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点 高质量创办新区优质学校的实践与思考
2009-12-08柯有我
柯有我
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城区脱胎换骨般地展示着新的面貌,新城区迅速扩展,充分显示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活力。而新农村建设号角的吹响,更唤醒新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勃勃生机。虽然,城市或城镇的建设一定是以经济的发展为支撑的,然而,作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之一,教育的发展成了关键。
一、办好新区优质校是新城区建设的需要
在以往的城区建设中,总是城建在先,商业、服务业、工厂企业等在先,而后才建相关的学校;而新城区建设则不然,有前瞻精神的领导者,总是以建新区学校,尤其是建新区小学先行,以此带动房产、商业等其他产业的建设发展。
1. 新区校是起“窗口”作用的新城区建设配套工程
2000年以来,福州市委、市政府实施城市发展“东扩南进西拓”的战略,其中“南进”即城区跨跃闽江,向南推进,建设“金山新区”。金山新区包括“金山生活区”和“金山工业区”,而以“金山生活区”为重点,建设新城区,预计人口规模达30万。在金山新区建设中,市委市政府首先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金山小学,作为金山新区第一个“窗口”,向人们展示金山新区建设的未来,也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地产商前来投资开发,吸引更多的民众来新区置产、居住或创业。金山小学的建立,解决了进住金山新区者的后顾之忧——子女上学、上优质学校的问题。
2. 办好新区新校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城区的新办校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居于城乡结合部,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纽带”。相对于城区来说,它地处边缘,招收的是乡村改造为城区的原属农村的生源;相对于乡村来说,它又靠近城市,执教者是乡村中考核来的先进教师和城区调来的优秀教师。因而,在新区新办校中,既有老城区教育理念的引导,又有新农村乡土气息的熏陶,是城乡结合、均衡发展的最佳平台。这样的学校办好了,既能缓解老城区教育发展的瓶颈所形成的压力,又能影响并促进农村教育向城市化方向发展。随着新城区的进一步发展,又逐渐向乡村逼近,这种新办校的理念和模式也就逐渐迁移到乡村新建小城镇中,影响并渗透进乡村新办校中去,最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这比由城区派出若干教师到农村支教来得更为切实而有效,发展也较平稳可靠。
3. 新区人民对新办校寄予厚望
新办校建设成长影响新区的建设前景。许多城区建设的新楼在开盘出售时,总是把社区范围内的学校名称列入广告之中,特别是新区的名牌新校,更是招揽业主的金字招牌。而更多的业主,也正是冲着新区中的名牌新校而选择置产的楼盘。有位家长说得好:“房子住不满意还可以卖掉再买,孩子的教育不能先买后卖从头来,那可是一辈子定了型的。”新区人民是多么担心下一代的教育,又是多么热切期望孩子在新的城区受到最优质的教育。
二、创办新区学校过程中应规避的若干误区
新办校工作千头万绪,有重有轻,有先有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对办好教育的认识产生偏颇,就容易陷入俗套或由于激进偏离轨迹,而进入盲目发展的误区。具体说应该避免陷入以下误区:
1. 片面追求校园、校舍、设备等硬件的周全、完美与先进
新办校的各种硬件设备,应该说在同时段同级别的学校中,算是上乘的了。以物尽其用的角度看,任何设备、硬件都以够用为原则,重要的是,要把硬件设备跟当前的教育教学对象、层次、水平及实际效果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现有的(已十分令人羡慕的)硬件设备充分发挥作用。在同等条件下,所发挥的教育教学作用越大越好,这才应成为我们追求的境界。
2. 追求过高的办学目标
目标的形成虽说也是一个不断修正的动态过程,但它的最初雏形,事关办学初始学校全面工作的走向。如果把握失度,将使办学陷入浮躁动荡的局面。从办学实践看,目标的制定应该以学校当下的教师、学生的现状为根本,实事求是地分析、把握实际情况,从而制定合乎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素质发展和实际水平的办学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才会有更加理想的目标在下一阶段等着我们去努力实现。任何浮夸、华丽、虚假的目标都很诱人,也很能蒙人,但它不适合新办校的发展需要,只能平添过眼烟云。
3. 囿于某一老校模式,从头做起,依样画葫芦
与上述相反,另一种办学行为又显得过于保守。它只是凭借着某一老校的影响,直接套用老校运行模式,照搬老校成长的一套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使新区学校丧失应有的生机。其实,老校的发展或老牌名校的发展,有它当年的时代和环境等条件的特殊性,天时、地利、人文均不尽相同。穿新鞋走老路一定不适应,而要根据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符合本校学生发展需要的办学路子。
