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在人才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2009-11-30陈莹
陈 莹
【摘要】 通过对一般需求和激励理论进行研究,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案例中人才的激励机制进行分析,提出针对知识型人才管理的有效激励体制,希望组织满足人才内在和外在的需要,激发知识员工的内在工作动机,实现对人才的有效管理,推动组织的发展。
【关键词】 激励机制;人才管理;需求;因素;运用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归纳为五大类,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组织解决人才激励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激励是指从研究组织中的个体、群体的行为影响因素出发,发现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规律,探索不同行为方式的激励方式,以便使组织的领导者能针对组织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特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针对组织中的知识型人才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特征,要制定出合适的激励机制,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满足人才更高一层次的需要,达到激励的目的。
除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作为诸多激励理论中的一种,对于在管理过程中,提高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发挥组织成员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双因素激励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创立,全称为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理论。赫茨伯格认为,人类有两类基本的需要:一是避免痛苦的需要,二是心理发展的需要。前者是保持身体舒适的需要,后者是促进自我实现的需要。能够满足心理发展需要的工作因素如果存在并且充分,会引起人们的满意情感,这种工作因素叫激励因素;那些满足职工避免痛苦需要的工作因素一旦缺乏或不足,则会引起人们不满意的情感,这种工作因素叫保健因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在组织对知识型人才的管理提供了理论的基础,不同的企业或者组织在对人才进行管理上都应该在理论的基础之下进行合理的创新和运用。
二、案例分析——新东方教育集团的人才激励机制
(一)新东方介绍
成立于1993年,新东方成了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教育培训公司,也是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以消费经济为驱动的传统企业。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任何一个组织里,为了获得最佳竞争态势,都需要加大人员的激励力度,以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作为一个拥有众多高学历,高素质知识型人才的国际教育机构,新东方教育集团在过去几十年的运行中, 成功地建立起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激励机制。
(二)新东方员工的特点
1.来源广,层次高。新东方的老师大多是来自于国内外的各个高校,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新东方的管理高层更多是曾经留洋的佼佼学子,并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教育专家。
2.个性鲜明,桀骜不羁。大多数的新东方员工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不同的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无论在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对企业的看法和认识上都有着较大差异。
3.需求和目标差异大。对于高素质的新东方员工来说,除了高工资待遇,以及良好的社会保障外,更多的人希望获得自身价值的体现,得到企业和顾客的认可。不同的员工目标和需求差异很大。
(三)新东方的激励现状
1.高薪是新东方人才激励机制的核心。在国内教师工资普遍偏低的现状下,新东方的教师工资待遇是非常可观的,不少高层管理人员也拥有新东方的股份,可以说在国内的教育机构中这种现象并不常见。不难看出,新东方的管理人员确实十分重视员工的薪资水平,在丰厚的薪酬刺激下,新东方的知识人才能享受到体面的物质生活,会更好的为企业贡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争取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来保证高薪的需求,达到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
2.尊重员工,注重个性发展是新东方人才激励机制的重要内容。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尊重需要理论,包括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两种需要。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 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新东方教师作为一个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具有较高的精神需求,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发展自我的愿望极为强烈。新东方在满足员工的尊重需要上做的很成功,如在新东方的课堂上教师随心所欲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是司空见惯,新东方并且特别重视对教师个性的发挥,使得在知识分子扎堆的新东方内,教师们感觉到了被尊重,被理解,成功的激励了员工的内在工作动力。
3.情感激励是新东方激励机制的制胜法宝。情感激励是指管理者通过情感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管理中通过对员工的关心、尊重、信任和支持使他们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培养员工与组织的感情、激发工作热情。在新东方,员工之间关系融洽,员工常常能受到校长或者高层管理者的关心,并且,俞敏洪等高层常常到各地的新东方和教师们举行校庆等联欢活动,定期也会同他们进行沟通。关心员工,尊重员工,沟通员工,宽容员工,新东方真正在情感上对这些知识型人才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三、在人才管理中应有效的运用激励机制
