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 2.0的典型特色机构库及高校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研究
2009-11-19刘晨屠航
刘 晨 屠 航
〔摘 要〕本文对国内外机构库及信息共享空间进行了实证调研,并通过一个典型特色机构库的实际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高校机构库和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关键词〕机构库;信息共享空间
〔中图分类号〕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9-0075-04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ypical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and the University
Libraries Information Commons in China University Based on Web 2.0Liu Chen1 Tu Hang2
(1.The Master Hongyi and Feng Zikai Research Institute,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36,China;
2.Library,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36,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carri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bout IR and IC at home and abroad.Through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of a typical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 studied IR and IC in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information commons(IC)
1 机构库及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意义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运动的背景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OA理念是科学信息在互联网上实现没有经济、技术、法律障碍的自由存取,目的是消除传统学术交流机制的局限性,实现学术信息资源真正意义上的共享。这既是科研人员从事学术研究的实际需求,也是图书馆界多年追求的信息自由获取的目标。
信息共享空间最主要的一种实现方式是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机构库主要是指搜集、组织、存储学术机构成员的知识资源,并提供一系列开放性服务的知识库。
机构库目前虽然只是科学交流中一种非主流的方式,但随着共享理念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已日渐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利用机构库来实现信息共享空间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前国际和国内的机构知识库大多归属规模较大、声名卓著的研究机构和大学,且多为“大而全”,少有特色。而最新理念,特别在当前Web2.0环境下,以一个个的独特个体作为节点,联入网络,提供独具特色的服务,是开放、合作、分享的更高追求。
本文选取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为样本,实际建立一个典型特色机构库,以此单个机构库为原点,构建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可为学术研究和教学机构提供一个模板,移植其他内容的教育、学术的特色资源,最终使开放性、个体化和深层次的信息共享空间得以实现。
2 国内外机构库及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现状
2.1 机构库
1991年,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Paul Ginsparg首创arXiv.org,以开放访问的方式将科研论文供全球学者利用,机构库在美国率先问世[1]。
2002年开始,国外机构库开始蓬勃发展,截止2008年9月,开放知识库名录DOAR(OpenDOAR)上收录达1 220个[2]。
Van Westrienen及Lynch在2005年6月调查了世界13个国家机构库的建置情况,发现各国大学均广泛地以各种方式开始建置机构库,其中德国、挪威与荷兰的大学兴建比例已超过100%( 有些大学建置不止一个机构库)[3]。
国内对机构库研究大约始于2004年。2008年9月,以“机构库/机构知识库/机构仓储/机 构存储/机构典藏”为主题词对各大中文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如下:CNKI中国知网——中 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44);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5);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 数据库(0);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5);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字化期刊全文 数据库(96);中国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5);中国会议论文文摘数据库(4);维普中文科技期 刊数据库(111);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28)。
我国记录在案(OpenDOAR)的机构库有6个,较成型的有香港大学[4-5]和香港 科技大学[6]、香港城市大学[7],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8]和 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9]。台湾地区机构库发展迅猛,采用“分散建 置、集中呈现”的原则,以台湾大学[10]为首建成了“台湾机构典藏(TAIR)” 。
2.2 信息共享空间
2.2.1 国外信息共享空间文献和实证调研
信息共享空间是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存取运动[11]。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开放存取运动发展的大环境下,美国许多大学图书馆重新定位图书馆的使命,相继开展IC服务。现在IC已经成为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和最流行的服务模式,建成的已达到上百个。
2004年底,在全球开展IC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中,美国占86%,加拿大占9%,澳大利亚和爱尔兰分别占3%和2%[12]。