4. 师生发展上急功近利,忽视有效的基本积淀
学校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师资队伍去实现。但如果因此而一味地伸手向上要,等候时机希望有凤来投,或过分热衷于招聘名师(固然这不失为一种途径,但终究是挖人墙角的事),企图以某些诱人条件招揽优秀教师,以完成教师队伍建设任务,就有失偏颇。从教育均衡角度说,一个学校也不宜集中过多的所谓名师或优秀教师,新办校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自然到位的现有教师的培养上。
5. 误把特长当特色,错将成绩作品牌
办出学校的特色,甚至于创出学校的品牌,是新区学校创办者孜孜以求的,也常常津津乐道。但轻言“特色、品牌”可能会对正常办学、规范办学、科学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办学特色应该是体现在与众不同的办学风格上,如果说,一个学校让每一位教师都利用自身的特长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每一位学生都根据各自兴趣和特长专心致志学习成长着,那么这个学校可以说形成了“充分利用和发挥师生特长”的办学风格,这种风格长期留存,就可能形成特色。
三、创办新区学校的实践与探索
福州金山小学创办于2001年9月,位于福州城区闽江南岸的金山新区的中心地段,是一所市教育局直属的金山新区新办小学。校园面积38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现有42个教学班,2700多名学生,110名教师。办学8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级示范小学、市文明单位,获得国家、省、市级各项表彰30多项,办学成绩明显,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许,具有一定的知名度。8年的办学实践,留下了一些历程与认识。
1. 班子阵容强盛,科学定位起点
新办校新组建的领导班子,应该是一个能为高起点、高质量办学提供优势的高素质的核心团队。金山小学创立伊始,就着力建设一个阵容强盛的领导班子,从新区学校办学的特点出发,把学校办学定位于高起点、高质量的办学层次,确立了“以科技、外语、审美为龙头,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先导,打好基础,培养特长,全面发展,争创一流”的办学指导思想,以“会电脑、懂外语、能审美、炼体魄”为校训,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先后制定了办学三年规划和五年规划,在规划的框架下,每学年度再制定具体计划加以实施。
2. 着力美化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精心打造校园,体现“新、优、美”。我们从绿化入手,广植草皮,栽培花木,让学生感受到校园里环境清新优雅。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我们力图让环境说话,从环境悦人转化为环境育人。如在草坪上立一小牌:“小朋友,谢谢你的爱”,让学生在亲近绿草的同时,不忘约束自己而爱护小草。诸如此类的提醒与警示,跟周围的一草一木相融相合,激发师生对优美校园的喜爱之情,实现从喜欢校园到热爱学校、办好学校的转化;从新区的环境窗口建设,过渡到师生心灵窗口的呵护与滋养;使环境建设和人文进步逐步在校园中形成应有的累积。
3. 发挥设施优势,提高办学起点
学校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标准教室42间,特种教室10间,均全部实现多媒体教学。办公室39间,多功能厅、会议室、电子备课室、图书馆、师生阅览室、自然器材室、仪器室、体育器材室、党团活动室、团队室、心理咨询室、教工之家等各类教学、办公、活动用房,塑胶200米环形跑道、架空层活动场地、小足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儿童游乐园,滑滑梯、铁索桥、单双杠、爬杆等各类设施,一应俱全,在硬件设施上保证了办学的高起点。
4. 立足校本培训,锻造过硬师资
学校专任教师11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94%,教师平均年龄29岁,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年轻。2005年开始,计划用3年时间培养青年教师。培养目标是,在一年内,通过每天20分钟的“三笔”字练习,达到学校的“三笔”字考核合格;在2年内,能达到课堂教学常规、集体备课主讲、单元测试命题等基本功考核合格。
5. 抓住新校特点,提高办学质量
在金山小学的创办过程中,我们把学校的办学质量建立在全体师生的多元发展这一基础之上,着力提高学校发展的“软实力”。8年来的办学历程,基本上可归结为这样的一种发展氛围:在学校管理中,教师的发展居第一要素;在教书育人中,学生的发展居第一要素;在学校的发展中,全体师生共同成长居首位;在校园文化生活建设中,领导、教师、学生和谐氛围的营造居首位。
