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大千世界中的一粒微尘

2009-12-02朱立萍

文学与艺术 2009年9期
关键词:钟头二妹微尘

朱立萍

起于1917年初的五四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上立起了一块丰碑。它既是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分界,又是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封建落后走向民主科学的路标。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到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文学形式的改良,到“换牌也换货”①的文学内容的创新,文学革命的先驱们经过激烈的论争和艰苦的创作实践,开创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新文学时代:“在思想上,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文化大革新的组成部分。中国历史上还未曾有过如果大规模的彻底反封建的文化革命,因而,这场运动有利地冲击和扫荡了封建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大解放,对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都有极重要的影响。在政治上,文学革命为新民主主义的到来做了舆论准备,同时它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于文学本身,它宣告了漫长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宣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这是划时代的根本性的转变。它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时对世界文学革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②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郁达夫是一位“先冷后热”的作家。五四时期,他的作品因其独特的视角和大胆的描写受到了广大青年的喜爱,但同时也遭到了一些虚伪的封建卫道士的竭力攻击。随后的几十年,文艺界、思想界对其作品的评价始终是褒贬同逐。20世纪50年代以后至“文革”十年,郁达夫被彻底打入“冷宫”。由于作品里大量的性爱描写,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浓重的感伤情绪和颓废色彩,郁达夫成为了文革时期的反面典型。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郁达夫才得以“平反昭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像山花烂漫一样传达着思想解放的信息。当人们纷纷以一种现代性的、审美的眼光来重新评价现代文学的时候,最先崭露头角的便是郁达夫。当时,在大陆和香港各自出版了两本《郁达夫研究资料》,广州花城出版社和香港三联书店联合出版了12卷本的《郁达夫文集》……国内外报刊上也相继发表了一些较有分量的文章,对郁达夫和他的作品做了重新评价。此后,郁达夫研究可以说愈来愈热……”③

翻看几本郁达夫的研究专著或文选,我们会看到这几个词频繁出现:“性爱”“感伤”“颓废”“自卑”“苦闷”,这些看来已经成为大家对于郁达夫的作品特色的一些共识。说实话,我只读过郁达夫的几部小说和有限的几篇散文,对郁达夫的了解也仅来自对于他的一两本传记的阅读,因此对他和他的作品的认识可以说还非常非常浅薄。在这里,只能通过郁达夫的一部作品来谈谈我对郁达夫的浅显认识和理解。这部作品就是他于1923年7月15日写成的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

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讲述了一个失业的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我”和在烟厂辛勤做工的孤独女工陈二妹共同租住在贫民窟的一间房子的二楼所发生的故事。二妹每天经过“我”的小屋时,我都“站起来让她过去”。(“因为外间的住者要从我的房里出入,所以我的每月的房租要比外间的便宜几角小洋”。)在这一次次“站起来”的过程中,作者通过“看书”、“送面包”、“拿信”和“吃糖食”这四个情节,完成了整个小说的开端、发展、转折、高潮的创作。《春风沉醉的晚上》,“标志着他的创作倾向开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比他早期写的充满着‘性的苦闷的《沉沦》具有更多的‘生的苦闷的现实内容,给读者更多的思想启迪。”④对于“生的苦闷”的关注,是郁达夫后期著作的一个主题。而其对于“生的苦闷”的关注,不只体现在他对真实的“自我”的深切关注和深度剖析,还体现在他对社会中其他的“我”的关注。《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陈二妹”:

她的高高的鼻梁,灰白长圆的面貌,清瘦不高的身体,好像都表明她是可怜的象征。

她看了我这个样子,以为我也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人,脸上就立时起了一种孤寂的表情,微微的叹着说:“唉!你也是同我一样的么?”

“我劝你顶好还是不吸。就吸也不要去吸我们工厂的烟。我真恨死它在这里。”

“我……我……早想问你了,这几天晚上,你每晚在外边,可与坏人作伙友么?”

