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图书馆2.0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2009-11-19马启花

现代情报 2009年9期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资源

马启花

〔摘 要〕论述图书馆2.0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应用的意义并分析目前信息资源建设现状,着重探讨图书馆如何运用图书馆2.0先进理念及其先进技术进行信息资源建设。

〔关键词〕图书馆;图书馆2.0;信息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9-0140-03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Based on Lib2.0Ma Qihua

(Library,Yulin Normal University,Yulin 53700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meaning that Lib2.0 was applied to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analyzed the present actualiti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Lastly the article emphatic discussed how library utilized advanced logos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to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Key words〕library;lib2.0;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Web2.0理论与技术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图书馆2.0。2005年10月鲍尔•米勒博士提出了Library2.0概念后,在国内外图书情报界马上给予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在国内,范并思教授把图书馆2.0理解为“Web2.0的技术或服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1]。随着人们对图书馆2.0认识和讨论的深入,许多专家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图书馆2.0做出了阐述。如:Ken Chad等列出的图书馆2.0四个原则[2],Alireza Noruzi提出的Web2.0五定律[3],范并思列出的图书馆2.0五定律[4],刘炜列出的图书馆2.0应用的五项原则[5]等等。纵观专家们提出的图书馆2.0概念、原则或定律,都包含以下核心元素,即:强调以用户为核心,强调用户参与建设,信息资源畅通共享、Web2.0技术的应用等。

对于图书馆2.0的概念、原则或技术的论述已很多,本文不再赘述。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图书馆如何运用图书馆2.0先进理念及其先进技术进行信息资源建设。

1 图书馆2.0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应用的意义

1.1 图书馆2.0使用户更方便高效地使用信息资源

图书馆2.0构造了一个非常低的门槛,费用、技术、内容都不再成为用户使用信息资源的障碍。在图书馆2.0环境下,一直横亘于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时空障碍被打破,以网络为平台,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馆藏资源体系使更多的用户从中受益,资源利用更加便利。

1.2 图书馆2.0使用户更积极参与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Web2.0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并享有合作参与、共同创造、免费共享的权利,用户不再是图书馆服务的被动接受者,与图书馆、图书馆员是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全民参与的特点提高了用户使用的积极性。

1.3 图书馆2.0使图书馆之间交流合作更便利

图书馆之间开展交流合作对于丰富系统资源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交流合作,彼此间可以相互借鉴经验、预测用户需求,甚至发现其它馆的发展意向,从而达成协作,以此提升竞争力和提高影响力。图书馆2.0最大优势是促成了人与人之间无障碍的交流,可以方便地为我们提供一种交流合作的新方式。利用图书馆2.0,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交流会变得更加简单、快捷。

1.4 图书馆2.0使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更易于实现

Web2.0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一种新的构建模式。通过Web,用户可以分享到其他用户提供的免费信息资源,为用户共建、共享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了基础,保证了信息的公开与便利获取,降低了信息的建设和使用成本,使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变得更易于实现。

2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明显落后于国外,但经过数年的研究和实践,在联合目录、资源建设、馆际互借、电子资源联合采购文献等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已成为绝大多数图书馆的基础性业务工作,但仍存在不少阻碍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2.1 观念问题

“大而全”、“小而全”的意识依然存在,视馆藏文献为本馆私有,与外界少协作,漠视共建共享。有些馆参加共建,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共享。有些馆轻共建重共享。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共享就意味着免费。大馆害怕利益难以得到体现,害怕自己的信息资源被过度利用,而小馆期望“搭便车”而不重视自己的信息资源建设。这些观念导致许多图书馆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自为政,缺少充分协作,导致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出现严重重复和空白并存现象。

2.2 用户缺乏参与共建

传统图书馆把用户只是作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者,而不是信息资源的建设者。实行的是由图书馆到读者的信息单向流动模式,强调的是图书馆对社会、对读者的影响,图书馆员对用户的服务过程,习惯于等待用户前来接受服务。在这种服务模式中,读者的主动参与性较差。

2.3 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

标准化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基础保障,但目前的现状是: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还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认同,数据著录缺乏统一的标准。这些状况导致许多弊端:检索途径不规范,检索功能不完善,造成开发和利用的障碍,甚至会给文献信息联网检索、传递带来阻碍或导致字段错误和数据丢失。

