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路径

2009-12-10李彦燕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路径重庆市

摘要: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是城乡两地职业教育发展的壁垒。如何将城乡资源结合起来,统筹发展城乡职业教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城乡统筹背景出发,对重庆市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重庆市;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二元结构的窘境中,城乡差别不断扩大,“三农”问题凸显。为了改变这种传统的“城乡分治”观念和做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决策,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形式是“盲流”,即非技能人员盲目向城市流动,城市的一些累活重活基本上由农民工承担。因此,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大任务,为农民工提供一定的专业培训,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城市。

重庆市城乡统筹背景

重庆市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在直辖十年的发展中,无论是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还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庆市积极实施了“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经济强镇工程”和“百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而在重庆直辖十周年之际,重庆市又成为了全国首批城乡统筹综合配套试验区,着力发展城乡统筹,积极解决“三农”问题。在现有的3200万重庆人口中,有2000万为农村人口,城市化率已达到46.7%。通过实施城乡统筹,到2020年,重庆市将有1000万农村人变成城里人,农村人口会下降到1000万,整个城市化率将达到70%以上。此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以后,他们将从生产者变成需求者,供给减少而需求增加,留在农村务农的农民收入就会提高。值得思考的是,这1000万农村人口将通过何种方式进入城市?他们又将怎样立足于城市?这些都将成为重庆市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重庆市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有一定的资金支持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教管理体制,因此,地方职业教育发展与当地政府、当地经济密不可分。

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为了让农民工子女能有书读,从2006年开始,重庆市筹集资金2.1亿元,为“三类人员”(三峡库区移民、城镇低保户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买单,除了学费全额资助之外,还对生活费、住宿费进行补助。这就为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赢得了生源,在2006年重庆市中职招生中,生源首次超过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达到19.5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18.2%。随后,资助范围又有所扩大,从三类扩大到五类,新增退役士兵和国办福利机构大龄孤儿。这些惠民政策的出台,给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力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也有相应的一系列具体办法和措施出台,以保障资助办法顺利施行。这样的经济资助,不仅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获取一定的专业技能,也让一部分农村人口顺利走入城市,并且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探索出特色发展道路

直辖十年,重庆市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总体水平也有所提高,并积极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作为重庆市职教基地的永川区,自从2004年建立重庆职教基地以来,当地政府十分重视,积极统筹,并加大经费投入,探索出“城校互动”的职教发展模式。该模式被教育部誉为“中国职业教育第四种发展模式”,这不仅成为永川的品牌,同时也是重庆职教的一张名片。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永川区又结合国家出台的“普惠制”和重庆市出台的“五类学生”资助政策,全面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同时,该政策还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肯定。

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在重庆城乡统筹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要关注“三个W”,即对谁的职业教育(who)、在哪里进行职业教育(where)和进行什么样的职业教育(what)。

(一) 教育对象(who)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职业教育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五类人员”上,而应该将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也吸纳进来,农民工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因此,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也应该属于职业教育的受教范围,作为为社会服务的职业教育应该对这个群体给予关怀。

当然,农民工群体本身存在着一些客观问题。一方面,他们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大部分是初中毕业,有的甚至是小学文凭,这对他们进入城市谋职是一个很大的障碍,由于没有技术技能基础,他们势必会四处碰壁,这就更需要职业教育的参与。另一方面,他们的技术技能不高。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另外,他们对城市文明的接受程度有限。基于城市社会的排斥和农民工的自我拒绝,加之过高的流动性,大多数农民工虽然在不同城市务工多年,但仍然未能真正接受城市文明并融入城市生活,这对于农民工素质提升非常不利。同时,也不利于他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那么,怎样让职业教育为农民工服务呢?对于从未出门打工的农民,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打造一批培训课程,并进行一定的系统培训,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城市、了解所要从事的职业。同时,政府、企业、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地引导他们从事社会急需的工作,让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减少彷徨与焦虑。另外,也要抓住当前农民工大量返乡的契机,对他们进行“充电”。返乡回流的农民工已经有了一定的务工经历,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哪个行业可以让自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只要他们愿意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就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各种资助优惠,让他们在“充电”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升,为他们立足城市做准备。

(二) 办学场所(where)