(1)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
最早的IC是1992年8月在美国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图书馆开放的“信息拱廊(Information Arcade,IA)”。可以看作是全球第一个“信息共享空间”机构。它是由图书馆、学校信息技术办公室(OIT)和学院三方合作,经过两年精心筹划而建立的一项新的图书馆设施和服务环境。
(2)美国波士顿大学图书馆
该大学图书馆总馆正在实施一个计划改革ONeill图书馆,改革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建设学习共享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有多种功能的职能教室。信息共享空间将提供正式的使用指南(纸质的和网络的形式)回应各种学习形式,提供个人指南、学习机会和适合的集体工作空间。执行信息空间计划的时间取决于ONeill图书馆较大规模的改革计划的时间[13]。
(3)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at Bloomington)
就服务种类的多样性和完备性而言,其IC服务最为典型。由图书馆和学校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联合建设,为学生提供每周7天共计80~100小时的面对面的辅导或咨询服务,同时,它还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计算机问答咨询服务[12]。
(4)加拿大Calgary大学图书馆
其信息共享空间的信息服务模型是3层结构,核心是专家工作人员,次外围是技巧、信息、技术支持和设施,最外围是信息资源、空间、设备和通讯技术。Calgary大学图书馆IC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方式,即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以及多媒体工作者在一个平台上联合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允许用户获取硬件、软件、多媒体以及网络信息资源。随后,在法学院图书馆和医学院图书馆又分别建立了IC[14]。
(5)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
据在全美大学及学院针对学术方面的“最好的大学图书馆”前20位排名调查,6所大学图书馆开设了信息共享空间,占总数的30%,分别是伯明翰大学、伊利诺威斯利安大学、新奥尔良罗佑拉大学、迪金森学院、艾茉莉大学、康乃狄克州三一学院图书馆[15]。
2.2.2 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证调研
(1)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Lib2.0的服务目标是建设 “以用户为中心”为核心理念的服务主导型数字图书馆,并将理念细化为:“资料随手可得,信息共享空间;咨询无处不在,馆员走进学科;技术支撑服务,科研推动发展”。据称2008年12月即落成的新馆中将设立“信息共享 空间”[16]。
(2)复旦图书馆
2006年,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在图书馆二楼构建IC,划分为信息咨询台、小组学习(讨论)区、个人学习区、多功能演示室、图书资料区、多媒体视听区、打印扫描区、休闲区等多个区域,虽初具IC雏形,但规模比较小,尚未完全发挥出IC的所有功能[17]。
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图文信息中心将于2008年建成开放,设想在IC中除构建核心区(即开放式资源存取区、参考咨询台、IT技术支持台和多功能计算机区集成在一起)外,还拟设置培训、讨论、休闲等空间。
(3)台湾师范大学
台湾师范大学创建了SMILE e—Learning Commons多元学习区——“SMILE数位学习共享空间”[18]。
(4)香港岭南大学
2005年9月实施信息共享空间。
(5)香港科技大学
资讯坊
(6)香港教育学院
7×24 learning centre(24小时学习中心):2007年9月试用,11月正式开始[19]。
电子学习中心:电脑配备与24小时学习中心类似。
3 国内外机构库及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共同难点探析3.1 难点探析
目前国内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少,且大多是纯理论研究或是研究者对他人信息共享实践的认识和总结,而非来源于研究者本人的实践升华。
如何使一个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教师、科研人员主动、及时地提交内容,是国内外目前机构库乃至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最大挑战,也是所有构建单位最重要的工作。
3.1.1 内容建设
信息共享空间和机构库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内容建设,主要包括资源的收集,即内容获取将是困扰机构库发展的最大难题,科研人员和教师的参与是成功的关键。
教师和研究人员参与机构库内容提交和更新维护的积极性不同,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存在差距,使获得支持的情况各异。信息垄断、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也是他们不愿提供个人知识资产的重要原因。
3.1.2 内容控制
对采用作者自存档方式建立的机构库,对其质量的规范控制较为困难。
3.1.3 客观障碍
如技术障碍,经费问题。
3.2 解决思路
3.2.1 内容建设
(1)技术角度
分级权限。信息的自由存取、无限共享仅仅是一种理想模式,在目前的信息共享空间中,并不以“开放存取”为唯一目标,不排斥受限的存取。通过软件系统控制,能够达到严格的分级权限管理。这种管理体系,由提交者确定使用者的权限,每种用户都有自己特定的使用范围,每种资料也都有各自的使用权限。
知识产权认证。机构库支持知识产权注册、学术价值核证,知识产权注册保证了原作者的信任度,使原始知识资产的拥有人提供知识共享无障碍。
机构库的著作权或合理使用,本文认为也可以参考欧盟指令第6、7、8条对机构库版权人权利的限制:①本国法律允许,出于研究或个人学习目的的合理使用是允许的;②如果信息来自公知领域,而且对信息的组织不存在其它可选择的方式,则不得阻止第三方用同样的方式使用这些信息。
(2)利益角度
存取对等。提交者可以获取对等容量的获取权限。提交越多,获取越多。
声誉问题。机构库有助于机构和个人树立品牌,扩大研究成果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提高其显示度和声誉,提升科研人员的学术地位,使机构更容易实现其科学、社会和经济价值。
保存历史。机构库以累积的方式系统地保存了机构成员在科研教学等学术活动中创作的知识资产,完整揭示机构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实现了从不同角度和侧面重现历史。
以上因素都可吸引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交内容。
3.2.2 内容控制
内容控制则可通过图书馆专业人员参与控制加以解决,如帮助进行元数据标引,提高检索准确率。
3.2.3 客观障碍
