拿大CBE等国外职业教育的成熟理论和改革成功经验,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道路。只有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体现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使学生熟悉工作流程,熟悉现实的岗位工作,在教学方法上进一步改进,才能缩短这个差距。
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场景设计学习情境、以专业典型职业活动设计教学结构,以岗位工作标准为教学标准,按学生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新模式,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适应建筑业发展和学生个人需要的具有首都特色、中职特点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真正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议
在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时,应注意将学习场景与工作场景结合,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结合,传授知识与技能训练结合、学习考核与技能考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结合。注意吸收前一轮课改的成功经验,如强化岗位实务训练、重视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等。
培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的骨干师资队伍,是实现改革意图的先觉条件。工民建专业的专业教师应主动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应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念融进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实训基地不仅是学生技能的训练场,也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基地。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体系时,要认真研究如何将学生职业道德、团队意识、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的培养渗透到教学各环节的问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到工民建专业的特点,建筑产品施工周期长、技术复杂、工序间关联紧密、施工安全风险大、实训场景营造难度高,教学指导方案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制定适合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典型案例和项目教学方案,使教学指导方案更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文槿,陈鸿,等.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若干教学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3]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4]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秦伶俐(1978—),女,山西晋城人,博士,北京建设职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