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则恐 不信则谬
2009-12-07德雅
德 雅
如果你是个无神论者,去看话剧《黑衣女人》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如果你是个有神论者,那么在家里看看上世纪80年代的《黑衣女人》电视剧或电影,也一样能毛骨悚然。
因为在本质上,《黑衣女人》就是一个现在看来熟套、传统的鬼故事。
苏珊·希尔原著的1g83年第一版封面上,除了作者名、书名,第三行字就是“A Ghost Story”——一个鬼故事。1989年,该作被斯蒂芬·马拉屈安特改编成舞台剧,在英国伦敦西区的富贵大戏院演出。它仅仅依靠两名演员的班底,就吓倒了现场数百名观众,且流行了二十年。
如今,《黑衣女人》被引入上海话剧舞台,号称“中国首部幽灵惊悚话剧”。说起来,该剧充满内心戏剧冲突——个被咒语迷惑的老律师,相信他和他的家庭被一个黑衣女人纠缠。于是他雇用了一个疑神疑鬼的年轻演员来印证这个可怕的事情,以便帮他驱除和控制自己灵魂的恐惧。
怎样用表演、舞美和音效来体现“被咒语迷惑”?怎样体现老律师所认为的自己和家人被黑衣女人纠缠?怎样体现年轻演员是“疑神疑鬼”的?怎样来“印证”一个可能真切、也可能虚妄的念头?怎样在舞台上呈现“驱除恐惧”?
该剧仅有两名演员。为了回答以上那么多问号,它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
许承先一人分饰6角。除扮演老律师外,他要加入好几段戏中戏。观众可以看到——灯暗后,他换了一件斗篷;灯再暗,他又换了件西装;灯又再暗,他不仅换了第三套服装还成了一个拄拐棍的瘸子。而韩秀一扮演的年轻演员则负责提示观众一我们耍开始演绎略!随后,他还“亲临”恐怖无人的大宅子,遭遇那唯一一间上锁的房门底下所透出的光;突然,门自动开启,他走进去,发现摇椅在摇晃着……有观众说,没看懂他们两人在干嘛。
在制造恐怖效果方面,音效是主要的功臣。最能引发女观众尖叫的是一声毫无预兆的女人惨叫,不过当它第二次毫无预兆地出现时,就不再吓人了。
音效还为观众制造了一些想象空间,比如当韩秀一作为演员帮助老律师进入想象空间时,他告诉律师,要假设自己坐在马车上。然后,音效就会提供马蹄声……
黑衣女人虽也是一个演员,但她在全剧中仅出现了几次,基本被划入“舞美”范畴。她穿着一身黑袍,在台上“飘”过几次,每次都没让主人公看见,但都让观众看见了。舞美也是为了配合剧情,搞得黑魃魃的,灯光反而成为某种暗示。
总体而言,该剧的中文版实在是不怎么具有恐怖效果。我坐在大音箱旁边,竟从未被吓到,更别说被吓倒了。当韩秀一所扮演的演员第一次进入大黑屋、被吓得连滚带爬逃出来后,竟然对许承先说还要继续去第二、第三次“找吓”。听闻此话,观众中有人大声笑出来。大笑的人,一定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他以逻辑思维来判断台上的这种行为——自己找吓,荒谬!
作为一个比较坚定的无神论者兼文化工作者,我不得不好奇该剧在英国长盛不衰的道理。查阅资料并略加思索之卮我以为原因有二一
一是英国演员的演技一定高妙到接近催眠大师,能引领观众进入心理恐怖的遐想空间。二是去看戏的观众大都为有神论者,能轻易进入戏剧情境并与演员呼应。只有两者同时起化学作用,才能有足够的能量把该剧的戏剧影响力绵延二十年。
不过,该剧中文版票房之所以火爆,还是要归功于制片人对社会心理的准确拿捏。
在一个无神论教育主导的社会环境下引入一部涉及有神论的戏剧,就好比把—个不带面纱的女性送进阿拉伯国家——不管她长得好看不好看,都会有群众心潮澎湃地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