学校强化课程开发意识,力求全体学生多元发展。注重发挥生物园、地理园、模拟生态馆、红领巾种植基地、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德育基地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坚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2005年开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及其师资培养》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全校所有班级都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个班级每周2节课,安排在每周三下午全校统一开展活动。所有老师都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辅导工作,做到全员参与,常态实施。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塑造学生自尊、自信、自立、乐学、合群、克服困难、不畏挫折等个性品质,促进了学业的进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6. 学生全员参与,创出新校特色
8年办学,学校沿着初步形成“爱科技、学外语和会审美”办学特色方向努力。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认识世界、了解自然,进行生态道德启蒙教育,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学校还从一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编写英语绕口令手册,每周一天全校英语口语训练活动等,促进学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学校组建了美术、音乐(钢琴、小提琴、唱歌、舞蹈等)、体育等32个兴趣小组,每周定期开展2次活动,学生全员参加 “每周一跳”与“每周一歌”活动,即每周星期三开展以“健康、快乐”为主题的跳健美操活动,每周星期四开展“班班有歌声”活动。
四、若干认识与反思
1. 以人为本,增强管理育人的凝聚力
由于新办校外地教师多,年轻教师多,在学校管理方面采取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来自不同地区的优秀青年教师逐步培养成为能适应新区建设需要的教师。
2. 彰显特色,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学校特色是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自己引以自豪的一面,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对各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自己很有信心时,他将把这种信心延伸到其他方面,他会对自己原先不擅长的学科重新考量,激起对不擅长方面的挑战,产生新的兴趣。从“两园一馆”切入,开发校本课程,从“每周一跳”、“每周一歌”、“每周一句外语”着手,再以常态化实施的教师全员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阵地,营造校园文化。学校正是在多元化课程资源的浸染下,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氛围的熏陶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又回过头来促进各学科学业成绩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3. 融进社区,开阔服务育人的视野
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学校经常组织师生进社区,参加社区多项活动。学校还让每位教师定期定额进学生家门进行家访,把学校工作延伸到每位学生的家庭。教育不能局限在校园内,而学校的服务功能也不能仅限于在校内为学生服务,要扩展到社会,要有大教育观念,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
4. 接受挑战,迎接发展过程中的新矛盾
新办校的发展,必然遇到诸多挑战,会出现新的矛盾。诸如新办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与老校相比明显地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在平时不容易看出,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又绕不开。当学校要以“高起点”的战略迎接新的任务时,新校的文化氛围往往形不成一种向心的合力,彼此的心灵默契比较缺乏。新办校大量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其在学期间传统教师专业思想的确立,师范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都很大程度存在缺陷。如此“新——新”结合,势必对校本培训形成巨大压力,培训者力不从心,受训者成长进程慢。更为突出的是,新办校在经历三四年办学初期之后,因新区的业主总是成批成批地入住,一般都会突然进入生源急速膨胀直至爆满的饱和期,对“高质量”办学形成骤然而至的巨大冲击。而在办学六七年之后,由于“软实力”薄弱,则又进入了新一轮发展的低谷期。凡此种种,都是面临的困难,当然也是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的是保持办学特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在校园文化积淀过程中渗透办学特色的因素,使之形成的特色得以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