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8~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

2009-11-19

银行家 2009年8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银行

财务状况

不良资产逐年降低

经过近几年的财务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城商行作为一个群体已基本摆脱由历史原因造成的财务风险。近几年来城商行信贷不良率逐年下降。2008年城商行平均信贷不良率已下降至2.51%。共有117家城商行不良率低于5%,占全部城商行的95.9%;其中66家城商行不良率低于2%。全国城商行中只咸阳市商业银行一家仍处于高危状态,不良率高达22.55%。处于较高风险状态(不良率在10%~15%)的城商行也只有广州商行一家。

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

截至2008年底,城商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58%,比上年上升了2.79个百分点。所有城商行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8%的监管标准。其中96家城商行资本充足率超过10%,占全部城商行的78.7%。2007年未达标的17家城商行均顺利达标。

盈利水平保持高位

受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城商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01%,比之2007年的1.03%略有下降。但是从长期来看,城商行依然保持了强劲的盈利增长势头。资产利润率超过1.5%的有23家,比上一年度的29家有所减少;资产利润率超过1%的有58家,超过上一年度的53家,比例接近一半。

区域差距重新显现

随着财务重组的完成,城商行过去显著的地区差异大幅缩小,只有江浙地区城商行业绩依然出众。从2008年的情况来看,各地城商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已基本没有差距。然而各地在盈利水平上的差距还是有所体现。东部地区域商行的平均资产利润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平均资产利润率高达1.43%。

此外,与往年相比,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差距有所增大,表现为西部、东北地区信贷不良率的下降幅度低于东部地区。2007年不同地区间信贷不良率的差距均不过0.3个百分点,而在2008年这一差距扩大到超过1个百分点。

出现财务差异缩小这种现象可能部分得益于财务重组的短期效应。财务数据能通过财务外科手术得到迅速改善,从而实现良好的风险控制,但将短期的丰硕盈利转化为稳定的,可持续的业绩表现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所赖以生存的地区环境依然存在巨大差异,并且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所以不同地区的城商行经营状况上的差异可能会再次表现出来。因此,存在明显差距的资产利润率和差异再度显现的信货不良率数据可能更能说明问题。东部地区具备极为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能有效降低银行的外部风险和运营成本,尤其是长江三角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表现更为优异。这种地区环境差异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形成的制约将在我国长期存在。

变局时代的城商行

大变革时代,一些变化往往来得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概念正在逐渐离我们远去。随着城商行的规模扩张以及内部分化,新型的、不同层次的金融力量将会出现,中国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银行体系将被冲破,从而形成基于市场需求的银行格局。

2008年是金融危机全球肆虐的时期,却也是中国城市商业银行高速发展、剧烈分化的时期。城市商业银行间的差异越来越大,面临的问题亦已大相径庭。当有些银行正在向如何上市,如何向外扩展机构之时,还有些银行正在考虑如何生存下来。当有些银行正在考虑学习与大客户打交道之时,有些银行则需要千方百计完善其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因此,用城市商业银行这一概念来统称它们已显得不合时宜。相应地,把这些差异越来越大的银行放在一起讨论的意义可能越来越小。

从2008年的情形来看,在这样的分化过程中,区域性银行,社区银行均已出现并走向成熟,多元化的银行体系必将逐渐成形。金融垄断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被打破,顺应市场形势的金融格局将诞生。新形势下的银行大致可根据业务务范围与规模划分为三个层次: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地方性银行。区域降银行最可能由目前的大规模城商行发展而来,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的地方性银行则多半是立足本地做社区银行的中小型城商行。

2008年,新的格局在酝酿。

更名

更名、扩张、上市,被称为城商行发展“三部曲”。自2007年始城商行更名便蔚然成风,各家经过公司化、股份化改造之后的城商行纷纷更改名称,洗掉“一市商业银行”的印记。2008年有16家城市商业银行成功更名。

对于更名问题,银监会也曾提出过两点原则意见,一是原则上应达到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水平或监管评级在三级以上;二是新的名称应充分体现地域特征,不能天马行空,漫无边际。事实上更名后的城商行确实依然采用了有本地特色的名字,多数银行仍以城市名命名,个别用了省份的名称或是其他自有关联的名称。然而城商行更改名称的最终目的却正是为了突破地域限制。城商行要跨区开展业务,第一步便从名称上淡化自身的地方色彩。

可以看到,城商行早已不满于某一城市的商业银行这一传统身份设定,希图获得一个至少在法律身份上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平等的地位,但事实上这些更名并没有放弃所在地的地方色彩。这就引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猜想。一种观点认为,在一些经济上具有优势或特色的城市,城市名本身就具有某种不可忽视的商业价值。更名后的城商行能更好地利用城市名做出品牌,比如杭州银行、汉口银行。另一种观点认为,城商行更名主要还是为了能方便在本市以外的区域开展业务,如果名称依然带着地域标签,那这一目的至少是没有彻底达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城商行二次更名或不可避免。

