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与“缺憾”都是好“资源”
2009-12-08林夏慧
林夏慧
3月10日至3月13日,我校举行语文青年教师“阅读课堂教学”评优活动。4天时间里,演绎了整整20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充分展示了我校教师参与“科学认识与合理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课题研究活动所取得的成绩。认真听取所有参赛老师执教的课例,我静下心来仔细品读、赏析他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细节,受益匪浅之余亦感慨万端,但无论“精彩”还是“缺憾”,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尝试着从个人理解的角度加以反思,以期从中吸取更多的经验,供自己的教学工作借鉴。
一、品“精彩”
1. 精彩导入,独具匠心
一节课开始的情景创设得好,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更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燃起孩子们求知的欲望。
比如《太阳是大家的》一课,教师这样导入,师:连日来都是春雨绵绵的阴雨天气,今天和三(4)班的同学们一起学习,竟然遇见了难得一见的太阳,真好啊!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25 太阳是大家的”。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课前学生对课桌十分新奇,不停地扭动身子,挪动桌椅,发出很大的噪音。
师:听着你们动桌椅发出的响声,让老师想到了“地震”。(生笑)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真的就和“地震”有关。
平和的语言,和蔼的态度,自然的摘取,每一种新课的导入,都是为了“拉近距离,引起共鸣,埋下伏笔”。老师们从各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看似随手拈来,却让人感觉浑然自成,体现了老师对教学过程的匠心思考,也表现出教学这一创造性活动的与众不同之处。
2. 激励评价,增强信心
课堂评价很重要,评价越实在、越准确,对学生越有帮助。很多老师都选择激励性的评价语,及时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比如《最大的麦穗》,教师做如下的评价:
师:咱们班谁读课文最棒?
众生答:我!
师:这几个同学抓住了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得很棒,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分享读书的收获。(读1—4段)
生1读5段,师:你读得太投入了!
生2读6段,师:自信能让你读得更好!
师:请刚才没有得到机会的同学站起来,我们一起大声读第7段。
《太阳是大家的》,4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
生1,师:红彤彤是ABB式,你把“彤”的变音读对了。
生2,师:你把句子读得很通顺。
生3,师:你读得声音真好听。
生4,师:你很快就做到老师提出的要求。
师:读得好听,姿势也很正确,老师要请自信的孩子读这一段。
师:你有没有信心和他比一比?(生:有。)老师就喜欢有自信的孩子。
师:还有谁的生长也需要阳光?你试着用这种句式说说。
生1:她把小草往高处拔。
师:我帮你改一改:她催小草快快生长。好吗?(生:好。)
师:这么美的诗句,我帮你把它写在黑板上吧!(板书)……
谁不希望被表扬,谁不希望被赞美。鼓励、欣赏、赞扬与课文内容巧妙结合,老师巧设伏笔,学生豁然开朗;鼓励、欣赏、赞扬与语言训练巧妙结合,水到渠成,大智无痕。老师们就是这样将自己对学生的关爱倾注到课堂教学中,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鼓励、启发,一点点激发学生的信心,一点点点燃学生的激情,使课堂上小手林立,书声朗朗。
3. 走入文本,深入感悟
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联想和想象等多种方式思维,更好地走入了文本,更主动地与文本对话。思,浮想联翩,奇特丰富;说,言真意切,大胆有趣。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挖掘出各自更多潜在的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成为乐趣,新鲜、奇妙的言语悄悄流淌,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创新精神也得到体现。
比如《四个太阳》,教师这么处理:
师:小朋友,你们想画个什么颜色的太阳呢?告诉老师吧!
生:我要画彩色的太阳,让春天变得更加五彩缤纷!
生:我要画金黄的太阳,因为秋天稻子成熟,树叶黄了。
生:我要画蓝色的太阳,因为冬天很冷,天总是阴沉沉的,这样可以让天空更蓝……
再比如《丑小鸭》,教师是这么处理:
师:它会羡慕什么呢?
生:要是我是天鹅就好了!如果我也能像天鹅这样漂亮就太好了!
师:丑小鸭觉得天鹅身上有的东西自己身上没有,又很想拥有,这种心情就叫——羡慕。小朋友你们平时有没有羡慕过什么呀?
