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小巷
2009-11-20我为哈利狂
我为哈利狂
小巷,曾是我童年的成长摇篮。
随着城市化进展的加速,小巷像许多陈旧破落的百年老店汇聚的老街一样,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在视野中消失。
因而,每当我走在故乡那用麻条石铺就的弯曲幽深的古朴小巷里,心中总是别有一番滋味,也多了一份感伤和依恋。
小巷有个好听的名字:泥鳅巷。
据传,前清时期巷内出过一位举人王道立,曾官居县丞,后受排挤还乡,王举人看见家乡农田屡遭旱灾,决定在“干姜坝”打通一条穿山渠道。但是因缺乏仪器,导致方位错误而最终作罢。王举人负气返家,像修建古墓的王重阳那样,在小巷内扩建宅院,并修筑了观赏、解闷、吟诗和饮酒的荷花池。
此后每至夏日,巷道内便会荷香四溢,观者不绝,买卖泥鳅的人们无不喝彩。这泥鳅巷也因王举人的荷花而远近闻名。
岁月沧桑,王举人的荷花池已不复存在,但泥鳅巷的大名却延续至今。
小巷深邃。狭窄处两人只能错肩交会。若是迎面碰上辆三轮车、鸡公车(相传是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或是挑担抬物什么的,就得小心翼翼地避让,有时要像壁虎一样紧贴巷壁。方能通过。
泥鳅巷究竟建于何年何月。已无从考证。岁月如斯,人们只能从那被一代代南来北往的人流,在麻石板上留下的凹痕来认识它的悠久。
小巷两旁多是川西北风格的缮架篱壁式的老宅,百年古树的枝桠纷纷探出墙外,那斑驳残缺的风火墙,风蚀褪色的黛瓦粉墙,灰黄朴实的排门板,石刻砖雕的斗拱檐角,精雕细刻的窗棂门椽,不知积淀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夏季,小巷是一个阴凉的去处。
巷子窄,加上两侧山墙高,那些宅院的刺槐、梧桐、桂花、榆树都有着繁茂的树冠,突兀在上空,像伞盖一样遮蔽着小巷。难怪许多行人宁可绕道也要钻小巷。
冬天下大雪,小巷也从不积冰雪,即便有点积雪,天一放晴,家家户户立马就会自觉清扫,麻条石路面总是干净光滑。雨天,常有好心人在低洼积水处垫上煤渣,铺上草袋,方便老人和孩童行走。泥鳅巷里藏着些饮食小店和手工作坊,都有着祖传的手艺,常有人慕名人巷寻觅,以饱口福和眼福。
这些年来,那些卖油糕、篮篮鸡、醪糟鸡蛋汤圆、精制麻糖的早已难见踪影,自然也听不到那极具乡音的吆喝声,只是脑海中偶尔会浮现出那些画面:月光如水,凉粉小贩挑着担子在巷道里慢悠悠地走着,古朴亲切的叫卖声时而响起。炉膛里的柴火吐着彤红的焰舌,麻辣烫锅里热气直喷,烧烤摊前香味飘逸……
当我重新踏在麻石板上,就像是触摸到了小巷幽深的根须,我依稀又听到了童年时上学的孩童奔跑的足音,听到了巷道里大妈倒垃圾的铜铃声……
古老的小巷和许多老街、老宅一样,真的老了,老得让人崇敬。
不管是保留,还是拆除,那狭长的巷道,斑驳的巷壁,都抹不掉它吸纳过的风土人情,容纳过的沧桑人世。
古老小巷的气韵,保留着不老的定位。
古老小巷的故事,流淌着新鲜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