无论城商行按照什么思路进行更名,都是为了破除监管上的限制,获得异地经营的资格。作为“三部曲”的第一步,更名的目标导向必然是跨区扩张与上市。城商行中的“先行者”沿着这条道路做大做强,形成了巨大的示范效应。这条思路是否适合所有银行必定是一件值得怀疑的事情。然而一波接一波的更名热潮显示了城商行大力跟进的热情。这种冲动会给城商行带来什么样的突破或危机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可以确定的只是三步走战略并非是包治百病的万灵丹。

引资

引入外资一直是城商行发展中的热门话题。无论如何强调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内涵的丰富性,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即城商行引入外资的原始动力具有明显的短期功利特征。城商行由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来,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负担。长久以来深重的财务困境一直是城商行挥之不去的梦魇。因此,通过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以达到监管标准对城商行而言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近几年随着城商行财务重组运动成果的逐步显现,城商行已经逐渐摆脱了资本金不足、坏账率高的落后形象。自此城商行也开始重新考量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意义,开始强调战略合作、技术援助、信息共享的重要性,提出了“引智”、“引制”等概念,将引入外资的重点放在了完善治理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方面。

2008年4月17日营口银行将19.99%的股份出售给马来西亚

联昌国际证券银行集团(CIMB),后者从而成为营口银行第一大股东;11月17日,台湾富邦金控公司子公司香港富邦银行斥资2.3亿元购得厦门市商业银行19.99%的股权,成为台湾地区的银行借道香港参股大陆商业银行的第一例;8月香港大新银行增持重庆银行3%的股权,总计持股20%,达到外资银行参股城商行上限;2009年6月,澳洲联邦银行也已将对齐鲁银行的持股比例由11%提高N20%。此外,平安银行与台湾永丰金控、西安市商业银行与加拿大丰业银行均已展开合作,而长沙市商业银行也与法国BRED大众银行签署战略合作意向协议,后者将出资约2亿元购入前者不到20%的股权。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7年出现的引进境内战略投资者的趋势在2008年更加明显。城商行出于降低风险考虑,转而在国内寻找战略投资者。2008年国内上市银行与城商行之间往来甚密。6月14日,兴业银行与九江市商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近3亿元入股该行20%的股权;9月,招商银行以2.721亿元入股台州市商业银行10%的股权;北京银行斥资1.275亿元收购廊坊商业银行19.9%的股份,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12月,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3.78亿元购入莱商银行18%的股份,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

脱胎于城市信用社的城商行要想尽快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选择和国内大行合作无疑是一条捷径。而大行人股优质城商行能实现银行网络和业务规模迅速扩张。国内大行与城商行的业务范围、经营模式、产品种类差异甚大,使得这种优势互补的组合成为可能。而且本土银行面临同样的法律法规、监管条件与市场环境,比之境外战略投资者可能更有共同语言,在合作上存在某种便利。这是外资银行所不具备的。

上市

2007年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先后成功上市,实现了城商行上市的突破,由此点燃城商行进军A股市场的热情。据统计有40家以上的城商行提出了“上市”的发展规划。然而2007年城商行在资本市场的活跃表现并未延续,2008年全年没有一家城商行成功上市。到目前为止,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依然是仅有的三家上市城商行,城商行进军资本市场的步伐完全停滞。

事实上,杭州银行、上海银行、天津银行等多家实力雄厚的城商行早已明确提出了上市目标并一直在作积极准备。然而由城市信用社政制而来的城商行,内部股东结构遗留问题由来已久且普遍存在。先前上市的城商行暴露出的原始股权问题引发了极大的争议。这样的背景下,汪监会用更为严格的眼光审核城商行的上市资格亦是情理之中的事,市场更有传言证监会已暂停城商行上市审核。

虽然上市势头受阻,但城商行抢滩登陆资本市场的热情未减。毕竟对城商行而言,上市不仅能融资与提升经营管理品质,更能建立起资本补充的长效,动态机制。对于日益成长壮大的城商行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的成功上市树立起行业内的标杆,昭示着城商行上市的步伐_已经启动。质地优良的城商行进军资本市场应该是必然的趋势。然而短期来看,城商行上市进程将仍会延缓一段时间,于近期难有突破。

重庆银行也是最早提出上市计划并向证监会递交上市申请材料的银行之一,原本预期能在2008年上半年登陆A股市场,然而上市要求并未获得批准。而今重庆银行继续为上市作更谨慎的准备,于2009年4月发行10亿元次级债券“储量过冬”,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抗风险能力,从而推动重庆银行上市进程,同时将计划上市时间推迟到2010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城商行在上市问题上的微妙心态。

跨区经营

虽然进军资本市场受阻,但是城商行在2008年掀起一波跨区经营新热潮。自2001年银川市商业银行设立首家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吴忠支行之后,大多数城商行都怀着跨区经营的“光荣与梦想”。2007年银监会明确表示支持具备条件的城商行跨区域经营。政策限制的淡出进一步刺激了城商行的版图扩张神经。最初异地扩张活跃的多是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等资本实力雄厚的大规模城商行,2008年却有不少中小型银行实现了跨区经营的突破。

