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
2009-11-19刘艳阳
刘艳阳
摘要: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搞好人事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高职院校要着力实现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以解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要实行严格的人才准入制度,按需设岗,全员聘任;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绩效分配机制: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一个社会组织,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开展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依靠自身的知识和技术优势、应用创新成果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任。高职院校人事管理部门又是高职院校全方位开展工作的重点部门,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
一、对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中一些问题进行探讨的动因
多年来,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投资的事业,一直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人才、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社会提供高水平服务的艰巨任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并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工作效率并没有得到真正提高。因此,在当前国家强调构建和谐社会、注重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用科学发展观着重解决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的新模式,是摆在政府、高职院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人事管理观念有待进一步实现科学跨越
目前,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领导都非常重视人事管理工作,但人事部门却没有很好地实现科学管理人才。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应该从自身改革人手,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意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人事关系越来越复杂,人事管理工作内容多且杂
近些年,高校教职工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条渠道:应届、往届大学生、研究生就业分配;高职院校为增加“双师型”教师,从厂矿企业中选调高学历应用型、技师型人才;中小学教师或工人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学历学位提高后向高职院校流动;高职院校间教职工互相流动;按上级要求安置的退伍军人:其他单位职工通过各种途径跻身高职院校。这些人员在流动过程中档案几经周折,很容易造成流入人员身份不明、工作时间难以确定、工龄难以计算等问题,使得高职院校人事管理部门工作内容多且杂。
3,人事安排不尽合理
现实中,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人员分配上没有按照个人的特点和工作的需要进行合理搭配,习惯于把行政工作和后勤工作当成谁都能干的工作,顺应“人情网”的需要,把相关处室当成“照顾部门”,将一些水平不高、素质较低的“富余人员”安排到这些岗位。这就造成行政和后勤等岗位上人员较多,师资结构呈现不合理状态。另外,“双肩挑”人员也在部分高职院校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也不利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4人事管理工作形式与内容没有做到和谐统一
人事管理工作形式严肃、制度规范、内容充实、分工明确,但在操作上落入俗套,这也是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现状直接造成部门职责不分,权限不清,工作量不均。效率不高。长期下去就会出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让实干的人不吃亏,有才的人不委屈,想于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显然不相符合。
5,师资培训重“点”轻“面”,更忽视对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师资水平的提高除了靠引进人才外,更重要的是对现有师资资源的开发。也就是要重在培训。一些高职院校在人员培训安排上基本上是着力打造“点”,推出精品人才,而忽视了对全体教师的培训、提高。当然,在高职院校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举措可以快速有力地提升学校的声誉,但当学校发展到一定时期后。这一举措就越来越显露出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了。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3月18日答记者问中强调:“我们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尊敬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权利,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让更多的人拥有培训进修的机会,特别是那些热爱学校、忠于教育事业的教职工,应当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另外,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也不能忽视。行政管理人员中科班出身的极少,学校对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管理工作缺少应有的理论指导,这些现象还在一些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使得管理理念不能得到及时更新。
6招聘人员时轻教学、重行政和后勤
外聘人员管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人员的招人严重受到“人情网”牵制,非教学岗招聘人员过多,造成行政管理和后勤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教学岗招聘人员时也没有完全做到按岗招聘。这些现象都极大地影响了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
7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工作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是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每个教职工所得利益的多少和对个人工作强度的认定。实质上,这也是评价某一个人工作质量、数量、强度的重要指标,权值分配不合理就会挫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影响工作效率,使大家产生“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的消极情绪。目前,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对教职工实施岗位考核。但考核工作中仍然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短期轻长期、重员工的贡献轻员工的专业发展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考核操作上人为因素影响太大,没有质化、量化平时的工作;考核周期太短。忽略了较长时间见成效的工作,使得一部分人鼠目寸光;绩效考核指数不科学,教学工作量过大,考核过于看重数量,缺乏明确的质量要求,特别是对非教学岗,缺乏衡量工作质量的标准;考核结果重奖轻罚或考聘脱节,使有贡献的人未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一些得过且过的人也缺乏提升自己的动力。
三、解决高职院校人事管理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省力突破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以解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
第一,应该在机构、编制大规模精简和人员转岗分流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高职院校的管理要根据工作性质相近的原则,大力合并处级机构,减少处级干部数量,提高处级干部质量,坚决杜绝只有官没有兵或官多于兵的处级单位的存在,消除行政管理机构“倒金字塔结构、低层出现断层”的现象。
第二,要从根本上解决因人设岗、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问题,严把编制关,使行政管理岗“双肩挑”人员尽可能往教学科研岗流动。
2人事管理实行严格的人才准入制度,按需设岗,全员聘任
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上首先应该准确定位人员类别,按照教学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进行分类,其中教学科研人员可以按照教师系列、科研系列、实验
系列、社科系列、教学辅助系列等评定专业技术职称:行政管理人员包括从事党务、行政管理和群团工作的管理人员,可以评定相应系列的专业技术职称:后勤服务人员也就是工勤人员,可以按工人系列晋升等级。
在实施聘任的过程中,要本着开放性和渐进性原则,按照岗位职责和聘用条件,通过公开招聘、考试或考核的方法择优聘用人员。受聘人应当具有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能够坚持正常工作,应聘实行执业资格制度岗位的必须持有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严禁出现随意替换身份顶岗的现象。
在实行聘用制的过程中要坚持三个基本要点:一是明确应聘人员条件,通过平等竞争、双向选择上岗:二是重在岗位素质、能力和业绩的考核和评价,不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而且在待遇上能升能降;三是履行聘用程序,签订聘用合同,形成人事契约关系,依法保护用人单位和受聘人员双方的合法权益。
高职院校近几年来发展迅猛,外聘人员也成为高职院校教职工队伍中一支强大的力量。因此,做好这类人员的管理工作也是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一个新任务。原则上只有教学岗位可以外聘人员,且应严格遵守有关程序。
3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绩效分配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铁饭碗”“大锅饭”的意识。而在打破“铁饭碗”“大锅饭”的问题上,高职院校既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又缺乏有效的管理策略。因此,在高职院校内部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绩效分配机制势在必行。
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绩效分配机制,就要坚持公正公认的原则和人尽其才的原则。公正公认的原则就是要得到领导决策层和教职工的共同认同。实质上,高职院校的政策一般都会向教学科研人员倾斜,因而教学科研人员的利益基本上都能得到保障。行政管理人员中,处级干部作为高职院校的中层领导,直接参与学院及系部等不同层次和领域的决策与管理,因而对于学校教学、科研甚至利益分配等均享有一定的权利:而科级及以下管理干部每天工作在管理一线,有许多具体而烦琐的事务,无暇顾及自身科研发展,难以出成果,因而竞争力相对较弱,而高职院校对这类人员的考核评价、绩效分配、课题研发、职务晋升、进修、培训等方面的资格都过于忽视,造成现有科级及以下管理干部人心思走。人尽其才的原则就是要能有效地吸引有事业心、责任感的人才加盟,并使他们竭尽所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考核评价体系既是建立绩效分配机制的基础,又是牵引和约束员工的有效途径,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动力。运用多种考核手段和绩效分配形式,给教职员工提供竞争的跑道和动力源是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随着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成了人事管理工作的关键。具体说来,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具备以下三种素质和一种意识。
一是思想素质。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栋梁的使命,因此,教师应该具备过硬的思想素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文化素质。教师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要能分析工作中的问题并总结经验,进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三是业务素质。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还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是时代意识。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高职院校是直接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机构,为满足各行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