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剧场的“剧”与“聚”

2009-12-07

上海戏剧 2009年8期
关键词:小剧场小红帽小丑

任 明

第五届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期间,我看了3场演出——小丑表演《各就位,叭!》(美国)、话剧《顽皮的孩子》(日本)和木偶剧《小红帽》(美国、伊朗)。不约而同地,这3出戏都给我一种意犹未尽的不满足感,这种不满足感与小剧场的“小”有关,也与小剧场的“剧”有关。

小剧场的“戏剧性”

小剧场所要强调的,到底是戏剧内容的先锋性、颠覆性还是为了方便演出、为了商业操作的场地便利昵?以我在上海的观剧经验,我认为两者似乎已经并行不悖了。此次上海国际小剧场展演并没有商业操作的意图,所演剧目也就多了几分实验性。《各就位,叭!》里的两位白脸小丑结合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高加索灰阑记》的剧意,意图重现小丑表演的乐趣,舞台效果也确实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唯一不足的是,剧情在过半时突然混乱起来,那些慌忙奔跑的镜头突然失去了应有的意蕴与指向,最后小丑在不停念诵“Doison”(毒药)的冷酷指示下饮药殒命,舞台上一字排开的两个小丑的身躯,又恢复了表演开始时的模样。

缘干小丑艺术的永恒魅力,《各就位,叭!》成为一出可以无穷无尽的戏。两个一胖一瘦、一高一矮、一平凡一乐天的小丑的对比,正可以印证我们凡庸俗世的丰富与多样——虽然现实生活并不像舞台那样把你的对立面活生生地安排在你的面前、直接与你唱“对台戏”。从这一点来说,小丑的悲悯是无边的,它以夸张的形式让我们看到了所有人的失败与局限,舞台外“Doison”的声音,则如命运的旨意。

在某种意义上,《顽皮的孩子》对我来说也是一出“哑剧”——因我听不懂日语,而现场却并无任何形式的翻译。临场发放的故事梗概,可以说是一塌糊涂——所谓的“他”在下文就变成了“她”,令人陷入这是当今世界的性别现实还是逻辑语法错误的困扰。

《顽皮的孩子》是一出讲述现代“恋物狂”的戏剧,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为是表现现代人彼此间虽喋喋不休却一无沟通的涵义之作。当那些我全然不懂的日语从演员的口中流利地、排泄物般地快速蹦出,我看到一个男人向另一个男人炫耀自己的战果、对女性身体的模拟与欣赏,令后者佩服羡慕不已;我看到一个女人向另一个女人展示自己的照片,充满得意与成就感,令后者在分享她的喜悦的同时也心向神往。我看到一种我听不懂的语言在不同的人之间产生着作用,而它同样也在我的身上产生了作用。有一个坐在马桶上的健硕高大的女人,以一种惨痛的声音向观众痛诉、嘶喊,好像在谴责,又好像是痛悔。最后,对自己身体怀有自卑感的木下在她的怀里入睡。是不是因为现代人的“自我哀怜”已如此深邃,已到了只有病态的、弱不禁风的“楚楚动人”才能引起我们爱意的程度?《顽皮的孩子》展现了空虚、恋物、自恋的现代人的困境。

《小红帽》是真人与玩偶同台的表演。表演者在操纵着手中比真人略矮一点的布制玩偶的同时也表演着自己的角色,比如“操纵”童年小红帽(玩偶)的演员同时也是“少年小红帽”的化身。而故事的讲述者则代表着“成年小红帽”对惨痛往事的追忆。有了演出结束后主创人员的解释,剧尾被烧掉的房子也就有了更广泛的象征意味——对不堪回首的往事的痛悔?对罪恶的仇恨与复仇?以身相殉的自我牺牲精神?一种重新开始的决绝?不知从何时开始,小红帽穿过森林去看望外婆的旅程成了一段危机重重、让人浮想联翩的命运之旅。在最直观的意义上,创作者是通过小红帽的故事寄托对于“旅途”、“成长”的忧思——这也正是这个故事在1697年作为“附道德训诫的古代故事”(《鹅妈妈故事集》)在法国出炉的最初宗旨。这次演出,美国与伊朗的主创者紧密联系现实,将其解释为“战争对儿童的摧残”。然而,用丛林之旅象征战争的罪恶似乎总是有点牵强。战争的罪恶无关儿童的天真与出行,它对孩子、对普通人来说都是躲无可躲的。《小红帽》让我看到了纯真与美好的毁灭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感。

小剧场的“聚众”

3场演出的观众都不少,我觉得他们中很有一些是跟戏剧、艺术门类有关的老师、学生与家长。看《顽皮的孩子》时,我的身后坐着三位日本人,他们边看洒满整个场地的女性写真(演出方以此做布景),边用日语相互交谈。然而,听得懂日语的他们是前几批率先离场的观众之一。但我坐在那里,心中却为是否“承认我看不懂”而爽快退场犹豫着、挣扎着。还有,小剧场空间的“狭小”、与演员的近距离、以及对“探索不易”的认知等等,都令我犹豫着、挣扎着。在犹豫和挣扎的时候,我开始佩服其他观众的“敬业”精神——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来观看自己并不十分了解、甚至听不懂的表演呢?虽然演出前我以为会有字幕、甚至以为“语言”在这场演出中会并不重要。我想,这是因为除了电影院里的“黑暗空间”,除了电视荧屏的“家常”,我们还渴望看到人与人之间近距离的沟通、反应。我们渴望看到有人知道我们在看他们,他们也对此做出反应,为我们而表演。

《顽皮的孩子》的日本演员无疑可以因为观众中的绝大多数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而更为放松,虽然舞台从不是一个用来“放松”的场所。我以为,舞台应该是一个认真表达的场所。我们看到有人在认真,努力地表达自己而为他(她)吸引,投入到其所营造的世界中去。我所观看的3部小剧场演出,由于对戏剧结构的锤炼不足而失去了动人心魄的力量,令我对小剧场“小”的一面感到些许失望。从现象来看,有这么多人在雨夜赶来观看小剧场演出,这说明这个城市有很多人对“戏剧”这种形式是怀有好感和兴趣的,也说明舞台上下的沟通与互动是大家所渴望的。但遗憾的是,由于创作的不充分、对沟通渠道和效果的准备不周,使观众离开剧场时的失望大干艺术沟通时所应有的兴奋与灵感,这是否会让实验性小剧场吸引公众参与剧场“公共空间”的效果减弱呢?从“山寨戏剧”乃至小剧场商业剧票房火热的情况来看,“小剧场”为现代社会所提供的表演与沟通形式的“开放”是毋庸置疑的。实验性小剧场如何为剧场的“聚众”尽心尽意分一杯羹、出一份力,是一个值得不断探讨的话题。

《各就位,叭!》、《顽皮的孩子》两剧的演员在观众入场之前就已在舞台上做好姿势等待,好像在告诉观众他们不是在为观众“开始表演”,而是观众踏入了一个“早已开始”的剧场。舞台上的戏剧永远在上演,人生的戏剧也永远在上演。既然有了台上与台下的分别,也许面对的就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别人。因而,“剧”与“聚”之间的关系,也就值得深思了。

猜你喜欢

小剧场小红帽小丑
幽默的小丑
小丑
把小红帽吐出来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小红帽
小丑精灵
寻找小红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