大银行不改圈地本色。2008年北京银行西安分行,深圳分行与杭州分行陆续开业。迄今为止北京银行已在全国开设五家分行(上海、天津、西安、深圳、杭州),初步完成全国网点的战略布局。上海银行杭州分行、成都分行亦相继丹,2009年6月深圳分行正式营业后,上海银行拥有宁波、南京、天津,成都、杭州、深圳六家分行。

难能可贵的是2008年一批优质的中小型银行跨出了异地发展的第一步。如兰州银行设市酒泉分行,锦州银行设立天津分行,重庆银行设立成都分行等。可以想见,随着歧视性的金融监管政策逐步消除,随着城商行自身实力的逐步增强,将有越来越多的城商行加入到跨区经营中来。

看来这一趋势得到了监管当局的肯定与鼓励。继20074F放宽准入条件,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商行跨区域经营,以及允许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之后,银监会再次大幅调整准入政策。2009年4月,银监会下发《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其中有六条主要内容:一是符合条件的中小商业银行在相关地域范围下设分支机构,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二是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将省内分支机构审批权限下放给各省银监局。三是要求商业银行科学制订机构发展规划。四是鼓励商业银行优先到两部、东北等银行机构较少地区、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五是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准入门槛与银行法人机构的总体情况相结合。六是不再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设立分行和支行设定统一的营运资金要求。

这一次的政策松绑幅度之大是超出市场预期的。最核心的内容是取消分支机构设立的数量限制和营运资金要求。此次调整之前,银行申请设立分行受所谓“2+1”的政策准入限制,即城商行达到同等股份制银行规模,才可以设立分支机构,但一年只能设立三家分行,且其中一家必须在中两部地区;而股份制银行没有案件,风险管控合规,一年也只能设立三家分行。另外,按照以前的政策,开设一家分行需要营运资金至少1亿元,开设支行需要1000万。对于资本规模本来就不大的城商行而言,营运资金要求使得城商行设立分支机构的成本非常高。如今政策调整完全取消了对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营运资金要求。

从监管者的角度来说,此项政策出台的主要目的在于放松和简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分支行的程序,并以此来鼓励中小商业银行对地区经济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尤其是针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城商行而言,这无异于卸下了身上锁缚多年的镣铐。当然,政策松绑除了给银行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外,另一个结果是防范金融风险更多的是依赖于银行对自身负责,换句话说银行要更加注意强化风险意识、提升管理水平以面对跨区扩张带来的风险。并非所有的城商行都有足够的

能力应付跨区经营带来的新问题,之后会否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状况亦尚未可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监管政策的放松必然会刺激起更猛烈的扩张潮。2009年必定是城商行又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为抢占战略制高点,城商行跨区分行设立集中在全国或区域中心城市。如布局全国,则为北京、天津、上海;如抢滩沿海,则为杭州、深圳、宁波;如挺进西部,则为成都、西安。此外,也有选择省内重要城市进行异地经营的情形,如兰州银行设立酒泉分行,南京银行设立无锡分行,吉林银行设立白城分行等。如果是跨省经营,首选则依然是核心城市。如包商银行将首家省外分行设于宁波,而江苏银行则将首家省外分行设于上海。

这一现象不难理解。城市商业银行突破城市限制、实现跨区域发展才刚刚起步,资本规模实力、企业管理技术、风险控制能力、科技支持水平等诸方面均难以与全国性商业银行相提并论,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要实现跨区域扩张,必然要首先抢占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城市。然而事情的另一方面是,核心城市的金融资源本来就极其丰富,本身就存在非常激烈的竞争。城商行作为在地方上发展起来的商业银行,离开本土进入这些一线城市,与这些地区强大的固有势力竞争,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是可想而知的。其原先的劣势可能会以更为激烈显眼的形式凸现出来。激烈的同业竞争,人才储备匮乏,管理经验不足,信贷风险增大,都是对城商行跨区经营后必须面对的严峻考验。在这样的环境下,城商行应该如何在中心城市发掘市场以保证分行的盈利能力,如何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确保异地风险控制,甚或如何设定异地分行在银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处理好本地业务与异地经营的关系,都是值得城商行在扩张大潮中冷静下来积极研究探索的事情。

联合重组

2005年,合肥商行吸收合并芜湖、安庆、马鞍山、淮北、蚌埠五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六安、铜陵、淮南、阜阳四座城市的七家信用社,重组为徽商银行,自此拉开了城商行省内联合重组的序幕。此后,2007年江苏省内10家城商行合并成立江苏银行,长春市商业银行吸收合并了吉林市商业银行、辽源市城市信用社成立吉林银行。随后多个省份明确提出整合省内城商行的计划:湖南省拟整合“五行一社”成立潇湘银行,黑龙江省拟将省内城商行整合为龙商银行,广西拟打造北部湾银行,河南省拟组建中原银行,等等。然而这种省内重组之路在2008年面临严峻考验,省政府指挥协调催生区域银行的模式遭遇危机。

2008年年底,吉林银行吸收四平、通化、白山、松原四家城市信用社,将其重组为四平分行、通化分行、白山分行、松原分行,并增资至60亿。这可谓是2008年全年城商行省内联合重组的唯一成果。

