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
2009-11-26陈晓宇
陈晓宇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美国大众文化的流行使美国的强势文化不断凸显出来。美国借助其经济、技术等优势不断向各国输出文化产品。试图通过美国文化的扩张支配世界文化,这种大众文化的扩张带有明显的文化帝国主义色彩,但文化的生存是追求异质的,各民族基于民族文化认同都会自觉地保护本民族的文化。本文试图对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是否会因为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而“同质化”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美国大众文化文化扩张民族文化认同
进入20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随着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全球信息传递速度不断加快,信息量也不断增加,特别是网络的出现,甚至可以将人们的视野扩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在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既有借鉴和融合,也有冲突和排斥,文化的强势和弱势也日益凸显出来。说到强势文化。就不能不提美国的大众文化,20世纪以来。美国的大众文化一直都在迅速地向世界各地蔓延。随着美国文化的不断渗透,其文化帝国主义的色彩也渐渐凸显出来,在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并存的背景下,世界文化是否会因为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而“同质化”?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大众文化主要指能够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享受的文化产品,如广播电视节目、电影、报纸杂志、音乐以及食品等,它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并发展的。其流行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以此来观照美国大众文化,很容易想到好莱坞电影、迪士尼动画、麦当劳等。大众生产和大众消费造就了大众文化在社会上居于主导地位,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借助其经济和科技实力。运用贸易、投资、网络等手段向世界传输其文化产品。美国文化产品的通俗性、娱乐性等特点迎合了世界市场的需求。随着“美国制造”涌向世界市场,美国大众文化也风靡全球。
美国大众文化的流行首先表现在其影视产业上。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80年代末的统计,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而在美国自己的电视节目播映中,外国节目的占有率只有1.2%,美国的电影产量占全球电影产量的6.7%。但却占有全球影片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堪称世界电影业“首都”的美国好莱坞目前正处于世界电影产业的支配地位。有统计显示,好莱坞电影占目前世界电影市场份额的92.3%。其次,美国大众文化的流行还表现在音乐、食品、服饰等方面。音乐方面,从布鲁斯到爵士乐再到摇滚乐。从灵魂音乐到hip--hop。美国流行音乐主宰着世界流行音乐的趋势。食品及服饰方面。以我国为例,据有关方面统计,到目前为止,麦当劳在我国开店总数已达1000家。在我国的各大城市,金黄色的麦当劳“M”招牌成了最显眼的城市广告之一。美国的服装在中国更是深受欢迎。相信提到耐克、阿迪达斯等这些美国的服装品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美国的这些文化产品不断地涌向世界各地,并成为各地的流行文化。给美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利润。
文化扩张在国际关系学中主要是指一国将其传统价值观念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美国的决策者历来认为,美国的文化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输出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美国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美国就能在任何时候比任何国家都要强大。就能在国际社会居于领导地位。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艾伦·杜勒斯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由此可见,美国大众文化全球的流行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其经济利益。其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大众文化的渗透实现其对世界的领导地位。
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主要通过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美国政府首先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和鼓励大众文化产品输出企业的行为。除此之外。还通过新闻传播媒体来实现其文化的扩张,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新闻传媒最发达的国家,美联社、CNN、美国之音、《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组成了美国覆盖全球的传媒体系。企业方面,特别是美国的跨国公司,其在进行全球化运作时采取一定策略,比如在影视文化产品的制造上。由于美国本土的制造成本日益升高。所以很多产品都是在美国创作,然后将录像制品拷贝等工业迁到成本较低的国家,这样不仅能使这些跨国公司得到最大数量的消费者并获取高额利润。而且还能够更大程度地得到被输出国的认可。
从整体上看,美国试图通过其大众文化的扩张,使被扩张的国家和民族了解到美国的民主制度以及其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自由的价值观念。从而在被扩张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民众中培养一种崇尚美国文化的“集体无意识”,美国的最终目的就是想通过其大众文化的扩张和渗透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也正是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一种体现,其以强大的经济和资本实力为后盾,通过输出文化产品和传播信息来宣传本国的价值观念。当今文化帝国主义所批判的也正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优势,通过媒介、跨国公司、商品等形式向世界传输它的文化价值体系。具体层面上,美国通过大众文化的扩张实现其文化帝国主义的途径主要是文化产品的输出,美国大众文化产业急剧增长,跨国公司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都在极力推销其文化产品来迎合世界市场的需求,各国在消费其产品的同时。也在受到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美国的快餐文化。尽管如此。这种文化产品的消费更多地还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美国要想通过其大众文化的扩张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打破被扩张国家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认同。
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对被扩张国家和民族生活方式与某些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足以摧毁被扩张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因为这种扩张并不是“魔弹”。可以毫无阻拦地传递其文化和价值观念,文化的生存是追求异质的。所以当文化在融合时,各民族对其文化有一种自觉的自我保护意识。一个民族的形成是基于一种“归属感”、“认同感”,使民族成员得到民族身份的确认,这种民族的认同能激发整个民族群体成员的热情,甚至造就一种为集体利益而自我牺牲的精神。因此各民族的文化自我保护意识是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民族的文化不可能是同步自封的,而是在交往中相互影响的。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和交流。也会使一个民族文化在借鉴学习另外一个民族文化的时候发生某种变迁。但这种民族文化的变迁并不会导致一种文化转变成另一种文化,其文化主体不会发生改变。并且正如前面所讲,一个民族和国家面对外来文化并不是一味地接受。而是具有自觉的保护意识。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会促使许多民族和国家消费其文化产品,其所谓民主制度和自由的价值观念或许会影响其受众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但这只是对民族文化认同外在表现的影响,其内在的,也就是受众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的信伸及道德价值观念是很难被动摇的。除此之外。被扩张的国家和民族为了保护本民族的文化。也会在意识形态方面加以干预。比如2008年我国对法定节假日作出调整,增加了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这种调整是为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在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在某种层面上也是为了抵御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十七大报告曾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可见一个国家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可以道过政策的制定来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并以此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美国大众文化的流行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来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但更是文化的扩张行为。其试图通过文化向世界的渗透最终实现世界的“美国化”或“同质化”,不过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民族文化认同的存在。会使各个民族具有自觉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意识,因此,有扩张就会有反扩张,在历史的进程中,双方会形成一个长期斗争的过程。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全球化现象在今天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全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趋同。所以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弘扬本土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