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起来、读进来、读出来”

2009-12-07席家勇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朗读课堂

席家勇

【摘 要】我们的语文课堂能让学生“读起来、读进来、读出来”,让学生有兴趣去读,能在读中有说感悟,有所体会,进而去品味文章的语言,这样我们的课堂才真正回归了真实的课堂。

【关键词】课堂 朗读

古往今来学习语文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阅读能力是在“读起来、读进来、读出来”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现在以《鼎湖山听泉》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一、“读起来”——激发兴趣

怎样启动学生读起来?第一要让学生有读书的时间。第二要使学生有读书的欲望。第三要使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有所得。我在课堂上作到了一下几点:

1、精心设计教学用语,创设与课文相匹配的意境

本课时的导入,我们当然可以这样说:“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学习效果。”但是学生在这样的指令下学习,完全处在被动服从的地位,根本不可能产生读书的欲望。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位置,换一种说法,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样了:“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穿过密林,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泉声。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这样的导入,显然比前一种说法更有情趣,更有吸引力。

2、精心设计读书要求,变盲目性读书为“探宝式”读书

所谓“探宝式”读书,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主动到文中去体情、悟道、观景。在指导朗读第四段第一句时,可以这样引导:“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么主人就是鼎湖山,主人不但捧出他美妙泉声,而且还把这泉声一直送到枕边。多热情,多好客!谁能把这种情趣读出来。”通过品读去体会听泉的情趣,再通过朗读抒发这种感受,就成了学生练读这句话时所追求的目标,学生才能用心读起来。

3、精心设计情感运用,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

要学生披文入情,教师必须先要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哪里悲切,哪里欢快,哪里粗狂,哪里细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这些情感适时地展露出来,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指导学生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四种泉声的比喻句时,学生往往会读得声音响亮,尤其是后两个分句,学生更是读得“雄浑磅礴”。很显然,他们把“想到的”误当成是“听到的”了。这时,教师因该以心定气宁的情绪去影响学生:“同学们,入夜,山中万籁俱静。这时候,作者躺在床上,正在用他的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教师再说这一段话时,从表情到手势到语气,都要表现出安详宁静的气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泉动而夜静,心动而气静的美妙意境。生活有酸甜苦辣,心境有喜怒哀乐,在读书中能尝遍各种体验,是吸引学生读书的又一魅力。

二、“读进来”——感悟情感

所谓的“读进来”,一是指读进文里去,读懂文章;二是指读进心里记住文章。教师在课堂上的作为不在讲得多,也不在问得多,而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去感悟课文。

1、调动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类比中感悟

如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一句:“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如果写成“只有泉声一直传到枕边”不是也可以吗?在这里,为什么用“传送”,而不用“传”?讲解是一种方法,换词比较也是一种方法,但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结论都比较抽象,因为它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回忆“主人待客”这一生活经验,使学生悟出,鼎湖山这位主人不光把泉声“传”过来,而且把它“送”到枕边,多热情,多好客。

2、提供表述方法,让学生在说话中感悟

教学中,与其穷追答案,不如给学生一个语言环境,看他会不会用,或者给学生一种表达方法,看他是不是懂。如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就不必要追问:“这是什么修辞手法,用什么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而因该引导学生在说话中感悟:“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这时,作者,躺在床上,一边用他的心在聆听、辨识、品味着各种泉声,一边在心里默默赞叹,他会说说些什么呢,会怎样说这些话呢?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再准备用‘啊!这是种声音,多像一样东西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通过读、悟、说,学生不但明白课文中这几句话要表达的意思,也可以用另一种句式来表达,这样不仅体会到了“聆听、辨识、品味”等词语的意思,还感受到了作者身处泉水声中,心中默默赞叹的激动心情。这时任何讲解都无法达到的综合效应。

3、巧妙设置悬念,让学生在暗示中感悟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除了一些教师主观臆造的结论外,几乎没有学生达不到的境界。如文中: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句,它有着明显的拟人效果,怎样才能让学生也悟到这一点呢?我们可以留一点暗示,给一点启示:“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眼前出现的时清纯的泉水,第二次读到这的时候,仿佛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第三次读到的时候呀,眼前看到的仿佛已经不是泉水了,而是……什么呢?现在请你们再来读一读,看看能读出什么形象来。”学生很快想到了“顽皮的小孩”、“天真活泼的小姑娘”。这就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这句话,体会到了它的表达效果,这岂不是比单纯记住“拟人”这个名词强得多。

关于把文章读进心里去,即记住文章,我想,这里也有个方法问题。我的体会是:化整为零,分层推进。所谓化整为零,就是逐句熟读,不留盲点,逐步增加记背的内容。

三、“读出来”——品味语言

这里所谓的“读出来”,一是指把理解的成果通过朗读的形式展示出来;二是指读出课文以外的收获,即跳出课文看课文。这里要强调的是“出来”的源地是课文,“出来”的途径是读书,“出来”的内容则是学生的感受,而不是什么标准答案。如本课的总结可以让学生联系全文说一说泉水对鼎湖山的作用,有感而发:“是啊,清泉使鼎湖山草丰林茂,清泉使鼎湖山成为风景名胜,清泉使鼎湖山的庆云寺里繁花似锦,……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读出弦外之音来——要珍惜水源。愿他永远清澈明净,愿他永远音乐般美妙,愿他永远流进我们的心田。

我们的语文课堂能让学生“读起来、读进来、读出来”,让学生有兴趣去读,能在读中有说感悟,进而去品味文章的语言,这样我们的课堂才真正回归了真实的课堂。

猜你喜欢

朗读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