此前呼声颇高的“潇湘银行”终因长沙市商业银行的退出而夭折。南宁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广西北部湾银行,但之前计划的对桂林、柳州市商行的重组吸收并未完成。而龙商银行、中原银行、河北银行至今没有成型的重组方案,2008年10月12日,陕西省政府正式下文组建陕西长安银行筹备组;这才结束陕西省内银行是单个重组还是联合重组的争论。

这种省内联台的目的在于迅速扩大银行规模,实现省内金融资源整合。而这种模式所遭遇的困境从两个失败的案例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2006年末南宁商行资产总额94.4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59%,表现较差;柳州商行总资产65.59亿元,不良率为3.08%;桂林商行总资产42.75亿元,不良率4.82%;2007年末南宁商行不良率为4.03%,柳州商行不良率为2.07%,桂林商行不良率为2.22%。要将这三家有明显差距的银行整合到一起,很多关系不好理顺。潇湘银行的夭折也是由于资产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地方利益冲突的原因。2008年3月,“五行一社”资产清查结果出来后,长沙市商业银行决定退出,原定的组建方案被迫告吹。长沙市商业银行认为自身资产质量比其他几家银行都要优良,单独上市会有更良好的发展。而市政府与省政府间的利益纠纷也形成了联合重组的障碍。

之前大家对于政府主导的台并重组模式的担忧如今已成为现实的困境。省内联合重组的发展思路在2008年显得黯淡无光。毕竟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形是大不相同的,自然也也并不存在一种一经试验成功便可广泛复制的万能模式。可能根据市场原则进行的联合、并购、交易转让股权等行为才是真正值得倡导的。

区域合作

2008年9月,山东城商行合作联盟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这是城商行合作在2008年最重要的事件及最热门的话题。此次合作在形式上有所创新;由山东省内全部14家城商行等额出资1000万元.共计1.4亿元作为合作联盟的注册资本发起设立一家金融性服务公司,即山东城市商业银行合作联盟有限公司,负责统一承担各城商行的IT系统建设与维护、结算运营、人员培训、金融产品研发等中后台服务职能,但是不经营银行业务。

这种台作形式保证了各家银行自身的独立地位,但同时在合作深度与广度上就难以突破了。可以看到,合作联盟集中与后台业务的技术方面,如果发展良好,足以搭建进行银行卡、理财、通存通兑等业务所需的平台,从而能对银行卡、寂静、信贷等各种业务进行更好支持。

另外,重庆银行有意牵头建立“西部银行联盟”。此项倡议获得成都市商业银行、富滇银行,贵阳市商业银行、南充市商业银行首旨。关于联盟的设想是:针对中间业务和产品,覆盖两南地区主要城市商业银行,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共同推动中间业务创新。业务种类单一是城商行一大痼疾。各城商行希图通过合作在中间业务这一共同软肋上实现突破。目前为止此项倡议仍停留在意向阶段。

无论是跨区经营,联合重组还是区域联盟,反映的都是城商行做强做大的心愿。而今的城商行已不再是资本充足率低、盈利能力差、不良贷款严重的“第三梯队”。城商行突破地域限制、超越城市概念的发展也许是无法遏制的潮流。也是金融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

金融危机下中小银行的困境

全球金融危机是当前最重要的世界经济背景。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恶化,已发展成为继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进而演变为争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受到严重的直接冲击。然而,随着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发达国家陷入全线衰退,中国的实体经济也明显出现下滑。在危机中受冲击最严重的是中小企业。巨额的经济刺激计划难以惠及中小企业,天量的信贷扩张却有可能积累严重的系统性风险。而这些问题最终又必然会反映到银行业。这种体制性金融风险最终多半还是由中小银行承担。

中小企业深陷经济危机

多年来,融资难一直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在金融危机中,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显得比以往更为突出。粗略估计,2009年1~4月累计新增的5.17亿元贷款中,中小企业贷款的增加额度约占5%,即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也不会超过10%。

这并非是由于中小企业不具备承担金融服务的能力。事实上中小企业是一个多年来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一直受到金融机构歧视与冷落的群体。近十年来,中小企业这个创造60%以上GDP、吸收80%以上就业的群落,其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尽管在过去30年的改革中,我们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实行政企分开、“减政放权”、“松绑让利”、“转变政府职能”等等,但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政府支配资源的能力并没有减弱,近年来似乎有愈来愈强之势(一个无所不能的政府)。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土地、矿产等要素的价格,并控制着税收、收费、准入等对经济和金融活动有着绝对影响力的多种要素。掌握着这样一些被银行视为最值得信赖的抵押物,事实上政府就掌握了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权。

在这样的体制下,金融必然要与权力相结合,金融资源必然要服从于行政权力而配置。银行又怎会愿意为远离行政权力庇护的中小企业放款呢?从这个视角看,无论是银行还是企业,都是理性和体制使然如果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意味着没办法在这个体制下存活。于是我们看到,在政府的资源指挥棒“挟持”下,大量的中小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不得不以变异的行为“另求他途”,傍政府、傍央企,在夹缝中艰难求生。