职业教育是灵活的、多变的,要适时地根据社会、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大多数适龄学生来说,职业教育的兴办地点在职业院校;但对于更多的农民工来说,由于他们在时间上灵活机动,职业院校自然与他们在时间调和上有一定的困难,而职教中心则能在这一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重庆市各区县都有自己的职教中心,应该主动发挥其积极作用。虽然职教中心的教育设施、师资力量、硬件措施等未必比职业院校强,但是它对于机动的农民工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对农民工的培训并非像职业院校那样需要固定的学期统一安排,对于农民工来说,职教中心完全可以适时为他们安排一些符合他们要求的培训,在师资、设备等方面与当地的职业院校积极合作、共同协商,为农民工开设短期的、适用性强的、安排合理的培训课程。在这方面,重庆市巫山县职教中心走在了前面。在巫山县的“双统双带”职教模式中,巫山职教中心积极整合地区资源,根据该地区的特殊性,与当地的职业院校积极合作,发展了适合当地特色的职业教育。

(三) 教学模式的“三灵活”(what)

首先,入学时间灵活,指在入学时间上并非固定,而是可以自由选择、随时加入的入学方式。

对于广大农民工来说,他们的学习时间不能像大多数适龄学生一样按规定的学期、课时进行授课,不能将其固定在某个时间段进行,而应该根据他们的需要来确定。比如春节后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一个集中时间,那么在春节前就应该对他们进行一段时间的系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有所收获,以保证他们节后可以胸有成竹地走向工作岗位。除此之外,农民工还可以随时加入培训,将每一个系统培训分为几个阶段,农民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是否参加每一个阶段的培训,赋予农民工灵活选择的权力。

其次,专业设置灵活,即职业技术学校或是职教中心可以根据社会、行业、企业的需要变通所设置的专业以及安排课程。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型、生产型、服务型为主的一线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沿海地区出现的大学生“回炉”现象也表明,实用型人才已经开始备受各方关注,而作为职业教育,其专业设置必定要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因此,在专业设置方面,要考虑当地企业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变化专业设置,请企业代表参与到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来。当然,对于要流向沿海地区的农民工,应该根据沿海地区的用工需求对他们进行初步培训,让他们能迅速适应当地的用工要求。在农民工技能培训方面,输出地和输入地的责任是并重的。在农民工初次输出时,输出地的责任更大,输出之后则输入地的责任更大。而在农民工输入地,不仅需要开放城市教育培训系统,推进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程,而且应当规范农民工的劳动关系,努力实现农民工稳定就业。只有让农民工安居乐业,针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才能够收到实效。总之,要关注受培训者的长远发展,在专业设置上要进行战略性思考,并积极整合创新,以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再次,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在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除了由专门的教师对他们进行文化知识教学和技术技能专业知识培训以及进行一定的实训操作外,还可以聘请社会上的能工巧匠来指导他们的实作,聘请已经成功立足城市的农民工交流自己的成功经验等。

农民工的年龄差异较大,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应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灵活的教学形式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虽然大多数农民工都有过务工经历,但是,当他们选择专业系统培训时,所选的培训课程或是与之前的务工经历有连续性,或是与之前的工作经历完全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方法应形式多样,不能固守于一种。可以根据理论来把握实践;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践来归纳理论;还可以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重庆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正赶上城乡统筹的大好时机,把握住这个机遇,重庆市职业教育必将走出一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根本”的特色职业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晓冰.城乡教育互补 造福社会民生——监利县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联合举办职业教育的启示[J].学习月刊,2008,(7).

[2]林毅夫.职业教育对缩小城乡差距至关重要[J].中国老区建设,2007,(5).

[3]庄西真.论职业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基于优化城乡结构的角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4]王敏.重庆城乡统筹中农民工的职业教育问题探讨[J].乡镇经济,2008,(1).

作者简介:

李彦燕(1983—),女,重庆市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城乡统筹发展路径重庆市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2020年立法计划
重庆新一届地方国家机构领导名单
城乡统筹视角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理论述评
城乡统筹视角: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优化研究
浅谈我国农民工住房问题及解决措施
江苏城乡二元结构现状及实现城乡统筹的政策建议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重庆市首届市民健康知识有奖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