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
2009-12-07袁梅
袁 梅
任何学问都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对物理这门学科来说,能力比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在近几年物理中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把能力考核放在首要位置”,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要求我们在学习一定数量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培养一些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解题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这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地领悟和总结。首先是模仿。解题是一种本领,在开始时只能靠模仿才能够学到它。其次是实践。如果你不亲自下水游泳,你就永远学不会游泳,因此,要想获得解题能力,就必须要做习题,并且要多做习题。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你必须多动脑筋。例如,对于课本中例题的解题过程,你必须明白人家是怎样想出那个解题方法的,为什么要那样解题?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如果能够真正领会了人家的解题思路,那么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解题能力一定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想这是新课标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
解题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受年龄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思维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这需要解题教学遵循学生认知特点,设置最近发展区,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首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非常重视例题的典范作用。因为现在学生的解题仍较依赖例题的解题的模式、思路和步骤,深入地理解例题将有助于实现解题的类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例题的分析、讨论,进行一题多解,把各种相关的知识等囊括其中,这无疑会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的培养,并注意与实际联系,这样也会收到好的效果。让学生理解一种物理思想,不仅仅会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可见,一道好例题的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和解题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我认为在分析、讲题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暴露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想到的?”这些问题是学生最感困难的。在教学中我对学生反复强调得最多的一段话,就是“能够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问题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给的问题。”这句话怎么落实,怎么训练?我的做法是,从解决问题的一般实际过程出发,一步一步地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解决问题的一般实际过程是什么呢?首先是读题。许多学生最不好的解题习惯之一,就是不愿意好好地研读题目本身。我们学校有的一位资深的物理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不少同学做题目存在这样的心态,希望一看到题目,甚至只看到题目开头的几个字,就能不假思索,一下子说出答案。许多家长也是这种想法,这些家长自己没有经历过良好的思维训练,并不懂得学习是怎么回事,不知道能力是从哪儿来的。不认真研读题目,是很不好的习惯。因此,训练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认真研读题目的良好习惯,就象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能力要求中说的:能“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这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要搞清题目的物理意义。
怎么叫做搞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把题目中非物理语言的话翻译成物理语言,能找出题目中涉及的物理概念、物理量、物理条件、物理过程、物理关系,把它们的具体所指——哪一个物体哪一个时刻的速度、哪一个物体运动了等等——识别清楚,要能把整个问题用物理的语言简洁地、准确地复述一遍。解题能力强的学生,首先就是这一条做得很好。解题能力差的学生,这一条就往往很难做到。因此,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特别对那些学生感到稍有困难的题目的求解训练,第一步就要从读题开始。例如,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第120页“WWW中的第3题列车时刻表,训练的着力点就在于阅读题目所给的信息,用物理概念(时间、路程、平均速度)一一加以识别,找出其中有用的信息,一一指认出它们的对应关系(时间、时刻、过程)的具体含义。这一步做到了,引用公式计算就没有困难。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就尽可能地将自身是如何看待问题、又是如何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必然的因果关系,从中领悟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步骤。同时在适当时机,我也会展示自己思维受阻、失败的探索过程,分析其原因,从反面衬托正确思路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给学生以启示。
再次,从学生方面来说,提高解题能力的两条主渠道:一是听课学习、二是解题实践。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会有一部分同学重“结论”胜于“过程”,重“程序”胜于“意义”,缺乏投身其间、勇于探索的热情,眼巴巴地等待“结论”的出现、“程序”的发生,久而久之,势必造成物理思维的程序化,丧失钻研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锐气。在解题时,学生多数为完成作业而“疲于奔命”,缺乏解题前的深刻理解题意和解题后的检验回顾,这种急功近利的解题方式,造成物理作业量虽大但效益低下。为了抵制学生重“结论”的学习倾向,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两条教学策略:
一是精选物理作业题,使学生脱离“题海”。在作业方面,可以尽量减轻学生的负担,让他们通过精练的题目,实现教师所期望的发展。而且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可以采取分层作业,服从学生“解题技能”和“解题智能”的均衡发展需要,实现物理题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合理搭配。
二是建立“我能行”物理档案袋,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的有限,不可能每道题都由学生讲解、分析,这就少了很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因而,课后让学生精选自己认为的好题进行分析,重点写出分析过程、解决这一问题时用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及最大收获等。通过这一策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对所用技能、方法的巩固,是提升解题能力的点睛之笔。
最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说到底还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的训练。解物理题决不能解一题丢一题,这样做无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解题后的反思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反思:该题的出题意图是什么?考的是我们哪方面的知识、概念和能力?是否有其他解法?把本题的解法和结论进一步推广,能否得到一个普遍性的结论。但是许多同学在完成作业方面,因为在学习态度和心理状态的不同,或者老师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训练,大部分都缺少这一重要环节,未能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解题能力和思维品质未能在更深和更高层次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升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倡导和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解题反思:鼓励学生从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解题策略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总结。想想以前有没有做过与原题内容或形式不同,但解法类似或相似的题目。如果将题目的特殊条件一般化,能否推得更为普遍的结论,这样所获得就不只是一道题的解法,而是一组题、一类题的解法。
总之,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也不是仅靠老师的潜移默化和学生的自觉行动就能做好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坚持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要对每一个概念的行成、规律的得出、以及他们的应用,例题和习题的分析、解决等等,无论问题简单还是复杂,都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这一工作做好,也只有使学生的能力越来越强,才能让家长越来越满意,社会越来越放心。总之,培养解题能力,要从小问题做起,点滴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