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49—2009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的理论探索

2009-12-09廖胜平

关键词: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

廖胜平

[摘 要]从建国之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进行了初步和有益的探索,但由于没能形成经常化和制度化,致使这几十年的探索历经曲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和制度改革,并从肃清封建遗毒出发对制度建设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制度改革的精神上进行制度创新,胡锦涛则在吸纳继承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制度体系。从零散到系统,从雏形到定型,从初步到成熟,6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经历了一条艰难曲折却日渐理性科学的发展之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制度建设; 理论探索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9)05-0001-(06)

执政党的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不断健全和完善制度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治本之策。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来,无论是领导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在积极努力把党的领导工作中和党内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和概括,形成党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法规、条例、规则等党的制度。经过短短60年的努力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在作为行为模式方面获得了制度化,而且在作为形式上的文本制度规范上也实现了制度化,中国共产党整体组织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一、建国初期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对制度建设的初步探索

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从建国之初到党的八大,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党的制度建

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个时期主要是围绕如何牢牢掌控政权而展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一系列决定和决议,实现中国共产党对政府权力的领导。1949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组织中国共产党委员会的决定》和《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的决定》,中央人民政府受内部党委会和党组领导,而党委会和党组则服从于中共中央。基层也是如此:1951年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和平建设时期党员的八项标准,并形成决议作为正式文件下发全国;1952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工作会议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国共产党国营商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中国共产党国营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各类基层组织的性质、任务、职责、组织方式、工作形式等进行了详尽的区划和规定。这样,从上到下,从农村到城市,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商业,都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的执政格局。

第二,加大和强化对组织和党员的纪律约束和监督力度。入京前,毛泽东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作出了制止为党的领导人歌功颂德的六条规定:不做寿,不送礼,不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并列。[1]1949年底,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1949年11月,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批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细则》,随后又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纪检监察工作的规章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的八大以党章的方式将监察工作的机构及工作内容等作了明确规定。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邓小平功不可没。他首次提出了要从制度上建党的理论主张:“党除了应该加强对于党员的思想教育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从各方面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并且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2]

中共“八大”前后,鉴于斯大林的错误,毛泽东开始考虑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的问题,提出了限制党的主席和国家主席的任期问题,这是准备实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关于“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立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一人”的规定,就是体现这种想法。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还规定,党的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每届任期五年,每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3]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是党的领导制度的一项重大进展。

遗憾的是,这个时期由于运作机制不健全,没能很好地贯彻这些制度,从而使好的制度流于形式,直至最后被遗弃。薄一波曾经就请示报告制度发表感慨:“可惜,这种报告制度,后来并不是一直坚持得都很好的。到新中国成立后,渐渐变得时有时无,时断时续,未能形成经常化、制度化。而且各地各部门给中央的报告,也大都不是领导同志自己动手写的,而是由秘书或其他的‘秀才们代劳的。一种好的做法,好的传统,本应不断地发扬光大,而事情往往并非如此,往往是实行了一阵子,又把它丢掉了,这对党的事业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应该好好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使我们党多年形成的各种好做法好传统都能代代相传。”[4]

正是由于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制度建设难以为继,甚至由于个人意志而中断。1959年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以及随后开展的“反右倾”运动,致使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形同虚设。这种状况恶性发展,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文化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陷入空前的危机,就连党章这一最根本的制度也遭受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和践踏。

总的说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进行了一些初步和有益的探索,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进展。

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上来认识,致使这一历程出现了反复和曲折,其原因:一是在思想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因为党取得执政地位后忙于政权建设,自身的制度建设相比之下没有那么迫切;二是对党的思想建设与党的制度建设的辩证关系认识不足,由于在思想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而忽视了作为执政党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大意义。[5]

二、邓小平关于执政党制度建设的理论及成就

(一)“制度是决定因素”思想的提出和确立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举国上下在痛定思痛之际,都在反思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究竟是如何发生并延续十年之久的。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6]146邓小平提出这个重要观点是从保障人民民主的角度出发,对如何治理国家的方略进行大胆的探索;也是对党规党法被抛弃、党内民主长期被压抑的状况而大声“鼓与呼”:“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6]147

