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石涛的“一画”论思想

2009-12-02

文学与艺术 2009年9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

彭 静

【摘要】"一画"是理解石涛绘画美学思想的关键,不仅是技术,而是艺术创作至法。从一笔就能生发众笔,统摄宇宙,是对绘画精神提出来的要求。画家掌握了这个根本法则,就可以获得绘画创作高度的自由了。

【关键词】历史渊源;美学阐释;传神写照

清代初期石涛所著的《画语录》,是在清代绘画著作中最值得人们品读和研究的著作之一。它是一部富有哲理和辩证精神的中国美学理论著作。《画语录》把宇宙观和绘画技法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绘画美学体系。石涛的美学体系的核心是"一画论",他认为"一画"是世界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最根本的法则,画家掌握了这个根本法则,就可以获得绘画创作高度自由。

石涛的命运坎坷、悲凉、大半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晚年的石涛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艺术实践和美学观念及思想,精心撰写了《画语录》(又谓《苦瓜和尚画语录》)这本精深的美学画论著作。他曾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腑脏不能入我之腹肠,揭我之须眉。"石涛企图找出绘画的基本法则,画家把握了这个法则,就可以从根本上摆脱绘画成法的束缚,获得高度的自由。石涛找到了这样一个法则-"一画"。

一."一画"论的历史渊源

"一画"这个概念是贯穿《画语录》全书的一个范畴,是绘画的根本法则,它不属于具体的画法,它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生化过程。汉代著名的大书法家张芝首创"一笔书",指的是草书文字之间自始自终笔画相续,气脉相连,在连笔的瞬间即成,故为"一笔书"。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述》称:"王献之深谙草书之旨,一笔而成,气脉相通,隔行不断,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那么,何为一笔画呢?吕凤子把"一笔画"的特征总结为一个"连"字,他认为:所谓的"连"字就是无笔不连,要笔断气连,要形断意连。也就是一气呵成的画。而石涛认为"一画之法"是客观存在,是宇宙、自然运转、变化、更迭所独具;"一画之法"是万象之基础和根本,它体现于自然界万物的运动变化之中,显像于大自然造化之神奇莫测,同时也蕴藏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之中。在石涛看来,宇宙在洪荒时代,无所谓各种现象和形象,也就无所谓客观世界的各种各样的事物。当宇宙处于混沌质朴的原始状态时,是没有客观事物法则的。而事物的法则的确立,就是从"一画"开始的。 "一笔书"、"一笔画"不仅是技术,而是艺术创作至法。从一笔就能生发众笔,统摄宇宙,是对绘画精神提出来要求。

二."一画论"的美学阐释

"对于一画"论应该如何阐释,研究者各执意见,众说纷纭,争议不息。俞剑华认为:"一画就是画的原子,是一切绘画所从出。"郭因先生说:"所谓" 一画"相当于老子哲学中所谓的"道"也正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组成的东西。"叶郎认为,一画就是指绘画中最原始、最基本的元素。可见大家都期望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一画"。叶朗先生的说法,我比较赞同,"一画"是整个世界根本性的法则和规律,在时间上贯穿始终,而在空间上涵盖一切。因此从形式上看,石涛的根源性本体是"太朴",但它被虚化了,真正有意义的是作为根据性的"一画"。石涛"太朴"的位格被"一画"虚悬,虽然后者必须以前者为根源,但因为前者必须通过后者起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才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所以"一画"才是实际上的本体,而"太朴"或"浑沌"只是名义上的"本体",石涛的体系主要围绕实际上的本体展开。"一画"甚至容涵了根源性本体所具有的部分的内容:"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章》)。揭示此实际上的本体对于人生及艺术的重要的意义,正是石涛独具所在。石涛受其师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形象的最原始、最简单、最基本的因素,即"一画"所谓"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石涛直接把这种道理运用于绘画理论的创作中,在具体绘画的创作实践中,便能"一画尽收鸿之外",即亿万万笔墨,若能通晓这点,就能"信手一挥,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摹景显、露隐含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心"(《一画章》)。 "一画"这个书画理论所特有范畴,容纳了作为笔法的"一画",但是却远远超出了具体的笔法的内容。它是一种对绘画创作的根本规律和由此而获得的一种自由状态。而这种规律就是要求画家在创作中不断的否定自我,同时也不断否定前人,充当变易与发展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因循守旧,以"成法"为根本的创作法则。因此,"一画"所强调的重要内容,就是在作品中表现画家的创作个性,"一画之法,乃自我立"(《一画章》)。而"我"却是绘画创作中"一画"之法的根源,离开"我",就不可能体现那种如自然界万物生长那种和谐与变易。这就是需要画家有强烈的自觉意识,要认识到"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变化章》)对于创作主体来说,"我"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心灵的自由,"夫画者,从于心者也"(《一画章》)。心是创作的根本,离开心,"一画"就无所依附。这种自由状态,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庄子、养生主》中对庖丁解牛中的"游刃有余"的境界,但是这两种境界还是有区别的,对于庖丁而言,其解牛所体现出的"一画"还只是一种纯粹的技艺层面,通过长期的锻炼不难达到,而在画家这里,"一画"就不纯是一个技巧问题,它还需要心灵的充实与自由,需要一种创新精神,需要确立"我"的地位,其内涵更加丰富。

三.道家学说对"一画论"的影响

"一"是所有的事物的最早的起源,是万物统一生存的根本规律之所在,石涛吸收道家的学说核心。从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角度阐发。他认为"一画"的"一"相当于《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里的"道",在《画语录·一画章》里:"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立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朴"是道家著作《老子》提出来的一个范畴,等同于"道",而"道"是道家哲学理论的最高范畴,被视为宇宙的终极根源,可超越任何规定性,无形无名又无法。"一画论"中的"一"就是与"道等量齐观"的一个最高范畴,是形象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因素,在"一画"中包含了产生形象的可能性。"一画"落下,辟开混沌,形象就产生了。从石涛的《画语录》全书来看,石涛提出的"一画"的概念,就是指世界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最根本的法则。画家掌握了这个法则,就可

四."一画"论与"传神写照"

"传神写照"这个命题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在《世说新语·巧艺》里的一则记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外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里提出来的。顾恺之认为,人物画的"传神"之一画就在眼睛部位,而不是在于"四体妍蚩"。何为"神"呢?顾恺之认为是指"一个人的风神"。也就是说,人物画要达到一个高超的妙的境界就必须要通过"以形写神"这条路径,这个"妙"既体现出了"一画"论中一画的技艺层面又体现出了打破混沌状态而出现的统摄宇宙之理的层面。这就要求在做人物画时不能局限于有限的形象还要也就是不能局限于"一象之明昧",强调"传神",不仅是为了使他的画有生有气,而且是为了他的人物画能够通向那个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这同山水画的倾向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明一清》,河北美术出版社

[2]朱良志.《石涛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4]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江苏美学出版社 ,1988年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
浅谈中日关于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
安徽民歌音乐制作创新性分析
高州民歌源流考
凤阳凤画艺术特色研究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浅谈东海吕剧
福州与冲绳的历史文化渊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