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资产计价基础有关问题的探究
2009-11-30陈跃红
陈跃红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浪潮的兴起,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行为,单以货币计量和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构成的计量模式已经无法实现多元化信息的需求和使用者的需求,因而以现实经济生活中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及会计目标为前提来构建多层次、多元化计量模式显得更为迫切。
【关键词】 历史成本;资产计量属性;公允价值
长期以来,传统的财务会计强调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所反映的经济事项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并在反映金融资产转移、合理配比收入和费用及公允衡量企业经济业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金融业的迅猛发展,保险、房地产及劳务市场等的逐步开放,物价发生剧烈波动甚至发生恶意通货膨胀使已有和潜在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大。在此基础上,大量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突出的体现了以历史成本计价的很多缺陷,而人们在探索新的计价计量属性的同时,发现价值计量能够满足人们信息的需求并成为被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由此可见,会计的多重计量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计量基础又称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客体可计量的某一方面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或者是某一经济交易或会计要素的特性或外在的表现形式。资产计价基础,是指计量资产价值所依据的基础和标准。计量模式主要有: 1.历史成本: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资产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2.重置成本: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3.可变现净值:在正常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以预计销售减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必须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金额。4.现值:是指未来现金流量按照一定方法折合成的当前价值。5.公允价值: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由此可见,从新旧准则会计规范来看,现行会计计量属性的运用最主要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的运用上。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对资产计价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之上的,它的兴起对资产的计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新观点、新事物和新产业对我国现行的财务会计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会计计量重心由财务资源向知识资源转移,主要表现在企业资产的重心、企业组织和交易形式以及企业所处的金融市场等发生了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含金量体现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知识含量高的产品无疑将成为最具代表性和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传统的以机器、厂房、原材料等为代表的有形资产在企业财富创造的过程中已经不再起主导作用,取而代之的是知识产权、人力资源为代表的无形资产。
在高科技企业中,绝大多数资产是无形资产,往往许多无形资产是很难确定其历史成本的,大量的研究发现由于企业商誉、品牌、专利权、版权、技术诀窍、秘密配方、交易合同及人力资源的取得都不是以有形的方式或市场交易的方式完成的,因而他们在以历史成本计价为基础的现代企业会计系统中总是得不到合理的确认和计量,而将这些维系企业生存的重要资产排除在计量范围之外,使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大打折扣。为此在以有形的固定资产为主导的前提下以投入价值作为计价基础,已经不能适用于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能更多的在企业未来竞争中带来收益,用产出价值作为其资产计价基础更为必要和合理。然而现实的实践也证实了完全套用历史成本的计价会严重导致所获取的会计信息的失真。因此,应在会计系统中引入多重计量手段因不同的会计计量性质而选择不同计量手段,强调独一无二的计量手段只能陷入盲区。
二、日趋复杂的企业制度对资产计价的影响
企业制度是指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企业出现之初,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等因素,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单个业主制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寻求更多的资本扩大、生产经营同时也为了分散经营风险出现了合伙企业。此后,又相继出现了以公司制为代表的股份制企业。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上市公司成了现代企业的主流。企业制度的历史转变使会计目标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加关心的是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企业的会计目标从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到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资产计价基础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受此影响而发生改变。单个业主制企业它们的会计目标主要是解脱受托责任和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所以要求资产计价真实可靠、具有可验证性。在各种计价基础中,按历史成本计价的可靠性最高,使之成为资产计价的首选。但是到了现代,股份公司成为最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这种企业组织形式的基本特征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且股权比较分散,它对会计的要求更重要的需求是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为企业的股东以及潜在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服务。
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统一,在这更强调相关性。因此必须要随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注重过去的历史成本计价基础已经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应将资产计价的重心由初始计量转向后续计量。应在会计系统中引入多重计量手段因不同的会计计量性质而选择不同计量手段。
三、通货膨胀对资产计价的影响
通货膨胀最初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我国传统会计核算领域一直采用历史成本的计价模式,即以币值不变假设为前提,以历史成本原则为计价基础,但在现实经济中物价的大幅变动是不可避免的,如此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都产生了很多大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历史成本计价不能正确反映货币型购买力的损失和非货币资产的收益变动。通货膨胀期,企业货币的购买力大大损失;相反,用贬值的货币偿还原欠的相同金额的负债,使得货币购买力大幅度增长。2.由于历史成本强调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而在现实操作中本应以现时价格计量却运用历史成本计量,导致成本不能实际回收最终高估收益,给信息使用者提供虚假的信息。3.在固定资产折旧时,在计提时是按历史成本计提的,然而在固定资产重置时,历史成本集体的折旧费却远远小于更新固定资产所需要的金额,致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的萎缩,使其经营能力不断的削弱。4.无法正确反应投入资本的保全情况。企业在投资项目时是在以保全资本的前提下在操作的,然而由于按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的账面价值远远低于当时报告期的现时价值,造成少计费用虚增利润的状况,并且以虚增的的收益多交所得税和支付股利等等,导致虚盈实亏最终致使会计人员向企业提供虚假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给报表使用的高层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造成严重的失误。因此,在价格大幅度的上升或下降时,历史成本极度缺乏现实基础,使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可比。然而,会计的目标是为使用者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但是物价大幅度跌涨动摇了会计的计量属性,最终严重的影响了会计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春梅.《我国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中的计价基础问题》.《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4(6)
[2]陈春宇.《新旧企业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准则的比较》.《新选择》.2006(8)
[3]曹莹.《物价变动会计在我国的运用》.《财会月刊(会计)》.2004(4)
[4]季秀杰.《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商业经济》.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