2.4 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问题

长期以来,信息资源的共享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缺乏信息资源共享有效运行机制。在管理体制方面,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条块分割、块块封锁”的现象依然存在,致导宏观调控薄弱,系统内部缺乏协调,资源的整体建设难以开展,信息资源布局不易规划。长此以往,各馆就形成了自己的标准,最终结果就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2.5 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问题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问题一直是困扰图书馆学界的一个问题,它涉及到法律政策、责任体系、管理机制、技术策略、经济机制等方方面面。目前,根据数字信息保护的要求,数字信息保存技术主要采用数字更新、数据迁移、技术仿真等方法,但这些技术远不够成熟。

3 基于图书馆2.0的信息资源建设

3.1 树立联合共建、开放共享的信息资源建设理念

3.1.1 强调用户参与建设

单个的资源建设者其资源和力量是有限的。图书馆2.0强调用户参与,利用Wiki构建新型交流平台,开展馆员与用户、用户与用户、馆员与馆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向用户收集资源信息,收集用户对图书馆工作与服务的评论。把用户资源纳入到图书馆的组织和服务范围中来,使用户资源与馆藏资源形成融合。如德国国家图书馆通过person data工具使Wikipedia的用户也参与图书馆资源建设,成为图书馆的用户。

3.1.2 加强图书馆之间联合共建

继续开展降低信息成本的业务合作,如联合采购,联合存贮,联机编目,联机检索,文献传递服务,合作参考咨询服务等。强调重视共建共享,消除“搭便车”思想。只有在不断提高本馆信息资源保障程度的基础上,才能促进本地区、本系统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合理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全面支持图书馆2.0技术,遵循图书馆2.0的各项标准来重新组织图书馆资源,让图书馆资源和图书馆2.0技术兼容起来,以便于实现资源的统一开发利用共享。

3.1.3 树立开放共享的建设理念

在图书馆2.0时代,Blog、Wiki、IM等信息共享及传播途径成为资源建设中的新生力量。信息发布、注释补充和添加评论使的不同用户之间可以交流互动,这种开放的形式吸引更多人的参与。沟通的简化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省了时间,在信息的描述上也更具有整体感,已经成为人们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信息共享的范围和深度被无限扩展。

3.2 整合、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

3.2.1 整合、开发与利用原有的数字资源

在web2.0的基本原则中,有一项原则就是“数据核心(Data is the Next Intel Inside)”。图书馆花大力气建设各种“数字图书馆”,但在利用已有或新建数据资源上思路不多。比如大多数图书馆早已建立了自己的信息服务系统,并积累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书目及用户利用数据,这对任何一个信息服务机构都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图书馆需要更多关注如何对自己这一最重要资源——书目与用户利用信息进行有效利用,如利用用户借阅数据设计个性化的推送服务,或建立分类借阅排行榜以向用户推荐文献[1]。

3.2.2 整合、开发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在信息资源系统的整合、开发和利用中,如果仅仅依靠原有数字资源系统提供查询、获取信息是有局限性的。图书馆2.0环境下,图书馆虚拟资源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其内容广泛、分散无序、经常处于更替状态。信息源的更迭、消失无法预测等分布式动态性特点,给信息的质量鉴别、整合、开发与利用带来非常大的困难。

在图书馆2.0时代,Wiki系统可以依靠广大用户来收集分布在世界各地网络信息资源并对各个网络资源进行检查和维护,利用“版本控制”的功能来控制资源整合的质量。

在图书馆2.0时代,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就是围绕用户的需要,按照Web2.0的标准和方法上网搜索、挖掘、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分类、标引、建立索引动态链接等为用户提供查询服务。

在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的同时,通过Web2.0即时通讯技术等其他信息技术手段,配以文字声音、操作界面展示等形式的交互式专家咨询、在线教育等服务系统及时帮助用户解决使用信息资源系统过程中的问题,解答特殊的疑难问题。

3.3 强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标准化、规范化

标准化、规范化是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先决条件,并贯穿于资源共建系统的各个环节,在实践工作中它不仅保证了可靠性、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兼容性,而且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3.3.1 纸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规范

在进行文献信息加工时,应严格参照执行。如:在进行书目数据加工时,一律以MARC格式为书目数据库的标准格式,中文以CNMARC格式著录,西文以USMARC格式著录,统一文献著录标准。在书刊著录方面,应遵循已有的《普通图书馆著录规则》、《古籍著录规则》、《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等标准;在文献标引方面,以《中国图书分类法》和《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为标引工具。

