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年了,提一提音乐剧

2009-12-07费元洪

上海戏剧 2009年8期
关键词:狮子王魅影百老汇

费元洪

近几年的夏秋两季,音乐剧都成为上海舞台的主角、文化的热点。

今夏、音乐剧《歌舞青春》挟电影的火热之势来沪,连演24场,虽然比起《剧院魅影》、《狮子王》的百场纪录来,它要少得多,但观演的热情却也随着气温直线飚升。接着,6月演毕的《空中花园谋杀案》和11月将演的《弘一法师》,也都属于规模不小的全新制作。而在9月,音乐剧《猫》将在告别上海6年之后再次来沪演出9场。作为现代戏剧谷的音乐剧演季项目,另有一台音乐剧集锦《走进百老汇》将于9月在商城剧院连演80场。接下来,李宗直的《爱情有什么道理》,现代人剧社的《堂吉诃德》、《妈在江湖》、《仓库》等多台音乐剧也将陆续登场……

回头张望,沪上音乐居4的火热局面,就是在这短短几年内形成的。

回顾篇

2002年7月,《悲惨世界》在上海大剧院连演21场,这是上海引进的第一部世界级音乐剧,拉开了经典音乐剧进入上海的序幕。

可以不夸张地说,在这一年之前,绝大多数上海人还不知道有音乐剧这一艺术样式。当时的上海大剧院虽已成立了5年,却也没有一部作品出现连演超过5场的情况。《悲惨世界》的突然驾到,让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后果会很“悲惨”。

然而,如同《悲惨世界》伦敦首演的情形一样,《悲惨世界》在沪开演不久便掀起热潮。最后一场演出时,500元的票价被黄牛炒到2500元。业内人士开始意识到,《悲惨世界》所带来的不仅是一出成功剧目,还预示着一个崭新艺术产业的崛起。

从2002年开始,每年至少有一部经典音乐剧来沪,演出场次也不断刷新——2003年《猫》53场;2004年《音乐之声》35场:2005年《剧院魅影》100场;2006年《狮子王》101场;2007年《妈妈咪呀》34场、《小王子》20场、《42街》12场2008年《发胶星梦》21场、《阿伊达》24场、《灰姑娘》8场;2009年《发胶星梦》24场……

经典音乐剧的引进除催生了上海音乐剧市场外,也促使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开设了音乐剧专业,致力于对未来中国音乐剧人才的培养。

与此同时,原创音乐剧的呼声也日渐高涨——《金沙》、《蝶》、《六祖惠能》、《我为歌狂》、《空中花园谋杀案》、《长河》、《弘一法师》等原创剧目都在这些年陆续上演。

看来,音乐剧在上海真的是热了起来。

综观2002到2009年引进的国外音乐剧,似乎大致可分为英派和美派两种。

英派曾一度风靡全球,如《悲惨世界》、《猫》、《剧院魅影》以及《妈妈咪呀》。它们的特点是剧目经典、制作精细、经久耐看。即便是简单的情节都有细致的表达,呈现出精致而高贵的戏剧传统做派。其中,《悲惨世界》和《剧院魅影》显然是最引人注目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取材于名著,这让作品无可争议地在戏剧上立住了脚。如果说其他音乐剧只给观众带去了视听享受,那么这两部作品更给观众带来了灵魂的冲击。

美派有《音乐之声》、《狮子王》、《42街》、《发胶星梦》、《阿依达》和《歌舞青春》。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2006年的《狮子王》连演101场,至今持有着国外音乐剧在中国连演的最高纪录。《阿依迭》和《狮子王》,应该算是美派和英派的结合,这是因为词曲作者蒂姆·莱斯和艾尔顿·约翰都是英国人。不过音乐剧中的音乐毕竟是为戏剧服务的,因此英国音乐风格遭到美国戏剧的同化,痕迹已经很淡了。总体而言,美派音乐剧偏重于平铺直叙的表达和多彩的舞美,与大多数好莱坞电影的作风如出一辙。而要说起悬念的设计、表达的精致、戏剧的内涵,美派比起英派来则要弱得多。

其实,只要去过百老汇的人就会发现,所谓美派风格,主要只是表现为大制作一要卖座的话,你就必须贴近主流价值观。而在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当作品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时,那么风格就十分多样化了。

另外还有属于法国派的《巴黎圣母院》和《小王子》,呈现出与英派美派完全不同的路子和风格。但因演出场次少,也不属于主流语种,法派音乐剧的影响力就小多了。

观察一下8年以来上海引进的外国音乐剧,仅以上海大剧院为例,其趋势是英派向美派转变,经典剧向时尚剧转变。比如今年的《歌舞青春》,目标受众主要集中干青少年的身上。

不过总体而言,上海观众似乎更偏向于喜欢英国音乐剧。美国音乐剧虽然场面多姿多彩,视听效果一流,但往住是第一遍看最兴奋,接着便开始“退潮”——看得越多、兴趣越小。曾有一位观众自费买票看了5遍《猫》、9遍《剧院魅影》,这一现象在美国音乐剧演出期间还从未发生过。

