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子女习作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2009-11-26季静
季 静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子女比例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85%,这是一个急需关爱的群体。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管教孩子,使孩子出现一系列学习障碍: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得法,效率低下等。根据省教育厅《让弱势群体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精神,我们必须为这些流动人口子女做一些事。为此,本文就针对流动人口子女习作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坐堂问诊——流动人口子女习作现状分析
笔者根据七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子女的习作与一般学生习作存在不同的障碍。
孩子害怕作文,常常“含笔杆而掉泪,望天花板而伤心”,这是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眼界狭窄及许多复杂因素造成的。曾经有些孩子因为开学交不出假期周记而焦虑,询问原因才知道他们每天或和邻居孩子玩,或在家带弟弟妹妹,爸爸打工,妈妈打牌,没时间和他们交流,更不可能辅导他们写作业。他们不知道假期生活里有什么值得写下来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诗意的安居。”是的,我们人类栖居在大地上,应该追求高质量的诗意生活,可流动人口子女的生活质量怎样呢?
他们在写作时患有所谓的“作文贫血症”,具体表现为内容枯燥乏味,语言生硬苍白,叙述颠三倒四。这是因为大多数孩子的知识结构雷同,当然常感到“无从下笔”。一写伟大的母爱,孩子们一定搬出老生常谈的事例:“爸妈冒雨送生病的我去医院,清晨第一缕阳光映在他们憔悴又饱含血丝的眼睛里,我的心受到了震撼……”要是实在“无话可说”怎么办?只有下策——抄袭了!
二,药医有缘人——提高流动人口子女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从记录入手
记录是一种习作,而且还是一种原汁原味的习作。要让孩子们不畏惧习作如猛虎,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就从书写他们的生活开始。秦文君说:“童年总是一个深刻的话题。”只要你记住叶圣陶的生活本源论,做生活的有心人,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潜心思考,就不难发现即便是流动人口子女的童年也很深刻。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本身,脱离生活,写作即无从谈起。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后,我让学生进行第一单元的习作训练:“把自己当成大自然中的一种动植物,想象它们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由于这群孩子的父母对他们采取放养式教育,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融入大自然,大有“吸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的架势,什么“西瓜虫、撒尿虫、毛毛虫、七星瓢虫”都是他们的玩伴,所以驾驭这种田园题材文章简直是信手拈来。上交的草稿题材五花八门,让人看着眼花缭乱。的确,生活环境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促使他们对原先较为粗陋的材料进行加工。同时,又适时提醒学生回归“目标”和“主题”,使更多的学生既重视自己的语言信息,又倾听教师的点拨,关注其他同学的发言,实现信息共享。这一次。我们班的孩子真正尝到了习作的甜头。好几篇作文被收集在了《未来正在萌发》中,他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再也不轻易以习作为苦了。
温总理曾对孩子们说:“你们不但要学到课本里的知识,更要学会表达。”这句话真是一语中的!《课标》上说“学语文就是为了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说”和“写”就是表达。学生学语文是为了表达生活感受。教师教语文就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
窦桂梅爱思考,她说:“也许人类生存多久,就要思考多久。”如何教会孩子记录生活是每一个教师一辈子的课题。
(二)治疗贫血症
著名文学批评家苏珊·桑塔柯说:“伟大的作品是分泌出来的,而不是被挤出来的。”作文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我手写我心”,才能“笔下倾心事”。
1,兴趣是先导
习作是个性化的产物,只有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在“小天地”里尽情地摸爬滚打,无拘无束地表达,我们才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每朵花都开得那么灿烂!请看笔者执教的六年级下册习作三《我的理想》教学片断:
A,波澜不惊的导人
师:“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你还知道哪些理想类格言?”
面对这个教参提供的标准导人,学生的反应是波澜不惊,就那几个觉悟高的聪明人配合唱完这出戏。我也不禁掩面叹息:这也难怪学生,我拿到这种抽象的作文题目“我的理想”,也愣住了。
B,峰回路转B计划
师取出林志颖资料和学生共享:“你读了他的奋斗史,有什么感受吗?”
笔者没看过他主演的《放羊的星星》,但是为了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咱也冒充一把小志的粉丝,现场畅所欲言了
生:“他好帅哦!”“他的家就像黑客帝国,好先进,好现代化!”
生:“好强啊,我觉得林志颖为理想付出了很多。”
生:“他受伤了还坚持视频会议真敬业。”
……
看来人民需要优质偶像,教育也呼唤人格魅力。有了轻松的交流氛围,这样的课才叫真正的口语交际课,我和孩子第一次觉得作文的温柔可亲——就说我们喜欢的,坚持我的!
c,山花烂漫绽放时
孩子们再也不为迎合老师的需求而发言,他们坦诚直率,描绘的理想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医生、老师、警察”,取而代之的是绽放出令人欣喜的个性化思维火花:
生:“想成为像刘谦一样又帅又酷的魔术师。”
师:“好家伙,看了“春晚”就追星,还挺时髦!”
生:“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那么,他的灵魂将是不完整的。我要成为一个玩具界大亨,因为行行出状元,我一定会成功的!”
生:“我想当董事长,我要有很多很多钱!我要把赚的钱都给我妈妈花!”
师:“真孝顺,老师给好朋友未出世的儿子取名叫董事长,谁知她生了个女儿,她孩子的爸爸就姓董是个老板!”
“哈哈……”
生:“我觉得要成为一个杰出的董事长要具备以下4个素质:首先要学会谈判;其次要有礼貌,会关心下属,像鲁迅那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其三要学会投资;其四要经得起亏损!”
师:“居然连心理素质都研究上了,真是思想家啊!”
