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活区域优质资源 争创“两纲”活动特色

2009-12-01李春明

中小学德育 2009年17期
关键词:阿婆茶文化校本

李春明

“阿婆茶”是上海青浦商榻地区流传了700多年的民间风俗,目前已被批准为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浦区商榻小学认识到,这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优质资源。为此,学校遵循认知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情感陶冶与促进理性升华相结合等原则,以“热爱家乡,传承文化,锤炼品德,快乐发展”为目标,逐步形成了以“整体课程架构——实践活动推进——促进理性升华”为模式的活动特色。

一、注重实践体验,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特色

学校以“阿婆茶”为教育载体,广泛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阿婆茶文化”社会实践探究活动,大力宣扬家乡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内涵。

1.民间采风行动,了解阿婆茶内涵

为了走近阿婆茶,学生纷纷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还以雏鹰假日小队为单位开展民间采风活动。通过采风,学生了解到阿婆茶现已衍生出多达22种的吃法,并在回校后进行归纳,整理出了阿婆茶教育资源中蕴涵的生命教育、礼仪教育、和谐教育和休闲教育等丰富内涵,受到了生动活泼的教育。通过民间采风,队员们明白了阿婆茶的衍生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因为人们生活温饱、手头宽裕了,才会使阿婆茶的名目越来越多,内涵越来越丰富。

2.老街看茶会,感受阿婆茶文化

学校聘请当地热心于阿婆茶研究的人士为校外辅导员,对队员们进行有关阿婆茶的乡情教育。如让队员们跟着“老土地”鲍益良老先生到商榻老街去看茶会,亲眼看看喝阿婆茶的场面,亲耳聆听吴语浓韵《阿婆茶》茶歌,亲口品尝诱人的特色茶点,进而被独具特色的茶文化魅力所深深吸引。队员们跟着阿婆们学会了吴语浓韵的演唱:“世代流传末,吃阿婆茶,湖水清、茶叶香,味道哉,翻身农民奔小康,人勤地丰面貌改,生活多娇艳。哎……哎……”还到大观园经济城听《阿婆茶》歌的作者单金龙吟诵茶诗:“……酿酽的原泡茶如酒一般,吃出了念头喝醉了阿婆……”在这一看、一听、一唱中,队员对阿婆茶的认识也随之加深,产生情感共鸣。

3.跟吃阿婆茶,体验阿婆茶魅力

每逢节假日,队员们跟着爷爷奶奶学吃阿婆茶,亲身体验阿婆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所彰显出的魅力。在商榻地区,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新婚喜事,都要吃阿婆茶,而且茶茶有讲究,茶茶有名堂。例如“进屋茶”是指家里新建或购买了房子后,为表示喜庆,邀左邻右舍而吃的一种庆贺茶,前往吃茶的街坊邻居一起参观新居,并带去美好祝愿。“吃讲茶”是一种调解纠纷的传统方式,村与村,户与户之间发生争执后,由威望高的长辈出面,召集当事双方到指定地点一边吃茶,一边调解,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队员们在跟吃阿婆茶的过程中,时时感受到了阿婆茶的魅力。

4.开展小课题研究,探究阿婆茶演进

为了深入了解阿婆茶文化,学校少先队大队探究部协同学校教导处统一部署,拟定了“阿婆茶文化”探究主项目和子项目,设计印发调查表,让探究的触角深入到每个队员的家庭成员当中。各中小队自主选择项目,制定探究方案;分工负责,调查采访、收集资料、实地考查;认真总结,撰写小课题报告。

如《阿婆茶食品的变化》小课题组的队员们设计了调查表,调查祖辈、父辈以及自己小时候吃阿婆茶的食品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学会统计与分析,还制作了统计图表进行比照。同学们从中看到如今吃阿婆茶的食品越来越丰富,真切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产品日益增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根本的原因是党的富民政策好。又如小课题《张家的五次“进屋茶”》《阿婆茶“进城”》更是说明农村发展速度之快和变化之大,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5.举办“阿婆茶文化节”,传承阿婆茶文化

