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实践观
2009-12-02韩小斌
韩小斌
【摘要】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观是说明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基础的核心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传播过程中,只有以整个西方实践哲学为背景,才能充分揭示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本真内涵,凸显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人文关怀及其当代价值。本文正是出于对实践哲学的这种根本性质和社会使命的认识,决定了对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探究与学习,从而实现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发展与创新。 笔者从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理论渊源出发阐述了马克思哲学实践观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并在对马克思哲学实践观做出三方面的详细阐述。
【关键词】实践观;感性活动;理性活动
引言: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基石,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灵魂之所在,是马克思哲学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份,但马克思本人并没有给实践下一个定义,在对西方实践哲学的理解、完善过程中,马克思建构了自己的实践哲学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与实践对置的意义上突出了实践的“行”
前面已经指出,亚里士多德是从人之为人的活动或自由活动的意义来理解实践的,所以他有时把理论或思辨活动称为最高的实践。而近代把实践放入理论与实践的对置中来规定,一方面把实践理解为理论的运用;另一方面突出了实践之“行”的意义。马克思也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对应中来使用实践的,他把实践看作不同于精神劳作的实在的“行动”,看作是感性的活动。这不论是在其早期还是成熟时期的著作中均是如此。在《手稿》中,实践与“理论”、“观念的生活”、“理智地复现自己”对应,而与劳动、“现实的生活”、“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同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实践仍然与思维、观念、意识、思辨对应,而可以与感性活动、实际活动、现实生活、物质生产等等概念互用。质言之,当马克思在理论与实践相对置的意义来使用实践时,实践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虚化”概念,它本质上是指现实、实在,是一个唯物主义概念,是马克思标明自己立场的概念。
第二,实践是一种生产性、对象性的活动
与亚里士多德把生产和技术活动排除于实践之外不同,与近代实践“对象化”相似,马克思也把实践对象化了。实践的对象化的结果使对实践的基本形式的理解发生了“倒转”: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作为政治和伦理活动之手段的创制活动或物质生产成为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所以,在马克思的一些著作中,实践与劳动、生产、物质生产等概念是可以互换使用的。当然,在马克思那里,实践并没有局限于物质生产,而是包容了交往、革命或社会改造等等一切感性活动。这通过他在不同著作中对实践的使用就可以看出。早在1843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实践是指与理论、哲学对应的现实的“革命”、“人的解放”行动。在《手稿》中,实践主要是指工人的劳动、工业、现实的或感性的对象化活动,同时,马克思还把共产主义的手工业者的联合活动、他们的交往活动称之为实践。在《提纲》中,实践被等同于感性活动。在上面引述的《形态》中阐述历史观的那段话中,实践就不仅指物质生产,而且涵盖了交往。而在《形态》的另一处,实践不仅包括人改造自然的活动,而且包括人改造人或改造社会的活动,即“实际运动”或革命。马克思虽然接受了近代的技术实践概念,但并没有局限于技术实践,他大大丰富了实践的内容。实践外延的这种转换和扩大使得实践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相比):实践的生产性、对象性“凸显”了出来,实践不仅被看作感性活动,而且被看作对象性活动。在《提纲》第一条,马克思就批判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对象性活动”。
第三,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
近代思想家之所以把实践对象化,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他们并没有由此揭示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的秘密。近代思想家没有发现的秘密被马克思“发现”了。马克思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革命的、能动的力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生活世界的基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正是物质生产的发展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从上面几点看,马克思虽然延续了近代生产化的实践概念,但他对实践的作用、范围的理解已经超越了近代的生产实践概念。不仅如此,马克思对近代实践观的超越并没有局限于上面的内容,他还在一定程度上接续了亚里士多德、康德的实践哲学传统,即把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由联结了起来,而这恰恰是经由对黑格尔的劳动观和他的历史方法的继承实现的。
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实践是贯穿马克思哲学发展始终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实践概念,马克思是既有因循,也有批判和推进。黑格尔总结了以往的思想成果,把实践理解为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他说:“主体要实现它的决定,就是要把对象消灭掉,或是更动它们,改造它们,改变它们的形状,取消它们的性质,或是让它们互相影响”1。在黑格尔看来实践是人获得自主意识,成为独立主体,具有自由特质并清除外在世界自在性,使之成为人的享受对象的必备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4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