1980年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期间,在评价毛泽东晚年错误的问题时,鉴于有人把许多问题都归咎于毛泽东一个人身上,邓小平批评了这种倾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单单讲毛泽东同志本人的错误不能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毛泽东同志说了许多好话,但因为过去一些制度不好,把他推向了反面。”[7]297 1981年6月,邓小平将这一问题明朗化了:“过去有些问题的责任要由集体承担一些,当然,毛泽东同志要负主要责任。我们说,制度是决定因素,那个时候的制度就是那样。”那个时候的制度出了什么问题呢?邓小平随即指出:“那时大家把什么都归功于一个人。有些问题我们确实也没有反对过,因此也应当承担一些责任。当然,在那个条件下,真实情况是难于反对。”[7]308|309说白了,就是一些条文规定助长了狂热的个人崇拜。正如邓小平所说:“从遵义会议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直比较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常。可惜,这些好的传统没有坚持下来,也没有形成严格的完善的制度。”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党内官僚主义和专断作风的滋生蔓延,“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家长制现象,不断滋长。”[8]330

正是基于从制度角度去总结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这些严重教训,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8]333把制度问题和制度改革提到与党和国家生死攸关的高度,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次,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二)从消除封建遗毒入手加强制度建设

个人崇拜的根源是封建主义遗毒。1958年的成都会议上,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在讲话中提出:“我们对毛主席的信仰要信仰到迷信的程度,对毛主席的服从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9]柯庆施的讲话非但没有受到批评,而且不久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从此,个人崇拜在党内开始泛滥起来。林彪喊得更响亮:“毛主席的书是我们全军各项工作的最高指示。毛主席的话,水平最高,威力最大,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①邓小平在谈到如何消除封建主义遗毒、如何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的事情时强调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入手。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10]

如何肃清封建主义遗毒,改善制度的根本是什么?邓小平强调了两个字:民主。他指出:“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如何实现民主呢?邓小平随即指出:“这需要认真调查研究,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8]336对于出台新的制度的总的原则,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对原有制度进行革新,邓小平进行了深入思考。他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盛行的“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说法,也否定了采取群众运动搞政治批判的方式。在比较了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的历史教训后,邓小平总结到:“历史经验表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和具体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问题,同革命时期对反革命分子的打击和对反动制度的破坏,本来是原则上根本不同的两回事。”[8]336

(三)邓小平对制度建设的历史性贡献

其一,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党的制度建设的内容。提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开始把制度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深入研究,他既重视党的根本制度的研究,也重视党的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的研究;在重视实体性制度建设的同时,也注重程序性制度的建设。邓小平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制度,也是最合理、最便利的制度。“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11]为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邓小平从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和生活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运用。

其二,对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与具体制度进行了区分,为中国进行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把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混为一谈,把对具体制度弊端的批评视为对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攻击,是颠覆国家的政治行为,这样的误解使得体制改革的脚步停滞不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大胆地对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与其外在表现形式的具体制度加以区分,如“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2]在明确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先进性的同时,邓小平指出具体制度和体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与根本制度不适应的地方,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这种区分是制度建设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和贡献。

其三,论述了中国现行领导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改革上述弊端的思路和办法。邓小平认为,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8]327。对于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弊端,邓小平指出:“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适当、明确的规定。”[8]331。对于特权现象,邓小平强调群众监督和制度约束,他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对各级干部的职权范围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种条例。”[8]332

邓小平关于改善党的制度建设的理论反映了执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根本原则,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的改革,在反思“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时,着眼于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度、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等问题,逐步实现了干部新老合作与交替的正常化、制度化以及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制度化。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生活日趋正常,集体领导不断加强。

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加强制度创新

在邓小平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在全党形成共识。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走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制度来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路。一些有关的制度开始建立起来,例如民主评议党员制度、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干部工资收入申报制度、党的纪律检查监督制度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牢记邓小平的“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13]的政治嘱托,提出了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把党的建设当作一项新的伟大工程来完成。

(一)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系统工程中的核心环节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对加强制度建设尤为重视,全文共有30多处谈到制度建设问题,特别是把多年来各地各部门在作风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分别写进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之中,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制度化做出了很大努力。比如,在理论学习方面,提出学习制度化是加强学习的有力保证,要建立学习领导责任制和学习考核制度;在调查研究方面,要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制定和落实调研计划;在联系群众方面,提出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并保障其畅通,等等。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强调加强的各项制度,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健全加强党外监督制度,一个是健全加强党内监督制度。突出制度建设在党的作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次会议鲜明地提出把“推进制度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强调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作风,必须“一靠教育,二靠制度”。这为从根本上解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明了方向。