生:“我的理想是当个甜品师,每天有吃不完的美食。虽然甜品师的工资不高,但我喜欢看到别人品尝我的甜品时的幸福表情,更喜欢将自己的心意注入到食物中去。”
师:“你是不是看了《我的名字叫金三顺》?里面的女主角就是一个蛋糕师。多美好的职业,老师也跟大家一样有好多梦想,其中一个就是开一家甜品店,可以每天吃布丁、双皮奶。”
生:“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厨师,有的人会认为厨师是一个低贱的职业,可是我却认为这是一个高尚的职业。每个双休日我都会抽一小时炒几道小菜品尝一下,每学会一道菜,就会把成功的汗水装起来。”
师:“唯美的念头……”
生:“我要自己设计服装,拥有
自己的服装品牌!”
师:“我们太有共同语言了!这就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想开家服装店,这样每天都能有穿不完的新衣服了!”
生:“不过穿过的衣服可不能卖给顾客呀!”
师:“那是,你真有职业道德!”
生:“每当下雨天,我们就不必出门,就可以在店里轻松迎客了。”
生:“我也喜欢设计服装,虽然妈妈说当律师可以赚很多钱,但我觉得只有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前途。钱赚的多少并不重要,只要开心。”
师:“你已经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了,真是个哲学家啊!”
生:“我想成为一个英国园丁,徜徉在冬日慵懒的午后,泡杯奶茶,沐浴阳光,和两个孩子嬉戏,吹吹萨克斯,我愿意读《花圃的秘密》、法布尔的《昆虫记》……”
师:“好贵族,好奢侈!”
整堂课,学生始终没有感觉到这是一次作文训练,更没有一丝因“奉命作文”而带来的压力,这才是作文课的最高境界。“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将孩子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所以激发孩子的习作冲动,挖掘出他们心底那捧最纯净的泉尤为重要。
2,抒写真实性情
王崧舟说:“语文放逐了情,就成了无水的池,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文,附着了情的文,让情尘埃落定、栖身回家的文才是语文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安身立命的底线。”《我的理想》这篇作文就是在师生间真挚自然的聊天中酝酿出来的,在课堂上孩子们敢于抒发真性情,没人为了配合老师的教学而违心谈高调。
难怪说作文是聊出来的,孙双金认为“无课”是课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说要追求自然,师生对话就像平时聊天,师生活动就像课外游戏,而不是作秀。
3,微缩课堂体验
张化万老师的《吃西瓜》习作案例已经是无人不知,笔者在二年级时模仿他进行了一次下水文《苹果》教学。虽然没有摄像机等先进设备,但能在教室里破天荒吃苹果,这已经够让学生欣喜若狂,跃跃欲试了。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帮助学生掌握用“眼鼻手舌”感官摄取生活素材。作文的教学本就是将生活源泉微缩后在课堂里供学生观察体验。让学生大胆思维,勇于表达,他们自然不再如“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没想到打那以后有家长跟我报喜,孩子愿意观察了,拿到好吃的,也不会立即囫囵吞枣,会按顺序依次用各种感官观察好了才依依不舍地咬上一口,有的连籽儿都要咬碎看看是苦还是酸。看来,我不光培养了小作家,还培养了“牛顿”、“爱迪生”了!
4,重视练笔积累
叶圣陶先生的“教材例子观”人人皆知:“教材是例子,但教材绝非餐巾纸。好的教材应当是一口井,一道泉。”
这就考验教师利用“资源”的能力:重视每一次小练笔的积累,不要等到《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才开始布置作文,要按单元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寻找读写训练点,有必要的还可以将单元内容整合,进行变序教学。这个点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关键句,或是一幅画,从图文对比中找到课文教材内的词语、句子、标点、插图,也可以是课外补充资料。
留给学生足够的空白是一个策略,让好动活跃的学生很自觉地静下来。如《故乡》第一自然段图文对比写作、补全《穷人》第九自然段省略号处忐忑不安的心情,抓住课文中高度概括抽象处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言语实践把它还原成具体鲜明的形象,以便深化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三)传授习作策略
笔者很重视习作讲评,学生的习作得法了,这样才能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让学生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坚持让学生“抄”作文。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特别适合我们这里的学生。这里的孩子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更不用提用余钱送孩子去培训班学习写作,这样,作文书就成了课堂外的名师。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读后感》习作训练中,我班某生苦于无法掌握读后感要领,无奈上交了一篇《读<孟母三迁>有感》。其实明眼人很容易就看出这是他照搬照抄的,但是我并没有批评反而在全班表扬评点,在学生的窃窃私语中我纠正了他们的想法:“当你为不知道写什么烦恼时,可以求助课外书,但是模仿不等于用拿来主义照单全收,你可以学习好词佳句或段式结构,用在自己的文章里。时间长了,头脑里储存的语言就像仓库中有了存货,就能情动而辞发了。我们说这种方法叫组合作文。”
阅读是作文的父亲,学生习作需要借鉴好词佳句的滋润,这样才能轻拨慢捻皆成曲,低吟浅唱总关情。
(四)实行鼓励机制
经过几年的训练,孩子们的习作热情大大升温了,这得益于黄鹂小学自行研发的激励机制:德育《千分卡》《语文学科卡》,并以此和投稿手段双管齐下,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乐写会写。这样,不光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他们的作文也跟着在成长。
三,属于你的幸福——点滴感悟
流动人口是弱势群体,他们的子女需要我们的关爱。夏丐尊在《爱的教育》序言中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提高流动人口子女习作能力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需要我们的坚持不懈。而此时,你是否感应到有一种幸福属于你?这幸福不是别的。就是被别人悄悄回忆。在很多情况下,回忆者不会告诉你,她昨天想起过你,或者,她今天正在想你。但这种未知的幸福很旖旎——因为,我也时常回忆起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