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功能区建设对首都金融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启示
2009-11-19刘佳
刘 佳
金融功能区是现代经济中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的重要载体和空间形态。伦敦和纽约是发展成熟的两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香港和新加坡是亚太区域两大金融中心城市,这些金融中心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它们都有若干能承载金融产业发展的国际金融功能区。一般来说,国际金融功能区的发展都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由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等原因自发形成一定规模之后,就会对该区进行详细规划,并对原有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建设进行适当调整。因此,深入研究这些国际金融功能区在开发建设方面的经验,将会对首都金融功能区的建设有许多启示和借鉴意义。
国际金融功能区建设的主要特点
制订金融功能区发展规划,突出开发建设的合理布局
传统金融功能区的形成大多是经济自然发展的产物,但如今各国政府纷纷意识到金融功能区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开始高起点、高标准制订金融功能区的发展规划,引导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建设的合理布局。即使是对老牌金融功能区(如伦敦金融城、纽约华尔街),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也都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功能区的发展实践表明,金融功能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滚动建设和发展过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于金融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政府不及时在土地供应、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规划指导,任开发商基于逐利本能进行开发,那么,金融功能区将难以健康发展。纽约曼哈顿商务区的上区(依托中央公园聚集高档住宅区)和下区(主要为写字楼,辅以少量酒店和公寓),由于功能分区规划科学而取得明显成效,而休斯敦商务区则因缺乏准确定位和规划失误最终导致失败。因此,明确规划定位和开发建设的合理布局已成为国际金融功能区建设的典型经验。
设立金融功能区建设公司,实现开发建设的商业化运作
国际金融功能区内的建设和日常运营管理通常都是采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通过由政府发起成立的金融功能区建设公司,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之间实现一种最佳平衡,为金融功能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
在设立“金融功能区建设公司”方面,伦敦城公司和纽约城委员会的运作模式是典型的范例。公司由地方各中外金融机构的代表、金融服务机构(包括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代表以及消费者协会代表共同组成。公司的运营宗旨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顺应国内外的竞争形势,指导帮助地方金融机构提高核心竞争力;二是在发展金融产业的同时,做好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工作。公司将充当好金融行业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高级联络员”角色,组织金融中心城市建设中各细分行业的基础研究工作,代表地方或政府加强金融功能区的宣传推广工作。
完善金融功能区基础设施,满足开发建设的实用性和超前性
便利的交通条件、先进的通讯设施、完善的物业服务、健全的配套设施,是金融机构选址的重要标准和基本要求,更是国际金融功能区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地方政府为了支持金融业发展,完善金融功能区建设,十分注重在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上下工夫。比如,纽约市政府在曼哈顿老城的持续改造上不遗余力,通过兴建配套高档居住物业,有效解决了中心区“白天繁荣、夜晚没落”的问题,保持了该地区的吸引力。目前,该区域内拥有7000~8000个居住单元,多数为中高档的公寓或单问公寓(Stuclio),并在2005年重建曼哈顿老城计划中重点规划了未来曼哈顿老城的配套环境。再如,德国黑森州政府为了支持法兰克福金融中心功能区建设,扩建了法兰克福机场,以保障金融从业人员来往便利。英国伦敦市政府为了推动伦敦码头金融区的开发,投入了大量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和平整土地、环境整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巨资兴建了35公里的无人驾驶轻轨系统和伦敦城市机场,并开发建设了金丝雀码头金融区新的地铁站和环城公路。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由于未来的金融交易将以场外交易为主,对于网络系统的要求将会非常高,因此,注重网络设施的开发建设,发展高品质的网络系统服务于金融业也成为一个趋势。在这方面,德国法兰克福金融功能区内的网络通讯系统建设堪称一流。在法兰克福金融功能区内,拥有独立于德意志电信网络之外的700多公里的光纤网络,集中了85%以上的德国网上金融交易和35%的欧洲网上金融交易。
建设金融功能新区,降低开发建设的成本压力
