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摄影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2009-12-07钟丽
钟 丽
高校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创新、人文美学、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等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摄影教学是一门融合了机械、电子、光学、美学、文学、造型学、心理学等方面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技能实践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由于近年来信息、数字、传播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摄影不仅是艺术创作和记录历史的依托,更是商业价值的创造者,人们工作学习的帮手,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信息依据和来源。
因此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学生情操而将摄影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大学生们通过对摄影课程的学习、课外摄影社团的活动以及摄影实践,将人文精神、科学知识、美学原理及相关信息等内化为他们自身内在的各项素质。在高校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提升方面,摄影教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摄影教学有利于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据近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素质调查中发现,现在不少大学生外语好、数理化好、经济头脑好,但对地理、历史、传统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也没有很大的兴趣,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综合性强“以人为本”的摄影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懂得人生,用反映先进文化的摄影艺术美的瞬间去显示学生张扬个性的绚丽色彩和精神世界,同时也在客观上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地热爱加强人文美学方面的素养。因为人文素质的高低、文化底蕴的厚薄、美学素养的差异都将制约着学生摄影作品的水平,这不仅仅只是光靠精通技法和造型元素就能解决的。唯有提高各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重视文学、哲学、美学方面的修养,了解历史和社会现状以及时代特征,了解社会文化、审美习惯、传统道德,才能够用相机准确地记录和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
二、摄影教学有利于高校学生美学素质的培养
摄影作为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独特视觉造型艺术,是通过视觉图像展示在欣赏者面前的,它不仅具有瞬间性、纪实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和审美艺术特征。因此,在摄影教学的课程设置中往往包含美学原理、绘画、色彩、美术史、心理学等诸多美学课程,同时摄影教学又多采用教与学互动的多媒体教学形式,用生动的画面语言来展示教学内容,来分析中外优秀摄影作品,这种愉悦的视觉鉴赏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学修养。
这同时也在客观上促成了学生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美学、绘画、书法、雕塑、音乐、建筑、舞蹈、心理学等各个文化艺术领域,加强对典型瞬间敏锐的感知能力以及艺术语言的把握能力,从而促使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摄影教学有利于高校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个人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后天的开启,培养创新能力是摄影教学优越于其他学科教育的功能。这是因为其它学科教育多属于认识的、记忆的、抽象地接受前人经验模式的教育,而摄影教学没有固定的目标,没有不可变的模式,它更加强调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是一种生动的、灵活的、室内室外摄影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又间隔地促进了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拍摄中训练出一种多生活、深层次的洞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探索摄影中的意境、构图以及审美方面的奥秘,从而激发出推陈出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和创造潜能,并时时处处处在有创新思维伴随的过程中。
四、摄影教学有利于高校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多年来对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普遍评价是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在文科学生中表现突出。而摄影教学却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途径。相机作为一种工具(包括各种应用附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作为一种“高级玩具”又充满了知识性、创造性、趣味性、实验性,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并乐于探索的内在动力。高校学生在摄影的学习中熟悉各种摄影设备,使用不同的装置,如观察光线和景物、确定快门和光圈的数值、灯光摄影棚的灯光设置、暗房冲洗实验等。除此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学习用计算机来实践数码照片的后期编辑与处理。这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结合点。
五、摄影教学有利于高校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
在摄影教学中,通过介绍中外优秀摄影家的生平事迹,鼓励学生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为胸存仁爱、勇担社会责任、追求敬业奉献的人。如在战争年代,许多战地摄影记者带着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一幅幅纪实照片,揭示战争的残酷和激烈。这些生动事例让大学生从中解读到可贵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同时摄影教学需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野外摄影实践采风。通过走进大自然的群体活动,学生放松心情,增进友爱,身心健康。学生以摄影作品为媒介,在讨论自己或他人摄影作品的成与败中,正确评价自我,胸襟开阔;通过参加摄影社团活动,可与各种专业的同学广交朋友,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增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