宏观调控紧缩经济时首先抑制的就是中小企业,实行经济扩张政策时最后惠及的才是中小企业。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金融机构多向一些大项目,大企业提供服务。虽然指导政策提出了要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但是实际情况是2009年前5个月银行新增贷款的猛增对中小企业影响不大。一方面是订单减少,一方面是资金饥渴,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严重的危机。

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在进一步恶化。中小企业一-方面没有享受到政策扶持的好处,另一方面却承担了结构性调整最主要的风险。在外部需求持续萎靡、内部需求难以为继的萧条时期,中小企业极有可能成为经济危机最大的受害者。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有40%的中小企业已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闭,40%的企业目前正在生死线上徘徊,只有20%的企业没有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广东、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受冲击尤为明最。

信贷扩张下城商行的困境

中小银行的命运与中小企业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中小企业的窘境必然会削弱城商行的盈利能力,增加城商行的信货风险。政府出台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行没有使这一情形得到改善。“亲政府化”的投资扩张反而进一步将风险推向了中小银行。

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和4万亿政府投资计划,主要内容依然是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建工程投资。2009年第一季度中央项目投资2107亿元,同比增长30.4%;地方项目投资21455亿元,增长28.5%。在整个第一季度中,中央政府投资仍然主导固定资产投资。随着财政拨款到位,各大银行贷款也随之跟进。2009年年初以来,我国银行信贷大幅增长,第一季度新增贷款4.6万亿。

第一季度的新增货款大多流向了大型国有企业及政府投资项H。毫无疑问这是大银行的盛宴,小银行统统被拒之门外。我国的银行体系是高度垄断的。大银行作为金融垄断资本,就是伴随着工业垄断资本的产生而产生的,所以,大银行天然与政府、与大企业相联系。危机时期,经济环境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银行在挑选贷款项目方面自然会格外谨慎。而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资金需求量大、信贷风险低(主要是有政府信用作担保),银行自然要积极跟上,争相投放。一季度是大项目的高峰时期,大项目基本上在大银行之间瓜分,剩下的风险更高的项目留给小银行。这等于利益在大银行之间分配,风险却推给小银行来承担。

此外,这一轮经济刺激计划最终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也将是影响中小企业与中小银行命运的重要因素。就月前的情况来看,前景并不容乐观。

正如上文所强调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核心内容依然是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建工程投资。如果没有消费来最终承接投资形成的新的产能,投资计划只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失衡。政府主导的投资刺激计划在短期内确实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从目前的经济形势判断,经济增速在2009年二、三季度应该会被拉起来。但是来自政府部门的投资需求只能暂时平衡供需关系;如果居民部门作为最终消费者其收入在总体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需求和供给最终将无法平衡。

外部需求已经不能指望,美欧消费者去杠杆修复家庭资产负债表在短期内不可能完成。况且此次金融危机正标志着中国储蓄美国消费的搭配已经走到了头。因此,在经济再平衡的过程中,当前的政府投资能不能带动私人部门的投资、能不能切实转化为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将成为政府经济刺激计划成败的关键。如果因循过去的传统路径,这样的短期刺激政策充其量只能推迟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调整进程,并且实际上还会增加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风险。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信贷快速增长对民间投资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甚至可能挤出民间投资。制造业也持续疲软,当下经济增长很大程度是靠建筑业(基建)支撑着,经济回暖的征兆极其微渺。由于初次分配格局的改变、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都很难在短期内完成,居民部门的消费必然不足,内部需求很难消化掉过剩的产能。另外,在资金比较宽裕的环境下,一些企业(特别是有国有资本或政府背景的企业),即使自身的经营能力下降,也可以靠融资来维持企业的运转。因而信贷的过度膨胀可能会进一步延迟经济的结构性调整。目前的中国经济主要还是政府在支撑。

面对危机,政府采取的对策是进行大规模投资获得短期平衡以缓解危机,而不是忍住阵痛进行结构性改革。然而政府投资未能有效刺激私人投资与家庭消费,结果既没有进行必要的结构性调整,也没有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复苏。当政府的财力消耗殆尽时,可能中国经济依然难逃企业倒闭、产能清洗、银行呆坏账剧增的结局。如果真到了这个地步,按照中国经济的一般逻辑,承受产能清洗的还是中小企业。而中小银行也可能要面对急剧增加的不良贷款。

正是中国的经济体制造就了中小企业恶劣的生存环境,正是中国高度垄断大一统的金融体系给小银行带来了巨大的体制性风险。它们总是最后获得实惠,却最先承受损失。这在金融危机中尤为突出。对于正处于高速发展中的城商行而言,也许它们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两个优惠政策,而是一个破除垄断、公平合理、层次多样化的现代金融体系。而在当前的条件下,发展成长中的城商行不得不面对一次可能过于严苛的考验。

战略目标与未来展望

随着监管条件的放宽与自身实力的增强,城商行有机会涉足原先不曾参与的领域。然而,如果对自身优势劣势没有清醒准确的认识,对发展战略目标缺乏科学合理的定位,盲目的扩张必定会给城商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城商行多年以来定位于“中小企业的银行,市民的银行”,但事实上许多城商行贷款集中度非常高,不太甘心于只做小企业,而是模仿大银行,偏好大项目、大企业。在跨区域经营的过程中,不少银行又进一步放弃了本地的