音乐剧的版本有很多。因此,制作便成为衡量一部音乐剧品质的重要因素。

直到现在,最精良制作的桂冠依然属于2002年的《悲惨世界》。素有“音乐剧沙皇”之称的卡麦隆·麦金托什为了上海的中国首演,挑选了美国最好的班底。他还自掏腰包,请了已有8年没有演出的科姆·威尔金森出山。这位拥有传奇经历的冉阿让的首任扮演者,以独特的嗓音让观众至今难以忘怀。在沪演出之后,科姆没有随团前往韩国巡演,据说还引起了韩国观众的不满。无疑,这个制作在当时全世界也是最好的。

2007年的《妈妈咪呀》,是由英国小星星公司制作的英国巡演版,也可算是“根红苗正”的版本,与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制作,没有任何差异。

要论制作规模之大,则非2006年的《狮子王》莫属——仅装台一道工序,就用了近一个月,集装箱多达33个,庞大的布景道具把上海大剧院宽阔的侧台挤得满满当当。从视听和舞美效果来看,《狮子王》也可谓是做得比较极致的了。

要论制作之新,则属于今年的《歌舞青春》。在电影走红之后,这部同名音乐剧在2008年底方才于南非推出。在只演了开普敦和约翰内斯堡两座城市之后,不到半年,该剧便来到上海,赶在了去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之前。

另外,《猫》、《剧院魅影》、《发胶星梦》均属精良制作。《猫》和《剧院魅影》都是韦伯的英国真正好公司的招牌作品,来到上海的制作是澳大利亚的亚洲巡演版。而《发胶星梦》则是美国巡演版。

相对而言,《音乐之声》和《42街》由于剧目较老,又是小公司专为中国巡演而临时组建的,所以在演员水准和制作规模上要逊色不少。

由于来沪的音乐剧大都场次多、时间长,所以它们的宣传早早就开始了。一般在开演前约三四个月,观众便可以看到广告宣传;而在开演前几天,宣传会达到高潮再往后,则要看剧目的口碑。一般情况下,无论怎样增强宣传力度,一部音乐剧能在首演之前卖出占总票房三分之一的票子,就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尽管国外经典去戏在上海演得红红火火,但当我们将视线移到中国原创剧目时。看到的情况就比较糟糕。迄今为止;尚无一部原创剧目在沪连演超过5场而票房全红的,究其原因,除了前期宣传不够之外,剧目品质不高也是显而易见的问题。

地域文化也是一大影响,似乎上海的海派文化特质对国外的原版上海的海派文化特质对国外的原版剧目更为认同。许多人依然认为,像音乐剧这样的舶来品,中国人是做不好的,而在京派文化为主导的北京,人们对国外原版音乐剧的爱好就没有那么强烈,而是对原创作品更感兴趣。

8年来,音乐剧的票价约在150到1000元的区间之内震荡,以上海起来了。此话虽有些偏激,却不是全无道理。也许是因为上海起步太晚,所以该是先提升品位,还是等待创作力量的崛起,确是一个难以对付的话题。

音乐剧演员的培育也是刚刚起步。这些年来,全国各大院校纷纷成立音乐剧专业,培养了不少音乐剧演员。他们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如果从中选拔一些出挑的年轻演员,是不成问题的。不过,中老年专业音乐剧演员目前依然缺乏。由于内容欠缺,大多数音乐剧专业学生毕业后,并未从事音乐剧行业,这多少有些令人遗憾。

几年前,上海大剧院曾提出过音乐剧“三步走”的战略考虑。第一步是引进国外经典,第二步是做中文版国外经典剧目,第三步是做原创。就上海来看,这第一步已走了8年,第二步也在酝酿之中,而第三步虽也在走,却还没有获得商业上巨大成功的案例。对于原创,有一点可以肯定,盲目地做大、做豪华是一大误区。如果只是花大钱,却没有一流创作实力,那还不如老老实实把精力放在制作中小型剧目上,来慢慢地培养市场。

上海音乐剧的未来,无论是引进还是原创,关注创作内容应该始终是第一位的。音乐剧的特点就是靠口碑营销,戏不好,一切都是白搭。而对于在剧目制作、运营、推广宣传乃至整个音乐剧产业的规范化管理上,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猜你喜欢

狮子王魅影百老汇
狮子王的烦心事
百老汇所有剧院关闭至今年年底
画中魅影
住在百老汇的“喵星人”
狮子王的夏天
新版《狮子王》 上映延长1个月
“澳门百老汇”复活节精彩纷呈
汉米尔顿
未来公司魅影
暌违十载魅影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