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美术教育中的兴趣因素
2009-12-02禤川
禤 川
【摘要】本文提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职业学校的美术教学应该注重以人为本,创设“诗情化”教学、“人情化”教育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育 激发 兴趣
美术学科不仅是单纯的艺术学科,更是一门艺术与人文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职业学校美术教学中的人性化教育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科特点,围绕人性化的宗旨,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动机激发兴趣
动机是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和内在动力。部分中职学生认为自己的理想比较渺茫,不知道所学的专业能否作为理想的支撑。对此,笔者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多角度的理想教育,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的动机。
一方面,经常用理想教育结合课堂教学,用适时穿插故事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同时,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在动机引发上采用不同方式,如对调皮、不善于学习的学生,要抓住他们有宏伟理想的心态,先引导他们先描绘蓝图、畅想明天,再话锋一转,提醒学生要实现理想就必须学好专业知识,这些学生便有了学习的动力。对本身有上进心的同学则用鼓励的方法,用“基础是根本,只要静心画必然会出成绩”的道理去引导他们,便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对老师有亲近感,用老师的爱去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因此,笔者总是努力带着微笑进入教室,学生不止一次表示微笑着的我是可亲、和蔼的,一旦师生间有了这种亲和关系,就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 情感激发兴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反映,情感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直接影响学习活动的效率。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激励学生,无论是肯定支持,还是赞赏鼓励,都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教师不但要善于创设情境,还要善于发现情感投入的机会。在“构成”课上,笔者发现有位男生经常不做作业,原因是没工具,第二天上课时,我将跟随自己多年的工具送给他,并告诉他工具陪我走过高中、走过大学,包含了老师的感情。以后的日子,这位男生都认真完成每次作业。
三、 情境激发兴趣
美术教师应该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有“两头不安”的习惯,也就是刚开始上课时不容易安静,下课前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抓住这一特点,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上课时通过语言,制造一个虚拟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如有一堂课前,我说:“昨天傍晚,我一个人走在街上。”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已经被调动起来,产生了疑问,他们齐声问:“干什么?”我又说:“一抬头,看到一架飞机。”这时学生是失望的,因为飞机实在太过一般,有的学生还说老师你大惊小怪,而我继续说:“在傍晚,太阳已经下山了,西边惟有火烧云似的云层尚未褪尽,我们的肉眼已经看不到太阳了,但太阳照在飞机的机身上,飞机看起来像是一团飞动的火;因而我想,太阳在什么时候都是发光的,即使因为一时有障碍物看不到了,正如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我相信同学们也是金子,是太阳,会发出夺目的光彩。”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受到了启发,因而上课的时候也就特别专注,直到下课了还沉浸在绘画带给他们的快乐之中。
其实,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将美术学科同人文学科相结合的典范。一个小游戏、一个小场景,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谈创意时,我让学生进行接龙游戏,从中国的国粹联想到美术,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在上图案课程时,笔者顺手用写意的画法画了一头残缺的大象,让学生上讲台补充完整,学生饶有兴趣。当学生作画手腕不够用力或用力点不对时,我便拿篮球等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作比喻,而当学生调皮地用英语说话时,我也用英语交流。有一次学生上课吃口香糖,我没说,但等下一次课时我主动分发口香糖,在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但又很想知道为什么的时候,教给他们一个“口香糖哲学”:口香糖嚼淡了只有扔掉,但学习不是口香糖,是茶,越喝越有味。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带有艺术气质,甚至仪态都能影响学生的兴趣。笔者的亲身实践证明,将人性化教学手段应用于美术教育是正确的,是有利于教学的,是美术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通过分析中职学生的现状,采取相应对策,将人性化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将美术学科与人文学科结合起来,将兴趣与理性结合起来,带给学生不同的感觉,是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尝试。
【参考文献】
[1] 周宏,高长梅主编.学校教科研热点研究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 柳斌主编.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责编黄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