“你何苦要吃这样好的东西,要穿这样好的衣服?你可知道这事情是靠不住的。万一被人家捉去了,你还有什么面目做人。过去的事情不必去说它,以后请你改过了罢。……”⑤

从上面几句简单的描写和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思想单纯、心地善良、爱憎分明的孤独的女工形象。

郁达夫作品的可贵之处,不是简单在于他对大千世界中的一粒粒微尘的细致真实地透视,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对“自我”还是“他我”的塑造,郁达夫都在试图从对这一个个真实的“我”的真实的生活细节的描述中,让我们看到更多更广阔的更深刻的国家和社会背景,让我们从这一粒粒微尘中去透视整个大千世界。《她是一个弱女子》中,从李文卿与其父亲的乱伦及与诸多女同学的畸恋,从郑秀岳在学生期间就同前清遗老李得中和打着新文学旗号的虚伪文人张康的混乱关系,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陈应环和冯世芬有着纯洁高尚的爱情,却因为“杭州人的喜欢中伤人的一般的嘴”而不得不选择离开;而杭州这个地方甚至在看似高尚纯洁的校园里却时刻在发生着那些肮脏的真正见不得人的事情。在《春风沉醉的晚上》我们也能够看到在孤独女工“陈二妹”的背后作者为我们展现的更丰富的社会画面:

“你在工厂里做的是什么工作?”

“是包纸烟的。”

“一天做几个钟头工?”

“早晨七点钟起,晚上六点钟止,中午休息一个钟头,每天一共要做十个钟头的工。少作一点钟就要扣钱的。”

“扣多少钱?”

“每月九块钱,所以三块钱十天,三分大洋一个钟头。”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社会工人阶级的是生活是非常辛苦的,每天要工作十个钟头,少作一点钟就要扣钱。不仅如此,她们还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

“这样算起来,每月一个钟头不休息,除了饭钱,可省下五块钱来。够你付房钱买衣服的么?”

“哪里够呢!并且那管理人又……啊啊!……我……所以非常很工厂的。你吸烟的么?”

“……不过工厂的一个姓李的管理人却坏得很,知道我父亲死了,就天天想戏弄我。”

“厂里因为销路大了,要我们作夜工。工钱是增加的,不过人太累了。”

“那你可以不去做的。”

“但是工人不够,不做是不行的。”

虽然能够赚钱,但是却不能自主,甚至难以保持做人的基本尊严,在身体劳累的同时,还要承受资本家肉体和精神上的侮辱。这应该是当时社会工人阶级的普遍的生存状态。

事实本身比任何文字描绘都深刻。真实细致地塑造和展示一个个人物,让读者从对人物的阅读和理解中,自己去想象人物背后广阔的社会画面,感悟人物背后深刻的社会含义,这比任何的直接描写社会画面的文字都来得更真实、更深刻。透视大千世界中的一粒粒微尘,又让读者从这一粒粒微尘中去发现和感悟大千世界,这正是郁达夫作品的经典魅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鲁迅在致钱玄同的信中,曾经说过:“……——白话文学也是如此。——倘若思想照旧,便仍然换牌不换货:才从“四目仓圣”面前爬起,又向“柴明华先师”脚下跪倒;无非反对人类进步的时候,从前是说no,现在是说ne;从前写作“咈哉”,现在写作“不行”罢了。所以我的意见,以为灌输正当的学术文艺,改良思想,是第一事;讨论Esperanto,尚在其次;至于辨难驳诘,更可一笔勾消。”此信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通信”栏,署名唐俟。编者加了《渡河与引路》的标题。

[2]刘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视域与形态》,17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3]刘茂海:《是颓废还是辉煌——郁达夫作品的思想与艺术》,前言2页,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4]刘炎生,《旷世文人郁达夫》,56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5]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选自《郁达夫精选集》,114-120页,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二版。

猜你喜欢

钟头二妹微尘
二 妹
复活
床上的大陆
人文新淮剧半纸春光
微尘
梦想微尘用力发声
隧道
叶圣陶爷爷如是说(二)
何不“忽略”微尘?
“把恋爱当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