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集体备课制不能只注重形式

2009-11-26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10期
关键词:形式主义教案集体

王 芸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的俗语道出了集体智慧的重要性。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老教师、名教师的师资优势,避免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缩短年轻教师的教学成长周期。很多学校都实施了以老带新的“青蓝工程”,并且在“备课”这一关键环节上实行了“集体备课制”,以真正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实施集体备课制的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具体落实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却明显存在着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错误倾向。

一,学校实施“集体备课”策略的教条主义(策略教条化)

在某些推行集体备课制的学校里,集体备课时要求同一年级的同一学科的教案相同、教学过程相同、布置的作业也要相同。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叫“集体备课”。其实,这是对集体备课的错误理解。集体备课是要有所统一,但所要统一的不是教案和作业之类的,而是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和教学重难点等,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是不好统一的。至于课后的作业。更要根据课堂教学的效果,灵活处理,岂能不顾课堂教学的效果而整齐划一地布置相同的作业呢?这种规定和要求,明显不符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

首先,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意味着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可能完全一样,并且班级之间的整体差别在客观上也存在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上课的教案和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都相同的话,岂不是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理?即使班级之间差异甚微,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一成不变,因为课堂教学是一种人文活动,而且是一种“主导”、“主体”同时参与的双向的人文活动,在某些环节或细微处存在着不可预知的偶然性。备课,仅是预先做些准备,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会有即时性的不在备课之列的新的内容出现,尤其是人文学科,比如语文,主观性很强,加之新教材又在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作了大幅度的调整,有很多问题都是见仁见智的精神活动。人与人之间的见解自然会因主体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性,随时都会有“争端”。在这种情况下,备课时所准备的教案仅能作为参考,教师要视不同的情况快速做出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倒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有其主观能动性的不同程度的发挥,尤其是年轻的教师,教学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其学习的过程,“每一次发现,都是新感觉”。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更不可能一板到底,就像高明的演奏家在演奏的过程中会有“微调”现象一样,需要及时调整课堂活动。那种要求教案相同并严格按照教案来上课的做法显然有些欠妥。

其次,教学方法无须统一。

方法终究是一种形式,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就如同要从南京到上海去。既可以乘飞机,也可以坐汽车。还可以坐轮船。只要有钱买得起票,可任意选择,但如果是个穷光蛋,那只好一路乞讨走过去了。方法虽不相同,可方向、目标是一样的。其实,集体备课所要统一的就是“往哪个方向走”,而不是一定要“怎样走”。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取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时,就是在同一条件下,情况也因人而异,不能完全谋合。江苏省某特级老师曾在《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到讲台上表演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情节片段,而一位特级教师却撰文指出,在课堂上不宜让学生作各种表演,否则,会冲淡课堂教学的氛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是以课文《孔乙己》里的同一个情节片段——“排出九文大钱”为例来说明问题。试想,如果让这两位特级教师同时执教《孔乙己》,那在集体备课时,该是谁“统一”谁呢?很显然,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是不好统一的。

再次,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也各有不同,无法统一。

正像“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海、苏如澜”的文风不同、“豪放派”与“婉约派”的词风迥异一样,教师的教风自然也是如此。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上同一堂课,其教学的方方面面也都会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份教案,课堂活动和课堂效果也不会一样。统一,也就无从谈起。

二,实施“集体备课”过程的形式主义(过程形式化)

集体备课,其出发点是聚集体的智慧于一体,而真正做到这一点,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没有敬业的精神、进取的心态、强烈的责任感和密切合作的态度,都是不行的。而实际上,这些方面很难统一到一个人的身上,所以,“集体备课”往往有名无实。学校提出了集体备课的要求,要定期检查,为了应付检查,同一备课组的便“分工合作”,各自承担几个课时的备课任务,其实就是把自个儿的教案弄出几份来,人手一份以塞责。这样一来,集体备课不仅不费时。倒还省事。这是在落实集体备课制的过程中存在着的较为普遍的为“集体备课”而备课的应付式的备课方式。备课过程的形式主义表现主要就在于此。

备课过程的形式主义倾向缘于集体备课制自身固有的特点和教师对集体备课制的认识以及学校实施集体备课制的策略和评价方式。在这当中,与“人”有关的因素最为重要,因为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所以,要想避免集体备课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就必须解决那些因“人”而生的问题,加强教师对集体备课制的理解和认识,强化学校的督查职能并规范评价标准。只有如此。“集体备课制”才不会沦为一句口头名词,变得有名无实。在事实上,集体备课制的形式主义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实施策略的教条化和检查评价的形式化造成的,教师只是忙于应付、无奈而为之。

此外,学校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的机械性和教条性也是集体备课制形式化的一个直接因素。为了配合素质教育,早在多年前,江苏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就明确提出了“3015工程”。“3015工程”指的是在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最多只能讲15分钟,要留下3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这30分钟并不是让学生自习,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体现素质教育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说,这种做法有其积极、合理的因素,即欲通过时间的安排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然而,各级学校在具体落实这一做法时,精神就变了。在某校的一次督导检查评课时,有位教师在课堂上讲了将近20分钟的时间,竟被当作一个违反了“3015工程”的典型拉出来批评。于是,很多学校在集体备课的要求中就明确提出:要计算好教师讲课所用的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对时间的规定到了近乎绝对的地步,这明显是机械的、教条的。由此,也不难看出学校在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时的教条主义做法是导致教师备课、上课形式化的一个直接的原因。

其实,能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时间的多少并不完全等同,那种认为教师讲的越少就越像素质教育的观点是片面的。课堂上时间的安排应视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而定,岂可一概而论、整齐划一、规定到不可变更的地步呢?那个“3015工程”,那也不过是一个大概的规定,并非一个绝对的准则。若视之为准则,那就是形而上学。

集体备课,集中的是教师的集体智慧,统一的是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等,至于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则因师、因生、因时、因情而方法各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断不能作硬性的、死板的规定。否则,就必然会因教条化的规定而使集体备课制步入形式主义的歧途。同时。也会因此而遏止课堂灵感,使课堂教学僵化,缺少生气。所以,实施集体备课制,一定要抓其精要,把握其方向,不能因只注重形式而舍本逐末。

猜你喜欢

形式主义教案集体
《触摸春天》教案
形式主义的标准
《立定跳远》教案
谁去捉拿“形式主义”?
如果上级不官僚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警犬集体过生日
“反对官场形式主义问题”调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