中小企业业务,转而与大银行拼网络、抢客户。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从市场格局上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度非常高,拥有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网络,具备强大的银行零售业务能力,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巨无霸。同时依托难以比拟的雄厚资本实力,与大企业形成了紧密合作的长期伙伴关系。城商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同质化竞争,基本不存在胜出的可能性。

事实证明,真正做得比较好的商业银行,正是那些真正按定位去做,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客户方面做得成功的银行。宁波、杭州、台州等经营得好的城商行,正是在小企业融资中落实得相当到位的银行。事实上城商行的优势也正在服务小企业和城市居民方面:决策链条短、市场反映比较敏感、人员与企业亲和力好,信息渠道畅通,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能够容易地获取客户的软信息,便于信用风险管理。而城商行通过在信息技术、银行卡、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原有的劣势正在减小甚至消除。在这种情况下,城商行更应该坚守自己的定位,守好自己的领地。立足本地,服务中小企业,真正做成“中小企业的银行,市民的银行”,才是适合城商行的目标定位。

这样的定位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1.城商行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做好本地业务。

如果本地资源都没有充分利用,指望通过跨区经营获得规模效益无异于缘木求鱼。而城商行在本地是有大银行未必具备的优势的。城市商业银行历史上形成的独特的地方特征、特殊的股权设置、与地方政府联系密切所具有的信息优势等条件,使城市商业银行更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只有利用与地方经济的交融性,密切保持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方向上的一致,才能敏锐捕捉地方经济的脉搏,也才能进一步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扩大自身金融资源的支配范围。

因此,城商行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集中自己的资源,搞好特色经营,避免与大银行的同质化竞争,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出发,结合本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寻找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不断扩大自身的发展空间,实现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也就是说,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还应当是所在的城市,为所在的城市提供金融服务才是最为核心的竞争力。虽然国家放开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地域经营限制,但城市商业银行还是要耐得住这份寂寞,冷静思考一下自身的优势,不能盲目搞扩张。条件成熟的可以适当在外地设立一点分支机构,同全国甚至国外一些银行建立业务关系,以便更好地开展业务,但最重要的还要保持在所在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据统计,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三家上市城商行虽然均已在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区开展业务,但比例还极小。三家银行本地收入额占收入总额的比例平均达97.9%。本地经营看似是逆“做大做强”的潮流而动,实则是城商行依托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获得迅速成长的便捷途径。

2.城商行应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客户群。

中小企业是一个目前在中国极具商业价值却难得到应有的金融支持的群体。中国高度垄断的银行业造成了中小企业多年来难以解决的融资困境。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工作极其繁琐,但却能获得很丰厚的利润回报。而做这一块业务有优势的正是中小银行,也就是目前的城市商业银行。

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规模相对较小,无力为大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加之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的,从而易于了解地方上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就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同时,贷款给中小企业之后也能够相对容易地监督贷款的使用情况,贷款的风险就大大减少。

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从业人员本土化、与客户地域联系密切、熟悉客户资信与经营状况,对地方中小企业监督便利,较国有大银行相比,能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达到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可以充分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提供服务的效率。另外,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决策机制灵活,更能符合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可以降低双方的成本而提升价值,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具有比较优势。

城商行多年的实践活动证明,立足本地、服务中小企业的发展思路是经得起检验也是最适合城商行的。只是人们常常只看到了一些优质城商行做大做强的光辉历程,只是被他们引资、扩张、上市的“大手笔”所吸引,却往往忽略了这些成功的城商行稳健扎实的经营基础。而这反而是这些城商行成功的真正要诀。以包商银行为例,包商银行确实是这两年积极地实施着“走出去”战略的银行。2007年包商银行即通过吸收合并面临市场退出的赤峰城市信用社实现了跨区域经营,而后相继新设了巴彦淖尔、通辽两家分行,并独资设立了达茂旗包商惠农贷款公司,控股成立了固阳村镇银行,2008年4月又在宁波设立了首家跨省异地机构。