每年12月,学校举办为期一个月的“阿婆茶文化节”。同学们通过“找、访、读、看、唱、学、做”等实践活动,体验并感受阿婆茶文化的魅力。

如在“茶司制作坊”里,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做茶司,阵阵诱人的香味令人馋涎欲滴。“茶司制作坊”的同学常常把做好的茶司端给同学们品尝。

在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根据民间习俗自编自演小品,如五(4)中队的同学们创作了小品《吃喜茶》,演绎了一个刚刚娶了媳妇的人家,招待街坊邻居一起吃喜茶,新娘子为婆婆、长辈敬茶,还奉上了枣子、长生果等喜茶食品,再现阿婆们吃喜茶时声声祝福的情景,更体现了新过门媳妇敬老爱老的亲热气氛。同学们通过创作和表演,深深体会到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宣卷剧社”的同学还把调解邻里矛盾的“吃讲茶”编成节目,把调解人“老娘舅”演绎得活灵活现,令人捧腹大笑。

队员们还采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收集阿婆茶民谣,边跳橡皮筋边唱起茶谣,宣扬家乡的阿婆茶。

各中队从不同角度进行总结展示,队队行动,人人参与,让整个校园充满了浓厚茶文化活动气息。“阿婆茶文化节”推动了校园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

二、注重文化传承,在课程开发中固化特色

“阿婆茶”既是地方资源,又是教育资源,为此,学校通过课程开发,把原有的特色活动植入校本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通过校本课程实践来促进学校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和固化,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提高。

1.搭建社团平台,整合优质资源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初,就着眼于校内外各种资源的优化整合,充分挖掘商榻地区热心于阿婆茶文化研究的有识之士及校内教工的潜能与特长,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努力为学生传承“阿婆茶文化”搭建平台。2006年9月,在学生广泛开展民间采风活动的基础上,学校筹备“阿婆茶文化俱乐部”,下设6个小社团,包括 “茶司制作坊”、“茶谣吟唱组”、“茶艺表演队”、“阿婆茶文化摄影小组”、“宣卷剧社”、“莲湘队”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学校为每个社团聘请了校外辅导员进行技艺指导,为社团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后援。校内外辅导老师相互协助,形成合力,提供了人力和技术保障。学校社团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传承并发展了学校特色,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积累了经验与素材。

2.分层设置模块,优化课程管理

阿婆茶文化包含着思想品德教育、礼仪教育、文化生活艺术素养的培养等内容。为此,学校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阿婆茶文化知识的特点,分析课程资源,确立适切目标,组织《伴我成长的阿婆茶》课程的内容框架,围绕“传承阿婆茶,培养家乡情,弘扬民族魂”主题,把课程设计成“认识阿婆茶、吟唱阿婆茶歌谣、阿婆茶伴我成长、学做阿婆茶、我爱阿婆茶”等5个专题模块(年级)共计近20个课题,并有具体的专题模块(年级)、目标指向、课题内容要点概要等。

学校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将校本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排进学校总课表。课程实施呈现多元化,如设置了相关短课程;实施途径尽量使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日常实施与社团活动相结合,普及教学与“阿婆茶文化节”等主题活动相结合。

3.注重“课”“队”结合,形成校本课程实施新范式

《伴我成长的阿婆茶》校本课程是一门生成性课程,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少先队大队部始终积极参与其中,以小队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小课题探究活动,以红领巾小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阿婆茶传承活动等,形成了“课”“队”结合的校本课程实施的新范式。这种“队”与“课”的结合使学校校本课程有了可依托的有效载体,而少先队活动中积累的成果又可以成为校本课程新的增长点,使校本课程不断充实、完善。

(作者单位:上海市青浦区商榻小学)

责任编辑余志全

猜你喜欢

阿婆茶文化校本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阿婆
Cup of Tea
阿婆的汤勺
心疼阿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