实践表明,国际金融功能核心区一般都聚集了本国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总部、大型企业总部、金融市场交易机构。国际金融副中心区里一般都聚集了新增的传统金融机构、新兴的创新金融机构以及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对于大型金融机构的后台业务,通常都是非营利性业务部门,由于难以承受日益高涨的办公成本和生活成本,便产生了很明显的金融后台业务部门“挤出效应”。与此同时,中小型金融机构通常抗风险能力较弱,在经历外部冲击的情况下很容易受经营成本硬约束而不得不搬离金融功能核心区,因此,退而求其次地选择副中心区经营。金融功能区日渐由过去的单核心模式演变为多核心模式。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大金融中心城市纷纷提出了城市金融副中心(日本称为“副都心”)的建设规划,目前建设比较成功的有法国巴黎拉德芳斯、日本新宿、美国纽约巴特利花园城、英国伦敦的金丝雀码头等金融副中心。这些副中心与核心区在建筑风格上各具特色、在金融服务功能上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新的城市功能分布体系。金融功能副中心区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承载力,缓解了金融业快速发展对金融功能核心区需求增长的压力,也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首都金融功能区发展建设的现状
成效显著,带动首都金融业和首都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首都金融业成绩喜人。金融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9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286.3亿元,占GDP的比重从1.8%上升到13.8%,提高了12个百分点。截至2008年10月,首都金融资产总量居全国第一,金融机构数量居全国前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资金中心和清算中心。金融业作为首都经济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北京市第一个大规模整体开发的金融功能区和首都金融主功能区,金融街的建设也已取得明显成效,对首都金融业以及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非常明显。根据规划,金融街核心区的总占地面积约1.18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350万平方米。其中,写字楼面积占74%,公寓占3%,酒店占4%,其他基础设施占19%。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金融街实现
三级税收1247.5亿元,同比增长45.8%,占西城区三级收入的65.9%,占全市税收的24.3%,其中,金融业实现税收达到1H8.4亿元,同比增长50.9%,市级税收达到66.8亿元,同比增长108.1%。
目前,金融街区域内金融机构管理的金融资产总额为16.2万亿元,占全国金融资产总额的60%,控制着全国90%以上的信贷资金、65%的保费资金,每天的资金流量超过100亿元。区内已入驻1500多家金融机构、60家国内大型金融机构总部、70余家国际知名金融机构总部,从业人员达到4.4万名,而面对现有客户的新需求和潜在客户的络绎不绝,拓区和腾笼换鸟的形势已成必然。
政府推动,积极规划首都金融功能区总体空间布局
长期以来,北京市通过划片配置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并在这些划定的功能区中又选择一些重点功能区配置金融资源,发展金融业,从而逐渐培育成专门的金融功能区。在不同的金融功能区,又赋予不同的金融资源聚集功能,有的侧重于聚集国际金融资源,有的侧重于聚集国内金融资源,有的侧重于聚集科技金融资源,力求使各功能区按照政府引导各具特色、差异化发展。
2008年4月30日,北京市委,市政府首次联合发文《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对首都金融业发展和金融资源空间布局的思路进行了调整,提出了“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总范围达20平方公里的首都金融总体空间新布局。虽然《意见》调整了金融资源空间布局,但从本质上说,这种新的金融空间布局仍具有一定的划片配置特点。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仍需积极引导,避免不同金融功能区同业恶性竞争现象的发生。
优化升级,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一直以来,北京市政府积极提升金融功能区的发展水平,不断加强金融街、CBD和中关村西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了功能互补、产业突出的发展格局,为各类金融企业开展金融活动提供了有效载体。
如今,金融后台服务区和新兴金融功能区又成为首都金融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朝阳金盏金融后台服务区1号、2号地块一级开发已获批立项,道路、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海淀稻香湖金融后台服务区大部分地块已完成一级开发,路网建设也已基本完成,市政配套管线基本到位。通州新城金融后台服务区土地一级开发工作已全面启动,路网和市政管线设计完成并获批复。西城德胜金融后台服务区已吸引各类金融机构陆续入驻,园区内从事金融配套服务、金融科技研发、金融技术支持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的聚集效应已日渐显现。丽泽金融商务区成立了开发建设指挥部,综合协调规划、土地一级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等工作。中关村西区高新技术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相对集中将会助推中关村西区实现产业升级。