3.3.2 数据库建设的规范

目前CALIS中心研制出信息特色库的标准规范。如软硬件平台、元数据标准格式规范,文献著录标准、检索功能等。数字加工方面,CALIS发布《CAIS文献资源数字加工发布标准》,规定了不同文献类型的数字加工的对象,扫描技术参数和数字文件格式。元数据方面标准规范,CALIS中心正逐步推广《描述型元数据及其著录规则》和《CALIS数字对象惟一标志识符命名规范》,其中《描述型元数据及其著录规则》涉及古文献系列。技术接口方面标准。CALIS发布以OAI/ODL组件为接口协议,以OpenuRL为开放链接标准,以SAML为标准,以Portlet为规范,以Web services为组件封装规范,以Z39.50为检索协议,以Calis united Query and Resultset为统一检索接口规范。各馆可以以此依据,建设本馆的特色数据库。

3.3.3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规范

在图书馆2.0时代,Open URL等Open Link规范信息资源开放标准。Tagging/Folksonomy为信息组织工具。Tagging/Folksonomy是对信息资源添加“标签”,进而形成标签表(民间分类法)的过程,是新的互联网信息环境中一种独具特色的信息组织工具。XML可以实现基于RSS/ATOM/RDF/FOAF等数据的同步、聚合和迁移,使互联网上存在的数据成为可共享的、可读取的、可重用的数据。此外,还有大量的如METS、MODS、COINS、Microstructure、OAI、SRU/SRW、REST等元数据及编码和协议标准规范。

3.4 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

3.4.1 资源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

利用图书馆2.0技术构建基于图书馆2.0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与集成管理的运行模式,即以分布式的互联网为技术平台的信息组织机制,以个人为主体的信息生产机制,以自组织超链接为主要联结方式的信息传播机制和以激励机制所形成的信息资源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网络状和分散式自组织的信息资源管理运行模式,这种开放式的信息资源管理运行模式将创新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利于信息资源的共享[6]。

3.4.2 组织管理机制

对于如何组织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组织形式,有人主张建立一个政府部门领导下的行政职能机构来宏观调控,但事实证明行之不通。我们要组建一个具有较强的宏观调控功能的横向协调组织,其主要职能就是在各个层次上组织和协调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活动。这些横向协调机构虽不是一级行政职能机构,但仍然由政府实施宏观管理,有较严密的组织形式,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应赋予它一定的权威。图书馆联盟就是这样一种横向协调机构,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为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它的成员是相对独立和自治的实体,其固有的隶属关系不变,联盟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松散、契约式的。这种联盟无论对图书馆,对用户,还是对资源供应商都是有利的,因而它被认为是网络时代图书馆合作最有活力和最具可行性的形式。

3.5 利用图书馆2.0技术长期存取数字资源

随着原生数字资源的增多,如何创建一个高效、稳定、易用的环境来长期保存这些数字资源,是图书馆界和商业机构一个重要课题。图书馆2.0核心引擎DSpace和Fedora构建机构存储库,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DSpace是一个专门的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它通过创建和索引元数据来管理和发布由数字文件或数字流组成的数字资源条目,并且提供搜索功能来帮助定位和存取数字资源条目,实现收集、存储、索引、保存和发布任何格式的数字资源。2002年11月惠普实验室和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联合发布了DSpace系统,并在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率先开始应用和提供服务,同时还向全世界公开了基于BSD开放源代码许可证的DSpace系统源代码[7]。

目前,DSpace系统已经在国外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得到了应用,超过100多个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利用DSpace构建了机构存储库。同时,还开展了许多扩展的研究开发工作。主要集中在长期保存、互操作、标识符和元数据、用户界面、用户管理、认证和授权等方面。清华大学图书馆从2004年开始在读者教育门户平台的设计和开发,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外购电子资源长期保存的试验等方面进行了应用探索[8]。

参考文献

[1]范并思,胡小菁.图书馆2.0: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2-7.

[2]Ken Chad,Paul Miller. Do Libraries Matter?The Rise of Library 2.0[EB].http:∥www.talis.com/applications/downloads/whitezpapers/DoLibrariesMatter.pdf,2008-02-17.

[3]Noruz,i A.Application of Ranganathans Laws to the Web.Webology,2004,1(2):article 8.Open access at http:∥www.webology.ir/2004/v1n2 /a8.html

[4]老槐博客.图书馆学五定律之2.0版[EB].http:∥oldhuaiblogchina.com/4631665.html,2006-04-16.

[5]刘炜,葛秋妍.从Web2.0到图书馆2.0:服务因用户而变[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9):8-12.

[6]王伟军.基于Web2.0的企业信息资源组织与集成管理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7,(5):24.

[7]钱国富,涂颖哲.基于开源软件的图书馆2.0建设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5):63-66.

[8]曾婷,董丽.DSpace的相关研究进展及应用探索[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6):11-15.

猜你喜欢

数字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