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为语文架设灵动的桥梁
2009-12-07郭兴
郭 兴
新课程的启动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犹如缕缕春风。而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可以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学生能在它所创设的开放的教学环境中,不受空间的限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获取语文知识,并从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与信息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赢得了教学时间,留给了学生思维空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语文教学灵动起来。
一、提前搜索,拓展内容,丰富素材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偿认为:通过自身所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一般来说还可以保持较长久的记忆。在提倡自主学习的今天,我们教学信息极为有限。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这些信息的数量与质量的提供是远远不够的,也无法达到使学生所学与时代同步的目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知识信息库,来改变信息来源,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广泛、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真实感强的素材。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学生很难理解人民对总理的一片深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开始,可用多媒体放一小段哀乐,问学生:听了有何感受?(难过、悲伤)师:你们知道吗?总理逝世的那天,举国悲哀,山河同泣,其悲壮如失去亲人,是什么原因使人民如此爱戴总理呢?再播放一些总理的生平事迹,让学生通过画面和介绍了解总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总理的伟大,激发了学习热情。课后,不少学生依然热情未减,继续通过互联网查找、下载图片,并与同学一起欣赏、交流。这样一来,不光信息的来源更广、更开放。也让学生成为了信息的搜集者和提供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生不但学到知识,也很好地培养了自己的信息素养。
二、创设情景,调动感知,激发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电教媒体以其直观、鲜明的声、色、形手段,使教学情境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不但听得见,看得见,而且能使学生入情入境感同身受。这样,就从不同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活动,使他们对教学内容增加了兴趣,思维变得更敏捷,更活跃,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这样就会提高教学效果。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通过它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如《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上可解释为“抖动”,光理解这些是不够的,这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进行说话训练。这样,从感知→理解→运用,从抽象→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刺激感官,激励参与,提高素质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传统的教学往往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累。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后,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现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促使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主动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例如:第六册《荷花》一课,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有位老师设计了如下课件: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华欣赏满池荷花。它们姿态各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相生,整个难点的突破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驰骋于美的画面中,积极参与进教师的教学之中。又如在讲“咆哮”一词时,就是利用图像及录音,让学生一边观看昏天黑地、飞沙走石、狂风即将吹倒树木的录像,边听狂风怒吼的录音,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那就是狂风“咆哮”,并能把这一词语应用到相类似的场合中,不但使学生对词语认识深刻,而且运用自如。
四、激励动脑,拓展深度,内化知识
多媒体应用在提供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教学信息的同时,使学生通过多种感知觉获取有关信息,提高认识的效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用平常教学手段方法说不清的含义,将抽象复杂的知识连续分解为简单的信息,展示思维的过程,增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围绕教师精心设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自主参与研讨,讨论有中心,探究有重点,从而使学生认识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基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学习探索问题——分组研讨——小组代表汇报研讨情况——学生得出结论。如我在教《马踏飞燕》时,将踏着飞燕的马标上重心、支撑点、垂直线,用多媒体展示,启发学生向老师提问,同学们看到铜奔马的塑造还运用了数学原理,十分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智慧,从而得到启示:任何艺术都离不开科学知识。笔者以为,教师进行多媒体语文教学,也要循循善诱,而不是一步步牵着学生走。那种简单按照准备好的流程机械地操作鼠标,完成教学步骤,费尽心机引导学生朝着课件指示思路走下去的做法,很容易让学生滋生并养成惰性,教学中要防止出现这种状况。
发挥电教优势,运用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合理运用、开发、设计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既保证学生能获得开放性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灵活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爱学”“乐学”,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趣。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山穷水尽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