综上,金融街及其他金融功能区的发展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仍有一些不足,如高端产业与中低端产业并存,降低了单位土地面积的利用效率和经济贡献度,有待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餐饮、酒店、会展、娱乐、休闲、住宅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与国际金融功能区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学习借鉴国际金融功能区的建设经验,对不断完善首都金融功能区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策启示
从国际金融功能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政府采取的优惠政策来看,要完善首都金融功能区的建设,应考虑从以下方面进行着手。
适应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布局
建设金融功能区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决定了建设过程需要深入研究、明确定位、统筹安排、合理规划。第一,要充分认识到金融功能区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尊重金融客观规律,合理定位,科学论证,提出切实可行的金融功能区建设规划,而不搞盲目的跨越式建设。第二,要坚持政府有为原则,充分利用地理区位和经济环境的优势,有效发挥政府主导和推动作用,实行优惠政策,推动金融产业的集聚,在较短时间内发展成各具特色的金融功能区。第三,要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积聚效应的单区思路,尽快确立安全和成本指引下的多区新理念,通过提供政策指引和多种优惠条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的地理布局,最终形成两个甚至多个服务上突出特色、功能上相互弥补、地理上适度分离的多层次和多格局的金融功能区块。相应地,金融机构则根据政府规划和自身需求,平衡积聚效应和分散效应,在多个金融功能区块合理配置机构、人员和业务。
突出市场运作,调整开发建设模式
目前,首都金融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常是采用国有控股公司进行开发的模式,但是对于国际金融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运营者来说,一般都会留存大量房地产,用于调控该区域内的物业和产业布局,把房地产出租所得收益用于功能区市政建设和市政服务。以金融街为例,由政府出资2000万元成立的金融街控股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金融街区域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房地产项目开发和综合管理。如今,金融街控股公司手中可使用资金虽然可以满足房地产开发的需求,但要持有更多物业,必然会在短期内占用大量资金,资金矛盾导致公司暂时还不能持有大量可用于调控入驻机构良性循环的房地产项目。根据国际金融功能区的发展经验,这种局面发展下去势必会妨碍金融街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控,影响金融街的长远发展。因此,金融街控股公司应借助区内的金融资源优势,努力实现由“单纯开发出售”向“出租为主、租售并举”的战略转型。
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结构
金融功能区是以金融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地区,对金融机构、网络通讯、交通旅游、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绿地等配套设施有更高的需求。法国巴黎的拉德芳斯金融区和美国纽约的曼哈顿中心区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从各大国际金融功能区的各类功能性建筑面积占比来看,大致为写字楼占50%、商业设施及酒店餐饮占20%、高档公寓占20%、其余各类配套设施占10%。而以金融街为例,目前的办公面积与其他配套设施(写字楼,住宅,商业配套,交通绿地)的比例分别为75:10:10:5,从配套设施的结构看,无论餐饮、酒店、住宅、娱乐、休闲,还是交通绿地,都与国际金融功能区有较大的差距,亟需进一步优化金融功能区环境,加快金融功能区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合理控制总建筑规模,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合理分布写字楼、会展、商业、绿化以及公共娱乐用地,使其具有随市场需要随时调整的可能性,为入驻金融机构及其服务机构提供舒适便捷的综合服务。
注重以人为本,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一个金融功能区除了金融企业以外,还必须有相关的共生产业和伴生产业的集聚,有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此,金融功能区的发展还需要有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事务所、各类投资公司等给予支持。与国际金融功能区为入驻机构提供的人性化服务相比,首都金融功能区在这些方面较为逊色,服务内容较少,有待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除了提供必要的市政服务外,还需提供发展规划服务、交通服务、健康和安全服务、法律法规服务、家居服务、教育服务、社会服务、食品和零售市场服务等,切实满足入驻机构的各种人性化需求。
另外,北京虽然能够未雨绸缪,在开发金融街已有办公区域的同时,注意拓展其他金融功能区域,实现协调配合,提前缓解了设施紧张的矛盾,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拥有了更多主动权。但是,北京提出的“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九个金融功能区的发展建设目标,也对政府的建设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给予各区域因金融功能自然需要而设立金融功能区的自由空间,同时,更要明确分工、差异化发展,避免出现盲目发展、各自为政的局面。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