生:我很羡慕××同学经常考第一名。
生:他会弹钢琴,我很羡慕他。
生:老师提问题,他总能举手回答,我很羡慕……
师: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此时此刻,它最想说的是什么?你知道吗?
生:谢谢上帝让我变成了白天鹅。我要回去告诉那些欺负我的人,我不是丑小鸭,是天鹅。我要向妈妈道谢。我也要飞上天啦!……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最想对谁说什么呢?
(鸭妈妈、哥哥姐姐们、森林里的猎狗和小鸟、好心的农夫、丑小鸭)
以上案例中,老师们都善于引导学生品读看似平淡的语句,启发学生潜心阅读课文,与文本对话,注重思维与表达的训练,提高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走入深层的人文熏陶,从而使学生萌生了自由独特的思考,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4. 读练结合,巩固课堂
随着我校“科学认识与合理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老师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讲练结合、读写并重”的必要性,注重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合理设计课堂练习,以巩固教学效果。
比如《棉花姑娘》一课:
师: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读一读。你能用这个词形容其他东西吗?
碧绿碧绿的(小草、树叶、杨柳、新叶、麦苗、彩色笔……)
雪白雪白的(纸张、墙壁、衣服、裙子、围巾……)
《四个太阳》:
指导读第1小节,相机出示说话训练:
绿绿的太阳照到高山上,___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_____;
绿绿的太阳照到田野里,___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_____;
绿绿的太阳照到街道上,___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_____;
绿绿的太阳照到校园里,___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_____。
《一面五星红旗》:
出示“一件新大衣、一面五星红旗、一个面包、一个生命”几个词,齐读。
师:这几个词连贯着全文,请你把它们分别填入括号,使句子意思明确。
刚开始,我很需要(),想用()换面包,可老板却要求我用()换面包,我不同意。因为我宁愿用()换来()的尊严。
学习不在于只学不想,也不在于学过就好,而是要发散思维,及时复习归纳总结。老师们精心设计了或问答式或填空式的练习,在课堂上腾出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想边练,既能够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发学生拓展思维,积极参与思考,又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一举两得。
二、思“缺憾”
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欣赏精彩细节之余,这次评优课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缺憾也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
1. 课本里的现成资源,如何合理、充分地开发利用
关于“语文课程资源”,我认为文中的插图及课后的练习题等现成资源应该是我们最直接,也是最实在的开发利用对象。
先说说课文插图资源。小学语文课本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无论大小多少,编者的意图应该都是为了帮助学生阅读理解该课的文章内容。我认为应该重视这一资源,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插图的辅助作用。
如《丑小鸭》一课,教师设计了“复习上节课学习的1—3自然段,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与其让学生睁大眼睛硬想,还不如巧妙地利用书上的两幅插图,帮助学生回忆。我认为可以这样做:(出示图)孩子们看着这两幅图,你一定能想起上节课我们学习的1—3段的内容。利用插图帮助孩子与文本内容建立联系,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看图说话的训练。这样的设计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否比较恰当?
《画风》、《四个太阳》、《两只小狮子》等低年级课文中这类插图很常见,可惜老师们往往忽略这一文本资源,却额外去设计制作与之类似的课件或教具。与其让孩子们伸长脖子瞪大眼睛努力去“探究”课件或黑板上的插图,还不如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课本认真观察插图,效果可能更好。中高年级课文《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莫泊桑拜师》、《最大的麦穗》等课文中也有插图,如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等,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一定会更有帮助。
再说说课后练习题资源。课文里每篇文章后都设计了思考、练习题,一般来说都体现了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所在。可是很多老师在备课时会舍本逐末,绞尽脑汁另辟蹊径,结果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文章的重、难点反而把握不准,更谈不上突破了。如《画风》一课,教师设计了“说你想怎么写风、学生现场画风、欣赏课件里收集的各种‘风的图片”等教学环节,可都因为时间不够匆匆走过场。我认为,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是低段阅读教学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再有机地渗透课后练习题的练习,相机进行生字书写的指导。这也正如课后练习安排的“三步曲”。
2. 课堂教学如何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体现“以人为本”
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师选择哪种教学手段,都应以“为学生服务”为出发点。只有牢牢把握这个基本原则,教师在课前预设中才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在课堂中才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根据课堂生成及时调整教学节奏,让课堂变得“实”在。
(1)怎样把读落到“实”处
