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周期率问题的原因和启示
2009-11-19于东
于 东
【摘 要】 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周期率的发生原因,可以得出一些有助于社会主义中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启示,如中国当前在涉及农村土地的改革时要慎重,要大力鼓励和支持各种产业发展、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要构建先进文化、要处理好对外关系等。
【关键词】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周期率;启示;唯物史观
一、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周期率问题概述
一九四五年六月一日至五日,黄炎培先生等六位社会民主人士到延安访问。在和毛泽东同志的一次对话中,黄先生提出了历史周期率问题:“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1]根据黄先生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自秦朝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周期率。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周期率,有着一系列特点:首先,封建王朝的兴亡递嬗,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周期率最显著的特点。其次,在历史周期率发生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使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社会生产和生活甚至出现暂时倒退的现象。第三,历史周期率的发生,并没有固定的周期,而是有的周期长,有的周期短。
根据引起历史周期率的因素,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周期率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的形式:一是由农民起义直接导致的历史周期率;二是由其它政权的侵袭而直接引发的历史周期率;三是由统治阶级内部斗争而直接引发的历史周期率。实际上,中国封建王朝历史周期率,通常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以上只是由直接导致其发生的因素出发,对其作了基本的划分。
二、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周期率问题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引发中国封建王朝历史周期率的原因有很多,如统治者的腐败、最高统治者势力的弱小、农民起义、周边政权的侵袭、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等,但从本质上看,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周期率,都是由于带有中国封建社会特色的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以牛拉犁为主要标志、生产关系以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小农经济为主要标志,上层建筑以封建专制帝制及其官僚体系、思想体系为主要标志)的发展和激化所导致的。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发展,是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周期率发生的根本原因。其表现主要有三:一是人与地的矛盾,二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与非农产业发展慢的矛盾。一般来说,在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初期,由于战乱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前朝教训不远等原因,这三大矛盾会得到极大的缓解。随着生产的恢复,生活的安定,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渐快于耕地等土地资源的增长速度,导致人与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豪强地主在利益的驱使下,利用各种手段兼并土地,使得土地越来越集中,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地主对农民的地租等剥削和压迫越来越重,导致地主和农民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无论是人与地矛盾的发展,还是农民与地主矛盾的发展,都会引起一些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富余劳动力。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和封建势力阻挠等原因,生产力难以发生质的提升,非农产业发展慢,农民富余劳动力难以找到出路,成为流民,在死亡线上挣扎。随着这三大矛盾的激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将走投无路,到一定时候,就会爆发农民起义,削弱封建王朝的统治。此时,若再加上周边政权的侵袭或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等,封建王朝想不发生历史周期率都难了。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周期率发生的极其重要的原因。其表现主要有二:一是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虽然在封建王朝初期,由于前朝教训不远,皇帝多半强而有力等原因,政治较为清明,但中国封建专制帝制难以遏制腐败的蔓延,腐败蔓延到一定程度,在官府和豪强地主的共同剥削、压迫和掠夺下,小农经济难以维持下去。就是有一些清官能吏搞改革,也最终不能改变社会矛盾激化的大趋势,使得农民除非有农业以外的活路,否则只有起义反抗一途了。而似乎出于本能的恐惧,中国封建统治者总是对非农产业采取抑制的政策,晚期封建社会更是如此,如抑制民营工商业、闭关锁国等,使得生产力难以发生质的提升(历史证明,工商业比农业更易孕育机器生产力),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难以找到新的活路和发展之路,逼得他们只有揭竿而起了。加上开国皇帝以后的中国封建皇帝大多是在宫庭里长大,成长过程中有局限性,其能力等与其所承担的权责之间存在着矛盾,使得王朝极易向衰弱的方向变化。到了封建王朝末期,当官逼民反,或封建官场腐败成风,或强敌入侵,或皇帝无力控制局势,或有势力强大的臣子逼宫时,通过封建专制帝制而产生的皇帝,是难以应对这些情况的,历史周期率的发生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二是思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除了在政治上以外,封建王朝还在思想上奴役人民。封建统治者们大多鄙视体力劳动,尤其是鄙视工商业等,认为从事工商业等是不务正业;并通过科举考试等方式,让人们把精力和才华花在当官和四书五经上面,营造一种浓厚的封建专制帝制下的“官本位”文化,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思想难以进行根本的创新,工商业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得非常缓慢,阻碍了生产力发生质的提升,使得人们只能在原有的社会基本矛盾框架里折腾。但他们这样做,把农民从事农业以外的活路给阻了,使得农民们,尤其是大量的破产农民,只有造反求生存了。
3、在中国特色的封建社会基本矛盾框架中,生产力发生质的提升的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中国的社会基本矛盾不断地以缓和——激化——缓和……的方式运动着,在运动的过程中,“这种自给自足的公社,不断以同一形式再生产出来,如果偶然遭到破坏,它也会在同一地点,以同一名称,再建立起来。这种简单的生产组织,为这个谜的解决提供了一把钥匙:亚洲各个国家不断瓦解,不断地重建,王朝也不断变更,但与此显著相反,亚洲的社会却是看不出什么变化。社会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在政治风云的浪潮中,总是原样不动。”[2]由此,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周期率就不断地发生着。
三、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周期率问题的启示
中国有着近三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封建的东西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极深。如果从1911年推翻封建专制帝制算起,封建制度灭亡距今还不到一百年时间,至今中国社会还没有定型,仍处于转型时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是如此。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迈向信息化社会时,我国的工业化仍在进行之中,尤其是农民至今仍占有我国人口的大多数,一些封建的东西仍时隐时现。因此,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周期率,我们仍可得到一些对今天中国社会发展有用的启示。
1、涉及农村土地的改革要慎重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尤其是取消农业税费、给农民种田补贴后,困扰我国农民几千年的负担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农村干群矛盾有了极大的好转。但农地承包到各家各户后,被分割成许多小块,不利于农地规模化经营,不利于农业的机械化。随着工业化的进行,我国兴起了打工潮,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契机出现,为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2008年10月9日至12日,中共召开了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从长远来看,中央的这一政策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有利于务农人员转变为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也有利于农地的规模化经营,使从事农业的农民可以通过规模化经营来致富。但在实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解决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如果只有少量农民流转土地,或者卖了土地经营权的农民都能有工打,能找到新的生存和发展之路,那么因此出大问题的可能性不大。问题是如果有数以千万记的农民丧失了土地,而又没找到事做的话,那么就可能出大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在我国沿海一些地区闹民工荒的2006年末,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仍有大约5045万人,这还是在现有农村生产力水平(全国约十八亿亩耕地,一个农村劳动力每年大约种5亩地)的基础上计算而来,如果农村大都达到机械化生产力水平(一个农村劳动力每年大约可种20亩地)的话,剩余劳动力数字无疑会比这大得多。从我国历史上来看,如果土地可以买卖,那么,由于天灾人祸等原因,在短短几十年内,农村就会有一大批人失去土地,加上工业化、城市化等原因造成的大量失地农民,以我国现有农村人口来计算,几千万农民,甚至上亿农民失去土地都是可能的。当我国经济遇到一些问题(如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08年上半年我国倒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67000家左右),数以百万,甚至数以千万的失地农民无工可打时,根据我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很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国家在进行涉及农村土地的改革时,要慎重,要准备好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让失地农民享受城镇居民待遇,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在失业时可以享受最低社会保障等(因事实上我国农民的承包地起到了社会保障作用,失地后,农民便没了这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