从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入手并注重制度建设,就抓住了执政党建设这个系统工程的主要环节。江泽民强调,加强执政党建设,必须建立起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使党的肌体始终保持健康。贯彻江泽民的执政党建设思想,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和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为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制度保证。 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系统工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制度建设则是核心内容,是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制度保障。

(二)制度建设离不开制度创新

江泽民不但继承了邓小平关于制度建设的思想,而且对制度创新作了开拓性的探索和理论总结。他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他进一步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14]要做到标本兼治,关键是要抓住制度创新这个治本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通过建立一套制度反映“两个先锋队”的整体意志,符合现代执政党的活动规律,使党经受住各种机遇和挑战的考验,使国家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使党沿着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党的十五大以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实践中不断前进,其间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制度创新的意识明显增强,无论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政治建设还是作风建设,都始终注重在制度创新方面有所拓展,努力把制度建设作为一根红线,贯穿于党的各个方面的建设中,以制度建设来保障其他方面的建设要求和任务落到实处。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真正做到了“聚精会神抓党建”,全面贯彻邓小平的党建思想;面对新的实践,大胆思考,富于创新,在制度建设方面,不仅展开、深化了邓小平的制度建设理论,而且提出了一些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从实践上和理论上把党的制度建设推向前进。

四、建立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制度体系,保障党的先进性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记“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加强党的先进性为主线,继续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党的先进性是多方面要素共同构成的,要长期保持和不断发展党的先进性,必须通过完善制度和机制,使党的先进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实践党的先进性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切实加强党内制度体系建设,不断探索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途径。他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胡锦涛的讲话与邓小平提出的“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主旨一致,深刻地阐明了党章在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党的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从而为党的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一个包含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和细则等在内的一套完整的系统。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就是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突出党章在整个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中的核心作用,用党章统帅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的科学性、适用性、系统性和权威性,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从而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以及党内生活和党的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继续深入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5]

在新时期,反腐败工作依然繁重。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加强制度建设相结合,这是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提出的反腐倡廉建设的战略思路。制度不完善、管理有漏洞是腐败滋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努力探求滋生腐败的深层次原因,使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成为共识。针对腐败案件频发的领域和环节,切实推进干部人事制度、行政审批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司法体制改革,尽可能地杜绝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体制机制漏洞;从制度上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注重宏观调控,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有效发挥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推进党务公开,使广大党员自觉积极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同时使民主形式多样化,民主渠道畅通化,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已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也满60年,在这60年的风雨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为推进党的建设的系统工程,在制度建设方面不断开拓创新,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

第一,党的制度建设要与国家的法制建设紧密结合。一个国家要依法治国,同样,一个党也要依法(党纪、党法)治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党的制度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法制建设,也关系到依法治国水平的高低。江泽民指出:“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16]26这既是80多年来党的制度建设的科学总结,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方向和指南。

第二,党的制度建设要与其他方面的建设密切配合。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度建设居于核心地位,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消弱甚至是否定其他方面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在部署党的建设时强调:“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16]39应把制度建设与其他方面的建设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形成合力,从而提高党的建设的总体水平。

第三,制度建设要注重制度各组成部分及内容的辩证统一。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体制和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一个系统的顺利运转,不是靠某个单一制度,而是要靠一个制度体系来支持。体制和机制建设强调的是:构成党的制度的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强调的是党的组织和活动中各基本要素之间的统一、配合和协调,即注重制度建设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1]赵云献.毛泽东建党学说论: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00.

[2]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5.

[3]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汇编(1921—2002)[M].北京:方正出版社,2006:228.

[4]薄一波.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472|473.

[5]卢先福,端木媫.中国执政党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43.

[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金春明.六十年代“左”倾错误的发展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J].中共党史研究,1996(1):50.

[10]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8.

[11] 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3.

[12]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3] 邓小平.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4.

[14]江泽民.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67|168.

[15]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8.

[1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新华月报编.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注释:

① 摘自1966年1月25日《人民日报》(第1版)。

[责任编辑:陈可阔]

1949-2009 CPC憇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LIAO Sheng-pi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founding time of the P.R.C to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CPC explored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but failed to form a regular and institutionalized mechanism, leading to a few of twists and turns. Deng Xiaoping as the core of the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hip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carried out much of the pioneering work. Jiang Zemin inherited the spirit of Deng Xiaoping and started to innovate, Hu Jintao,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arty Constitution as the core of the party institutional system. 60 years,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PC has undergone a rational and arduous road of development and in the process CPC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and accumulated experience.

Key words: CPC; system construction;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猜你喜欢

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加强公德制度建设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葡萄牙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