虽然在扩张经营方面表现得极为活跃,包商银行却是一家依托地方经济发展壮大的城商行,所实施的正是立足本地、服务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在包头这个集钢铁、铝业、军工、机械、电力等多行业于一体的重工业城市,大企业所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存在着众多为它们提供就近供货、销售和日常生活服务的小企业。比如,为包头钢铁集团公司服务的小企业达3500家,为北方公司服务的小企业有400多家。这些小企业规模小、数量多、门类齐全,具有相当的盈利能力,融资需求旺盛;对银行来说,不但是一个需求量很大的市场,而且可以充分分散贷款风险。面对这样的现实,包商银行于2005年及时对战略和目标市场进行重新定位,将银行的业务发展重点转移到服务这些小企业上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之内,包商银行由一家总资产不足100亿元,资产利润率仅有0.3%(2003年数据)的普通城商行迅速成长为一家总资产600多亿元,资产利润率高达1.23%(2008年数据)的优质银行。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浙江是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基石。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浙江省金融机构普遍将中小企业客户作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来培育和发展。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更是立足辖区特点,定位于“中小企业伙伴银行”,走特色经营之路,不断开发市场竞争的空隙和盲点,逐步建立起服务小企业和微小企业的竞争优势。经过这些年的探索,浙江省已实现了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良性互动,积累了丰富的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实践经验。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这样的社区银行也是服务中小企业从而实现高利润的银行中的佼佼者。稠州银行针对商品市场的小企业(包括个体企业)进行了多种金融创新,比如“商位使用权权利质押贷款”,该产品针对义乌国际商贸城拥有商位有期有偿使用权的经营户设计,商户可将其自营的国际商贸城商位的有期有偿使用权权利为质押物,以质押担保的形式获得的流动资金贷款。传统的抵押贷款对质押物有明确的要求,而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提供所需贷款相应要求的抵押。而稠州银行的这种贷款安排突破了传统的抵押货款形式。使得资产量小,抗风险能力低、抵押品不足,但靠诚实、辛勤劳作经营的小商户能及时获

得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另一方面,这样的贷款业务又要求银行客户经理对贷款人的信用状况有全面切实的掌握。这就摆脱了我国传统的根据抵押品发放贷款的落后模式,优化创新了信贷流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先进理念。

仅就“商位使用权权利质押贷款”一项产品而言,自2008年5月开办业务以来,截至2009年3月末,稠州银行已向1061户经营户累计发放贷款超过6亿元,平均单户金额56万元,每月有近110户市场经营户获得该项资金支持。稠州商行亦获得丰厚的回报。

泰隆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一般认为小企业缺乏抵押或担保,加之资产规模小,因而向小企业发放贷款风险会比较高。因此,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时对风险的控制就完全倚仗银行信贷流程设计的科学性和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了。泰降商业银行考察借款人信用时遵循“到户调查”和“眼见为实”的原刚:要求客户经理必须到借款人经营场所实地核查原始账簿,单据、凭证,直接到现场盘点实物,争面掌握客户的缴税情况、用电情况、经常性存货、同定资产、资产负债情况等。同时,为判断企业主个人的诚信情况,不仅了解其信用记录,还调查其生活习惯和休闲爱好。银行要求通过艰苦细致的调查,伞面掌握客户的“三品”:企业主的人品、企业经营的产品和企业及企业主所有的物品,从而能够对客户的偿债意愿与偿债能力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除了考察借款人信用状况之外,泰隆商业银行还在各个环节不断创新风险控制于段。在担保方面,针对小企业的股权特征,把货款偿还责任与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大股东挂钩,要求其夫妻提供共同保证,把企业的“有限责任”转变为个太的“无限责任”。此外,银行用较小额度、较短期限进行尝试,在长期重复博弈中发现借款者的真实信用水平,并根据借款人在借款后续的还款过程中表现确定后续贷款额度。短期信款另一原则是贷款“笔笔清”,即当授信客户申请第二笔货款时,一般都应先把第一笔贷款清偿完毕,这就要求借款人有平滑稳定的现金流入,巧妙地将借款人可能从事的长期投资项目排除在外。

价格方面,银行综合考虑贷款风险(违约风险成本)、放货资金成本、营业及管理成本、税负及资产收益率五大成本风险要素,确定贷款保底利率。再在保底利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客户的各方面参数,将利率细化为50个档次,为不同资质的客户提供不同利率。换而言之,银行通过不断的金融创新整合格种技术和价格要素,从而兼顾了扩大目标客户覆盖率和保障信贷资产质量的二元目标。

事实上就资产规模而言,稠州商业银行和泰隆商业银行是两家总资产均不足200亿的小银行,但却连年以超强的盈利能力排在优质银行之列。小额贷款虽然数额小,工作繁琐,但利润却比较厚。出于自身的发展特点,小企业往往比大企业有更高的资本边际收益率,商业银行也由此可获得更高的收益。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和泰隆商业银行的成功证明了社区银行是城商行极有前途的经营模式。

然而这并非是说,小额贷款是小银行的专利。即便足宁波银行、杭州银行这样资产近千亿的大规模城商行也将主要客户群定位于中小企业。杭州银行针对小企业专门优化了信贷流程。信贷人员在内部评级时不再依据企业表面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而是在企业财务报表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核实结果对报表进行调整,反映企业财务“宴质情况”,把实质情况纳入评缀程序。内部评级高的小企业可以获得弱担保,甚至是无担保的授信额度。此外银行取消了小企业业务统一授信流程,实现了小企业业务充分授权。在客户评级可最化、担保条件可符合、单笔业务风险值可计量的基础上,对小企业业务实行了充分授权,90%的小企业业务在支行就可以完成审批。截至2009年4月末,杭州银行小企业公司授信业务非抵押的授信业务比例为48%左右。