“书声朗朗” 是评价语文课的指标之一,朗读既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主要方法,也是教师检阅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文本内容,才能做到披文入情,读出感情,读出味道。纵观这几节公开课,自由读、默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形式多样,我发现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普遍存在“唱读、拖腔、轻重格式不分”等缺陷,指名读和齐读时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而老师往往只关注教学进程,简单地以“读得真棒、声音真响亮”等笼统、含糊的语言加以评价,然后直奔下一个教学环节。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误以为只要声音大就可以读好课文了。低年级学生个个读得摇头晃脑看似投入,实则是憋足了劲扯着嗓子喊,把句子简单地断成词语、词组读,如:“三个—儿—子;两只—小—狮子”,这样一来,轻重音格式、轻声、变音、语气缓急等普通话特有的韵味给喊没了,情感表达又怎么能准确、到位呢? 从小没能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到了高年级孩子们更不愿放声朗读,于是个个把文字在嘴里含着读,似“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会倾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引导纠正,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样的“读”才能真正体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怎样客观“实” 在地评价学生
曾经看过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上公开课真好!被老师叫到发言的同学都可以被表扬,平时老师可是只表扬回答正确的同学,如果每节课老师都像上公开课一样温柔就太好了!”孩子的心声反映出他们渴望被肯定,不喜欢被否定。赏识教育固然重要,可如果老师们在课堂上只是一味不负责任地给学生“唱高调、戴高帽”,表扬的方式也只是为了让公开课显得更加热闹,而对于答案的正确度不予认真分析评价,就会造成学生养成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的简单思维方式。
有时却是学生的发言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一致,其实二者本质、核心相同,只是学生在表达方式上比较不成熟。老师往往只是简单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对照,发现不一致,马上就放弃,说:“嗯!谁能更准确地……”并没能认真解读,及时肯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这样就会压抑学生的思维,养成迷信老师,照搬照抄标准答案的不良习惯。其实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只要学生说得有理,老师都应给予肯定,更重要的是要在转瞬即逝的评价中巧妙地告诉他哪个地方说得不够完美或准确,可以怎么改,训练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当前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体现在语文课中最常见的要数“评价朗读”了。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很大声、很有感情。这样的评价无意义。特别对低年级的孩子而言,要评价他人的朗读,是无法做到具体、准确的,因为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该怎么读才好,这样毫无意义的评价又似乎告诉孩子们,回答问题就这样笼统、随意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又怎样体现为了孩子的“发展”服务呢?
(3)怎样设计切“实”有效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师业务功底、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也是考验教师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能力。问题的设计除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学习《丑小鸭》课文第4段,其中有一句话是“小鸟讥笑它,猎狗追赶它”。为了帮助理解“讥笑”,师:想一想还有谁会怎么讥笑它?生:真难看!哪来的丑东西,笑死人了!……原本教师是想通过这样的想象感受丑小鸭生活的苦,可我认为这样反而助长了学生对“讥笑”这一“贬行为”的运用。我想改成重点感悟:“丑小鸭白天只好躲进树林里,只有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孩子们,你们想一想丑小鸭除了躲进树林里,还会被赶到哪儿?它还会遇上什么危险和困难呢?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情感。
《一面五星红旗》设计通过观看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作为新课的导入,老师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只是让学生感受到“庄严”。我以为老师可以运用富有激情的解说调动学生情绪,不失时机地提问:为什么每一个人在国旗面前都那么严肃、认真?让学生明白:因为人们热爱五星红旗,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通过这样的启发,能更好地为下文的理解作铺垫,课件的设计与播放也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物有所值。分析课文时,老师是抓住老板说的三句话进行重点分析,而文章重点是感受“我”热爱祖国,维护尊严的品质。我认为应该抓住“我犹豫着,久久凝视,趔趄地向外走去”这句话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能更突出教学重点。
我认为,本次评优活动充分体现了我校 “科学认识与合理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这一省级重点课题研究的深入与推进。多彩的课堂教学,共同展示了师生的丰采,是教师、学生、文本、多媒体课件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精彩的评课、活动小结,教师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对话,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超越自己的思维,是众多教师教育教学经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内容丰富的案例集,把精彩的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汇编成册,是本次活动所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课题组的成员之一,我谨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