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电子阅览室服务模式,构建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
2009-11-19朱永武蒋仁营梁芳黎思雯
朱永武 蒋仁营 梁 芳 黎思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 210016)
〔摘 要〕由于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现状和协作式学习在高校的兴起,将学习共享空间理念引入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图书馆构建学习共享空间是目前高校图书馆改革创新、提升地位最值得尝试的举措之一。本文以电子阅览室为平台,从实体空间、资源、人员、运行机制建设等几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电子阅览室;学习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9-0148-03
Changing the Mode of E-reading Room,
Buliding Learning Commons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Zhu Yongwu Jiang Renying Liang Fang Li Siwen
(Library,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16,China)
〔Abstract〕Because of the situation about university librarys e-reading room and the emergence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university,the concept of learning commons in university library was instructed.And building the learning commons in university library was one of the most attempt about reforming and promotion at present.Taking the E-reading room as the platform,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building of learning commons from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resource,personnel and running system.
〔Key words〕e-reading room;learning commons;university library
互联网和Web技术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学习的方式,以往主要通过书本来学习,而今天人们更喜欢通过网络来获取知识,其中大多数人更习惯于边上网冲浪、边查电子邮件,边喝咖啡、边做作业,边听MP3、边写论文。与此同时,高校读者获取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场所范围在不断扩大,电子阅览室这种获取电子文献的惟一场所的地位正在被取代。作为校园内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开设支持个人及小组学习的空间,整合空间资源、信息资源、学习资源、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多种资源,建立便于读者、教师和馆员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符合现代协作式学习和研究模式的特点,也为确立图书馆在社会公共信息服务的中心地位,强化图书馆在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综合优势,实现图书馆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契机。
1 电子阅览室服务现状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随着网络、通讯、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经历了近十年的历程。它是以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设备为支撑,以数字化资源为基础,为用户提供网上各种数字化资源的场所。电子阅览室集印刷型、网络型、光盘型、视听型(多媒体)等数字化的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浏览、检索、传输为一体,已成为网络环境下数字化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场所和阵地。
在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程度不太高的情况下,电子阅览室的出现给高校师生利用电子资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种新型的信息服务方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认同。然而,在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较为成熟的今天,电子阅览室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1 上座率较低
笔者所在高校的电子阅览室和很多高校一样,采取的是收费管理方式,在这里,校外网吧能够提供的服务它们都能够提供,而且还提供了网吧提供不了的服务(如学校购买的各种数据库电子资源、图书馆自建数据库、随书光盘等),但是上座率只能保持在35%左右。笔者走访了几家兄弟院校,均存在上座率不高或下降的趋势。
1.2 实际用途与其主要职能相背离
电子阅览室的功能是为读者利用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而提供最大的便利,如何提供优秀的相关服务是电子阅览室的主要职能。很显然,在这些服务当中,帮助利用图书馆提供的电子信息资源的服务是核心服务。然而,实际情况表明,众多的读者当中,真正使用这些核心服务的读者所占的比重非常低。通过调查显示,学生对电子阅览室利用多数以休闲娱乐为主。
1.3 电子资源的建设力度不够且缺乏特色和深层次服务电子资源是电子阅览室优势和特色所在,是开展一系列服务的前提条件。而有些学校在建设电子阅览室的同时却不注重电子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开发与利用,从而造成了读者想找资料而找不到的被动局面。另外,有些图书馆不重视对已有电子资源的介绍和培训,与读者沟通交流少,很多读者不知道图书馆都具有哪些电子资源,怎么样使用这些资源。
如此状况,必然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也拉大了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难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 学习共享空间的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网络和电子资源服务的崛起,很多图书馆的流通量减少,在馆利用率呈下降趋势。此时,在美国兴起了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它将硬件、信息资源、服务体系融于一个整体空间中,用户在该空间不仅可获取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而且可以以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研究。信息共享空间的出现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这种以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为目标的全新服务模式,在北美及世界其他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诞生和流行,起初侧重强调为读者提供开放获取和交流的场所以及参考咨询和信息技术的一站式支持,后来随着读者对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需求的不断变化,针对不同的服务群体和服务目标,信息共享空间向着学习共享空间、研究共享空间、知识共享空间,以及全球信息共享空间等不同方向发展。
在信息共享空间诸多的发展方向之中,学习共享空间可谓是最具活力,发展最快。学习共享空间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变化,其愿景、内涵和功能等方面都有了针对性的发展。可以说,学习共享空间是校园内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协同与交互式学习环境,是一个引人入胜、充满活力与温馨、用高技术装备的学习场所,以实体和虚拟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多种信息资源、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配置促进个人及小组学习与研究的协作空间,把图书馆服务及环境融入大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通过图书馆与校园内的教学、指导、写作、技术和咨询等不同机构或部门的共同合作,在来自不同部门员工与教师(包括图书馆员、信息技术人员、学院各科教师及其他服务人员)的共同支持下,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和写作技巧,支持学生利用学术资源、交流经验和分享思想,促进学习、研究和知识创造。