此外,杭州银行确定了15家小企业重点支行,主营小企业业务。通过抽调、转型、招聘等多种手段在小企业业务重点支行内陆续配置100名小企业业务客户经理,专业从事小企业业务,2008年,杭州银行通过创新型授信产品发放小企业贷款8.85亿元,在全年新增授信总量中占到了30%左有的比例。截至2008年底,贷款余额7.47亿元,发展小企业授信客户1350余户(含个体工商户),截至2009年4月末,杭州银行小企业授信业务总额达到148.51亿元。小企业公司授信客户2663家,户均241万元;个体工商户授信客户达到7109户,户均46万元。2009年前四个月新增小企业货款4.73亿元,增速5.11%。小企业业务信货资产质量控制良好,新增小企业不良贷款为零,不良贷款比例控制在0.6%左右。

杭州银行是一家资产上千亿的大规模城商行,已经开设了北京、上海、深圳、宁波、舟山五家分行,共有70多家分支机构,是一家积极进行跨区发展的银行。然而杭州银行在扩张过程中依然提出“以专业、便捷、可信赖的服务成为小企业的成长伙伴和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标竿”的口号。

从长远来看,中小企业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活跃和最有成长性的一份子,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增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无疑会从中小企业的成长中获得较高的盈利空间。必须看到,只有与大银行形成合理的分工,专注于自身的优势项目、特色项月,城商行才能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生存才来并获得长远发展。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大规模的区域性商业银行也必将出现。我国《商业银行法》中并没有区域性银行的说法,只有全国性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的概念。然而经济意义上的区域性银行已经慢慢成型。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省内联合重组的城商行,如江苏银行,徽商银行。这样的银行由整合省内金融资源而来,对于本省的金融格局有重要的影响力。然而正如前文所述,这种政府主导的联合重组是否已经有效整合了原成员城商行的资源,彻底处理了城商行的遗留问题,以及银行自身利益与政府目标是否会起新的冲突,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观察与研究。然而这种模式难以成为城商行发展主流却是不争的事实。另一种即是做强做大了的城商行,目前来看主要是核心城市的城商行,梢小一点的有杭州银行、宁波银行,规模特别火的有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甲安银行。后者所在城市正好分别代表了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三个增长区域。

这三家银行如果能立足本地,辐射所在经济圈,有效带动所属经济区域的金融资源配置,则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区域性银行。当然,如前所述,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医,同业竞争相当激烈。这就需要这三家银行找准自身定位,发掘属于自己的细分市场,尽量避免与全国性商业银行形成同质竞争。说到底还是要扬长避短,将自身的发展与所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成长联系起来。

截至2008年底,北京银行总资产已达4186.8亿,上海银行达3547.7亿,平安银行达1460.2亿,已接近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规模。2008年北京银行西安分行、深圳分行与杭州分行陆续设立,上海银行杭州分行、成挪分行亦相继开业。迄今为止北京银行已在全国开设上海、天津、西安、深圳、杭州五家分行,上海银行拥有宁波、南京,天津、成都、杭州、深圳六家分行,已先后完成全国网点的初步战略布局。虽然如此,2008年最耀眼夺目的还数平安银行。自2007年深圳市商业银行与平安银行合并成立深圳平安银行以后,依托中国平安集团的强大金融实力,平安银行一直在全国积极铺设网点,目前拥有深圳、上海、福州、厦门、泉州、杭州和广州等七家分行,以及超过50家支行。然而更吸引眼球的事件是,平安银行将出资收购质地优良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目前双方已达成《股份认购协议》和《股份购买协议》。

在两家银行高层看来,平安银行与深发展未来合作前景广阔,在交叉销售、后台共享、ATM互通等方面均有空间。深发展和平安银行都是拥有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的综合性银行。但深发展更擅长的是贸易融资业务、创新性的贸易融资产品,而平安银行则强调信用卡、理财和零售业务。平安银行行氏理查·德杰克逊表示,未来平安银行和深发展的合作将包括三方面:第一,平安银行借鉴深发展的优势,在有深发展网点、还没有平安银行网点的15个城市中,向深发展的客户销售平安的产品。第二,深发展可以利用平安集团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平安集团建立的科技平台和后援平台。第三,两家银行可以共享ATM机网络、“一账通”和“万帐通积分计划”等等。

相比平安银行来说,深发展多年经营的品牌和根基显然要扎实的多。平安银行收购深发展能迅速实现区域性目标。另一方面,虽然平安银行是一家资历尚浅的银行,但平安集团却是当之无愧的金融巨头。有分析认为,凭借着集团强大的资源优势,平安集团的金融业务将为中国银行业带来一股新风。通过收购深发展,中国平安将成功实现“做大银行”之梦,也将大大加速金融混业的步伐。收购完成后,平安银行能否借助深发展的固有优势,一举扭转珠三角地区城商行多年表现不佳的尴尬局面呢?这亦是2009年城市商业银行值得关注的一山好戏。

形势从没有停止变化,新的格局正在逐渐显现,也许当革命性的进步真正显现时我们才惊诧地发现这一切来得是如此次迅速。

本部分报告执笔人:刘煜辉毛明辉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银行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2019年农商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银监会再批三家民营银行
第三家互联网银行创立 四川新网银行于近期开业
2016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陪名表
幽你一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