技术因素目前可由图书馆现有的硬件、存贮和网络条件解决。随着技术发展,肯定会有更完 善的解决方式。
4 特色机构库构建
4.1 软件平台构建
4.1.1 Web 2.0
Web 2.0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技术与服务,倡导一种开放、分享、创造的精神。将内容与使用者串连起来进行互动,增进及改善信息服务。以Web 2.0理念和技术建立的整合各种扩展功能的典型特色机构库,可提供共享式科研与学习环境,以克服现有学术交流模式的弊端,实现研究成果的开放存取,并借此体现个人和机构的学术声望、学术水平和社会价值。
在Web 2.0范畴中选择一些适用的技术构建一个统一架构平台,收集各个功能项目并将它们组合成一个整体,实现机构库各项功能的无缝连接。
4.1.2 软件平台
在构建中心特色机构库时,为了更符合自身特点,且考虑到软件平台、用户定制、程序修改和汉化等因素,虽最终未直接采用已经成型的机构库开源软件,但所构建的中心机构库软件平台仍是一个集成采用开放源代码软件“Apache+MySQL+PHP”三位一体所构建的平台技术架构,目前中心机构库建立在Windows系统之上,但也能移植到全免费的建立在Linux系统上的“LAMP”(即Linux、Apache、MySQL和PHP的联合体),这将是一个完全采用自由软件GNU通用公共许可证的开放源代码软件项目。遵循开放信息共享的原则,并充分体验到开发源码软件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定制性。
4.2 元数据标准规范设计
基于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的资源特点,首先进行元数据标准规范设计。
“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元数据方案”必须详尽地考虑和满足3方面资源:①中心现有 专业研究资料库的物理资源;②中心现有专业研究资料库资源相对应的数字化对象;③无物 理资源对应的数字化资源的管理、保存、揭示、检索和利用等各方面需求。
中心机构库元数据设计主要参考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成果《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20];DC元数据(中文)[21];《上海图书馆元数据方案》等国内现有的比较通用的标准。
5 结 语
由于所构建的特色机构库在数字资源格式、资源类型、功能和学科领域上的典型性,使之具有示范性和可移植性,可作为其他机构库的模板,本校其他部门可参照此结构移植其他内容的教育、学术资源,使信息共享空间得以实现。
构建形成一个信息共享空间后,全校教师、研究人员、学生也可按个体构建融入个人信息环境的个性化机构库。实现开放存取后,其利益相关人,包括教师、研究人员、学生等均可利用;原始知识资产的拥有人随时能够动态地实时发布、修改其原始数字资源。
信息共享空间提供这些关联人和关联机构群一个共同的聚集点,系统开放并极具弹性,且能适应机构个性化的需求。信息共享空间可以保存科研教学数据、进行科学教育交流、构建可以重用的学习对象仓储。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各个机构库,整合了相关资源,能提供共享式科研与学习环境,促进学术与教学发展,以克服现有学术交流模式的弊端,实现研究成果的开放存取,同时长期保存研究成果,并借此体现个人和机构的学术声望、学术水平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袁顺波,董文鸳,李宾.西方机构库研究的现状及启示[J].图书馆杂志,2006,(8):4-8.
[2]OpenDOAR[EB].http:∥www.opendoar.org,2008-09-01.
[3]项洁.台湾机构库发展刍议[J].教育资料与图书馆学,2005,43(2):173-189.
[4]HKU Scholars Hub[EB].http:∥hub.hku.hk,2008-08-06.
[5]Hong Kong University Theses Online[EB].http:∥sunzi1.lib.hku.hk/hkuto,2008-08-06.
[6]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of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EB].http:∥repository.ust.hk/dspace,2008-08-06.
[7]City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EB].http:∥dspace.cityu.edu.hk,2008-08-06.
[8]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EB].http:∥dspace.xmu.edu.cn/dspace,2008-08-06.
[9]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EB].http:∥seekspace.resip.ac.cn,2008-08-06.
[10]台湾大学机构典藏[EB].http:∥ntur.lib.ntu.edu.tw,2008-08-06.
[11]谭泽红.开放存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6):44-46.
[12]盛兴军.专业性、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信息空间共享服务的创新模式——以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为例[J].情报科学,2007,(12):1838-1842,1864.
[13]波士顿大学图书馆2007-2009技术计划[EB].http:∥libraries.csdl.ac.cn/book/List.asp?SelectID=1181&ClassID=450&SpecialID=,2008-08-06.
[14]孙瑾.Calgary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解读[J].图书馆建设,2006,(5):45-49.
[15]宋琳琳.美国前20所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7,(5):68-72.
[16]郑巧英.上海交大图书馆2.0实践[PPT].WEB/LIB2008:论剑2.0(杭州),2008.4.11-12.
[17]成俊颖.图书馆2.0与信息共享空间[EB].上海地区第二届Lib2.0研讨会.http:∥202.120.13.61/blog/u/library20/index.html,2007-11-22.
[18]张冬荣,戴利华,陈朝晖.图书馆Information Commons建设实践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10):6-10.
[19]编目精灵.香港教育学院图书馆网站及其服务[EB].http:∥catwizard.blogbus.com/logs/19357725.html,2008-07-20.
[20]CDLS.《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之基本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子项目[EB].http:∥cdls.nstl.gov.cn/cdls2/w3c/2003/Metadata,2008-06-06.
[21]DC元数据中文wiki网[EB].http:∥www.dlresearch.cn/dc,2008-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