通过新东方人才机制的有效运用,我们可以看到,在管理学上, 激励必须要从满足组织成员的多元、多层次的需要出发,针对不同个体设定绩效标准和奖酬值,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和热情,使他们按照组织要求的行为方式积极、能动和创造性地运用其人力资源,最大化的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在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进行研究,以及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人才激励机制进行了剖析之后,认为组织中有效的人才激励模式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组织中的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在激励模式中是最常见的,主要以薪金和福利为主。追求生活的各种需要是人生存的本能。人才虽然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层次,但其首要的需要就是物质生活的需要,只有满足了他们这方面的基本需要, 别的激励方式才能起作用。物质激励客观上体现在对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在需求合理、条件可能的前提下,企业从具体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性质的需要特点,引导他们对目标需求所肩负的责任及工作效果有一个客观认识,用出色工作换取物质激励机会。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知识型员工的待遇问题并通过各种手段保障其收入,一般来说, 其收入都会处于社会中上水平。在我国,知识型员工与他们承受的工作压力相比,福利待遇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在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之前应先做好待遇留人,真正解除优秀的人才的后顾之忧。
(二)注重组织中的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是一种深入细致、复杂多变、应用广泛、影响极大的工作,企业精神激励的任务, 就是决策人要善于使先进职工的奋发进取精神得以发挥,在给予他们鼓励的同时,帮助他们从各方面消除消极影响。
1.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激励制度。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必须充分了解知识型员工的需要。在工作的分配上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用人所长,使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根据员工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充分分析每个员工的优缺点,根据员工的特长来安排工作,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尽量使每个人的工作与其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员工喜欢这份工作,就会主动地去钻研,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要使工作的要求和目标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真正地激起员工奋发向上的精神。在工作分配时应掌握这么一个原则:使工作的能力要求略高于员工的实际能力,要有较高的期望值,使员工经过努力后可以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也在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组织也可采用目标激励的方式使员工获得事业成就感, 将员工个人目标捆绑于组织目标之上, 使员工在完成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建立和完善情感激励机制。情感激励是通过情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实现有效的管理,进而激励员工。要根据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和稳定性等特征进行管理。
(1)关心员工。关心是情感激励的切入点。员工情绪低落,工作积极性低,多是受外界因素影响,管理者不仅不应该乱加指责,更应该多与员工沟通,了解困难,给以细微关怀。
(2)尊重员工。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知识型人才更是如此。尊重的需要分为外部尊重与内部尊重。内部尊重是希望自己有实力,有成就及独立的人格等,因而管理者要尊重员工的意志权利及独立人格,积极培养员工能力使员工充满自信。外部尊重是希望有地位、有威望、受到信赖及高度评价。
(3)信任员工。信任是维系人际关系、体现情感力量的重要的纽带。信任员工应从以下两点出发:一是充分授权。心理学研究表明:给人以充分信任,可以使他们身心愉快,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并产生高度责任感。二是委以重任。人是自我实现的人,都有发挥自我才能的欲望。委以重任寄托了管理者对员工的高度信任及期望,是推动员工不断奋进、为企业贡献自我的强大动力。
(4)沟通员工。只有员工认同组织的决策,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没有冲突时,员工才产生极高的归属感,工作心情愉快。实现有效沟通应注意几点:一是沟通应该是双向的。管理者与员工建立双向、互动的沟通,可以及时澄清疑虑,消除误解,化解员工抵触情绪。二是对员工的建议做出积极反应。
3.建立和完善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激励机制。组织内的先进文化是它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最显著区别,是塑造组织精神和灵魂的源泉,对于指导组织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创建和谐的组织文化, 充分发挥群体激励作用, 使员工乐在其中, 激发员工对于组织的忠诚感和效忠心理。强烈的团队意识容易建立一种心理契约, 工作中倾向于群体的努力和集体的回报, 从而汇聚集体力量,形成增效结果,达成组织目标。群体激励方法对提高组织的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员工士气和降低生产成本均有积极的效果。以群体为激励单元的激励措施的实施, 必须与群体内部有效的行为规范配合起来。人际关系激励、实行情感激励、有针对地满足员工需求, 会对员工产生较大的激励。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激励机制成为组织中有效的协调机制。在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企业中的管理者应该更注重对知识型员工精神层次的需求分析,在一些激励理论基础的指导下,根据现代社会知识型人才的特点,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效的结合起来,制定满足员工需求而且可以有效激发员工内在工作动力的激励机制,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德.组织行为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2]杨玉峰.浅谈组织中的激励模式.科技资讯.2008(1)
[3]李文霞.赫茨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的贡献与运用.2007(8)
[4]邓小芹,刘善玖.论情感激励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