尽管学习共享空间可以延伸到整个校园,然而大学图书馆作为校园内的知识中心、文化中心和学术与社会的交融区,是构建协同和交互式学习环境的理想场所。学习共享空间遵循以读者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开设支持个人及小组学习的空间,整合空间资源、信息资源、学习资源、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多种资源,建立便于读者、教师和馆员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符合现代协作式学习和研究模式的特点。也为确立图书馆在社会公共信息服务的中心地位,强化图书馆在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综合优势,实现图书馆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契机。
3 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资源、网络资源与数据库资源不断丰富,共同构筑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随之,用户的信息行为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用户信息素养普遍有所提高;信息需求呈现多元化和深入化的趋势;个性化服务、一站式服务、无缝服务受到用户欢迎;用户的学习和研究也直接基于问题、面向任务,并采取团体协作的方式进行;用户的信息行为也越来越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相比较而言,图书馆的服务却显得有些滞后,特别是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有的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利用率下降,甚至出现闲置的现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考虑在原来的电子阅览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图书馆技术部、参考咨询部,甚至馆外的网络中心、远程教育中心等资源和服务,将用户的需求和期望纳入到一个整体中,使参考咨询馆员伴随在用户周围,协助用户完成信息的识别、检索、处理、存储和输出。
就其总体架构而言,学习共享空间与信息共享空间一样由实体环境、虚拟环境和支持环境三大部分组成,但其构成元素及其功能则更侧重于对协同学习的支持。下面从四大方面论述构建学习共享空间应考虑的问题。
3.1 实体空间建设
实体环境是读者学习、交流、合作和活动的物理场所。一般由协作学习空间、开放获取空间和社交与休闲空间等几大部分构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学习共享空间包括支持开放获取的上网区、群组计算区、专业计算区、大小不同的讨论室和研究室、写作指导室、技术指导室、多媒体制作室、电子教室、电脑咖啡吧和休闲区等。在这些区域中依据功能的需要,配备利于学习、交流和协作的现代技术装备与设施,比如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多媒体制作设备、快速互联网、无线网络、咨询台和技术支持台等。
从实体空间来说,目前的电子阅览室或电脑学习室,已能初步达到标准。但从社会性来说,电子阅览室尚属个人空间,缺乏群体性,不能提供合作式学习的集体空间,与一般的网络终端功能无异。因此,为电子阅览室创造随意交流和磋商的氛围,为读者提供团队活动和集体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共享空间建设的重要内容。
3.2 资源建设
构建学习共享空间,资源是关键,是连接实体环境与数字环境的纽带,是支持学生、教师和其他人员之间协作与互动的桥梁。如果没有丰富的电子资源,学习共享空间将与计算机实验室无异。读者利用图书馆从事科学研究,需要有大量的期刊、书籍和书目数据库、图像文件、检索帮助和网络入口、电子资源,连同各种软件、高性能工作站和打印机、多媒体装备。同时,图书馆员和其他信息专家必须不断地扩充、管理和监测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纸本资源、多媒体、各类免费软件、开放系统等信息资源,提供知识导航、跨库检索、开放链接等知识管理方式,建立学习共享空间合作模式,以保障学习共享空间成为读者获取信息的最佳场所。
3.3 人员建设
学习共享空间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和工作人员的支持,可以说,各类人员提供的服务是学习共享空间内除硬件设施和信息资源以外,最重要的支撑因素,包括:
参考咨询专家,负责为用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帮助用户收集信息资源或提供资源线索;
技术专家,负责解答用户的技术难题,为用户使用学习共享空间内的各类软硬件提供指导和帮助;
在线的学科专家,通过网络以及专家导航系统这个平台,将用户和各个专业的学科专家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为用户解答专业问题。
普通图书馆员或技术人员,学习共享空间需较多的工作人员支持它的正常运行,每个区都需要馆员或技术人员随时提供帮助,可以采取聘用学生雇员的方式,招聘一些计算机技术较好的学生协助服务。
3.4 运行机制建设
学习共享空间运行机制并不复杂,但可能需要重新调整图书馆原有的部门设置。理想中的学习共享空间的内部机制为三层结构,其核心是信息服务台,内部支持层为图书馆内部的一些部门,由信息资源部、技术部、参考服务部、读者教育部和管理协调部共同构成,外部支持层为图书馆外部的一些部门或机构,包括学校内各院系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也包括学校外部的智力和技术支持等。
从长远来看,学习共享空间的用户从刚入校的大一新生到资深学者,从面对面的校内用户到远程的校外用户。由于用户自身的差异以及用户需要的类型和复杂程度的差异,学习共享空间在整合图书馆不同的空间、资源和服务,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同时,还需要为用户提供变化的、动态的信息服务,根据用户的需要及时调整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以支持他们所有阶段的学业和工作。
4 结 论
众所周知,图书馆生存的意义在于用户的使用和支持,针对用户、吸引用户、抓住用户是图书馆的生存之道。不论是大学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不论图书馆怎样改革和创新,都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始终把用户的需求置于图书馆各项工作的中心。由于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现状和协作式学习在高校的兴起,将学习共享空间理念引人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图书馆构建学习共享空间是目前高校图书馆改革创新、提升地位最值得尝试的举措之一。与电子阅览室不同,读者在学习共享空间中,可以快速获取所需各类信息资源,充分利用打印机、复印机、多媒体设备等硬件设施,方便地使用各类免费系统和开放软件,随时得到专业人士的信息服务、技术支持和老师、同学或同事的帮助。学习共享空间将是一个引人入胜、追求理想和共享思想的协作场所。
参考文献
[1]任树怀,盛兴军.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J].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2008,(4):20-26.
[2]张燕.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应当退出历史舞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0):42-43.
[3]吕秀云.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功能与管理[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6,5(2):12-14.
[4]曹如国.电子阅览室一室三制管理的工作创新[J].2005,(5):72-73.
[5]邹凯,李颖,蒋知义.学习共享空间的理念与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09,(1):13-17.
[6]洪世昌.大学图书馆的新形态整合性服务模式──数位学习共享空间[C].台北:中华图书资讯学教育学会,2008:165-179.
[7]尹雪,任树怀.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构建新的协作式学习环境[J].图书馆,2009,(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