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应对政治和经济危机的举措
2009-12-09丁园芳
丁园芳
【摘 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深刻地影响、改变着全球已有经济格局。也在不同的方面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给中国的政治经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来促使国家安全的度过危机并且保证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能够安全平稳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快速吞噬了诸多欧美金融巨擘,冰岛、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带来国际收支危机,令英国成为率先陷入衰退的发达经济体,外汇储备充足的中国也不能幸免,大量出口企业受到冲击,资产巨额缩水、企业纷纷倒闭、富豪破产败落,是这轮危机中最悲情的一幕,连百年老店通用汽车也轰然倒地。经济增长面临大幅放缓的考验。
在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慢,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情况下,中国如何危中寻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的经济危机
对于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危机,经济学家中最乐观的估计是金融市场在3个月内稳定下来,但经济与资本市场的恢复仍为时漫长,失业率会大幅攀升。拉动美国经济复苏的动力,可能是硅谷在新能源与环保技术方面的创新。目前更令人担忧的是周边新兴市场国家接连陷入国际收支危机,这会对中国经济带来更直接的影响。从宏观层面看,尽管发达国家难免经济衰退,但现有的全球金融秩序短期内难以改变,美元地位可能削弱,不过目前仍无可替代,人民币在地区贸易结算中的地位可能上升,中国有潜力成为未来的金融大国。
2.中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世界金融危机期间以及之后,中国面临的挑战实际主要不是在金融层面上,而是在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上。
虽然出口压力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格局构成负面影响,但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助解除通胀威胁,中国的主权基金也有机会战略性地投资境外,在维护世界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作用。经济学家们提出,在国内政策上,政府应当利用减税、退税以及其他财政手段刺激本国的消费增长,带动经济复苏放松财政政策,通过减税、投资基建等手段刺激消费增长,带动经济复苏。在国际政策上,中国应当利用外汇储备投资境外,同时积极帮助资源国家和长远的盟国解除短期金融危机,为它们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在国内政策上。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出口受拖累较大,中国的经济增长因此会放缓;从资金层面看,危机也使中国大量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受到威胁。从正面看,危机所暴露出的西方金融体系的问题,使得中国有机会进行学习、修正,避免受到类似的冲击,同时,中国也可以适当修正政策,利用庞大的资金规模在全球市场占据更优势的地位,在维护世界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作用。
目前的形势下,中国必须要实现经济的内循环,提升国内消费,主要的举措一是减税,二是提高利率,减少存贷差。随着寿命的延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今后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高。因此应当一方面提高利率,一方面发行与通胀挂钩的债券,使老百姓能够放心储蓄、放心消费。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在政治格局上,中国的影响力明显会加强,世界将由单极化向多元化演变。全球化会被重新讨论,一些跨国贸易制度会有所调整,对跨国公司、跨国业务的监管将更趋严格。短期内的去全球化趋势,有可能伤害中国的利益。
1.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的政治危机
所谓政治风险,一般指因政治因素的不确定性而对经营环境中的企业造成的影响。这种不确定性可能是正面影响,也可能是负面影响,人们在谈及政治风险时通常限定为后者。由于政治风险难以识别,影响力大,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任何干预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企业的价值,所以是所有风险中最具威胁性的。随着冷战过后,国际政局的动荡和变化,政治风险的表现形式有了新的发展。当今,从对外投资角度看,政治风险有如下这些常见形式:
(1)因东道国政策变更而给外国投资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这种变更可能是东道国政权的更迭、社会经济形势出现了新情况而打破了政策的连续性,一般并不有意针对投资企业。
(2) 歧视性干预风险。即因东道国非正常地使用本国政策、法律而给外国投资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这类政治风险出现的频率也很高。
(3) 恐怖袭击风险。即因恐怖分子在东道国的活动而给外国投资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是非传的统安全威胁。恐怖活动不仅破坏和平的企业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危险到我国对外投资企业人员和机构安全,虽然出现的几率不如前两种政治风险,但一旦发生,危害极大。
(4) 国有化风险。即因东道国采取强制回购、征用甚至没收等手段使外国投资企业资产本国化而给外国投资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在资源日益紧张、要素价格攀升的当今,国有化又以间接、渐进式的新形态而呈回归之势。这几年,我国在委内瑞拉、秘鲁、厄瓜多尔、巴西、古巴等拉美国家进行能源项目投资时,遭遇这类“温和”国有化风险的情况非常多。
(5) 战争动乱风险。即因东道国境内发生战争与动乱而给外国投资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当今世界整体是和平稳定的,但局部地区的国家关系恶化、政权争夺、民族纠纷、宗教矛盾等因素引发战争与动乱也是此起彼伏。这对跨国投资的中国企业是很大的潜在危险。
2.中国政府应对政治风险的措施
现实中形成政治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宏观环境因素,也有东道国国情的影响,还有我国政府和“走出去”企业自身的不足之处。基于国际、东道国因素的不可控性,中国从自身作出调整,是解决风险问题的基本思路。
面对政治危机,中国政府应该做的政治措施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政府投资方面,上一波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建设了大量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为之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轮金融海啸中,政府可以考虑加大对城际铁路建设的投入,由此不仅可以拉动消费,对节能、环保、缓解交通压力也大有裨益。
(2)政府需要果断地实施一系列刺激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比如降息、降准备金、大范围减税以及扩大基础建设投资等等。
(3)政府最好尽快解冻目前冷清的房地产市场,使得销售量能够回到正常的水平。
(4)尽快把经济增长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向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GDP增长速度放缓,失业率上升。如何在GDP增长速度下降的逆境中保障我们的就业?这就更提醒我们迫切需要改变长期依赖投资和外部市场,产业过分集中在制造业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进一步依靠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创造就业机会,就有可能在较缓的GDP增长速度下实现充分就业,保持社会稳定。
(5)从大量的资源型投入、粗放型发展向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节能减排,降低各种材料的消耗,包括土地、水电的消耗,包括能源的消耗等等。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举措。
(6)政府应抓紧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促进竞争、加强监管,加快扶持中小企业步伐,扩大自主创新产品采购,明确我国国货认定标准,切实对国货采购予以适当合理合法的保护。
四、总结
金融危机对中国先是危、后是机,长远讲对中国是好事。面对金融危机,中国一方面要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完善国际监管体系,建立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加大全球资本流动监测力度,从而来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另一方面也要在外需持续减弱的情况下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依靠政府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同时下大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环境。
规模空前的金融风暴是对世界各国经济治理能力的考验,是对世界各国加强国际合作的诚意与决心的考验。中国只有从各个方面加强管理, 把自己当前应对危机的事情办好,并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扩大内求,增加对外国的投资,保持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的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一定能顺利安稳的度过经济危机并同时推进社会的安全平稳的前进!
参考文献:
[1]龚建文.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江西:江西社会科学,1999,(12):20-21.
[2] 陈雨露.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9- 91.
[3]胡锦涛.努力实现“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7- 18.
[5]靳卫萍,尹晓菲.滞胀威胁下的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J] .经济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