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元代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009-11-17马玲君
马玲君
〔关键词〕 元代文化;多元文化;中原
文化;影响;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1(A)—0040—01
元代文化源远流长,它在吸收前代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许多新鲜内容。与前代文化相比,它更具有创造性、多样性、开放性,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一、忽必烈即位后,实行“祖述变通”与“效行汉法”的治国方略,代表汉文化核心内容的理学开始受到重视,并得以继续发展
从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其地位,以后在任何朝代其“独尊”之势都没有被撼动过。中原文化在由金入元一代文人的坚持下,仍沿着原有传统发展。儒学思想在上层社会和民众中仍居重要位置。元代文化领域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仍然是儒学思想,而在宋代形成的理学,不仅继续发展儒学,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官学。元王朝尊崇程朱理学,也就是尊崇儒学传统及其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御从地位,实质上是维护封建秩序,而这又是元代封建文化继续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研究元代文化,我们可以看到理学的发展在元初、中、晚期和南、北方的情况是不同的,就是理学成为官学后,与明清时期也不相同。元朝政府在全国各地建立儒学,以朱熹的著作为基本教材。元仁宗时,恢复科举考试,以朱熹的《贡举私议》为本。理学由此成为官学,社会上兴起崇儒之风。一些蒙古、色目贵族子弟也悉心学习汉文化。
二、在元代文化体制中,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是并存的,既推行汉法,又存“国俗”(蒙古法),蒙汉二元性是元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元朝规定,蒙古语言文字是法定的官方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仍然通行。成吉思汗时期,命塔塔统阿依照畏兀儿文字母拼写蒙古语,创制了畏兀儿体蒙古文。忽必烈即位后,封八思巴为国师,命他创制蒙古新字。元六年(1269年)颁行了八思巴蒙古文,作为官方文字行用,为此还创办了专门学校,称为“蒙古字学”。在宫廷礼仪制度上,也同样体现了蒙汉二元性的特点。例如,元朝皇帝有蒙汉两种庙号,如忽必烈的蒙古语庙号为“薛禅汗”,汉语庙号为“世祖”,而铁穆耳的蒙古语庙号为“完泽笃汗”,汉语庙号为“成宗”,元朝有八个皇帝具有双重庙号。这种双重庙号制度,反映了元朝政治文化制度的鲜明特色。中原传统的汉文化和特点鲜明的蒙古文化,构成了元代文化的基本格局。
三、元朝对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优礼政策,各种宗教文化都得以流行和发展,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景观
他们首先尊奉的是萨满教,也重视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喇嘛教)。前者为西亚诸国和国内绝大多数色目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为了有助于统治这一大片土地,蒙古统治者给予伊斯兰宗教文化相当大的重视。至于兴起于西藏、青海,后来传入蒙古草原的喇嘛教,由于文化相近,元统治者也给予了特别优待。喇嘛教除了有助于元王朝控制西藏和青海外,对中原汉地亦有较多影响。对于内地,蒙古统治者则大力扶持北方全真道教和南方天师道。
由于金宋灭亡的重大社会变化,又由于蒙元统治者崇尚宗教,又有对其免役免税的优待,所以吸收了许多无出路的士人和儒家子弟成为宗教门徒。儒、释、道三教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从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可以看出儒、释、道,或者说理学、禅宗、新道教三者共存,虽有相互矛盾、排斥的方面,但事实上这时已经形成了三教融合的格局。
四、元代文化转型主要表现在除了多元文化并存取代了儒家文化独尊以外,还表现在俗文化取代雅文化上升为社会思想文化之主流
从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来说,元以后的传统诗文已经呈现出不可挽回的颓势,后世的努力也缺乏根本意义上的创新。而戏曲、小说之所以能够上升为文学发展的主流,最主要的原因正是作家挣脱了传统束缚而走上了艺术形式创新的道路。而促使文学史发生如此巨变的,还是与元帝国建立过程中的思想文化大转型有关。根植于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的农奴制习俗尽管可以挟持武力而逞一时之威,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以种族特权为保障而强迫推广,但无论如何也难以推行到已实行封建制两千年的中原汉地,最终也很难据此进行有效的思想和精神控制。而元帝国的建立对汉民族传统文化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强力冲击,它摧毁了汉族士子所赖以依托的精神支柱,原来处于独尊地位的正统道德观念在短时间内被翻了个个儿,而与之联系着的以抒情言志为中心的传统文论也随之失掉了制约力量,又遇上由于外来宗教的影响而得到大大刺激的民族融合的适宜土壤,我国古代长篇叙事文学和综合艺术的产生、繁荣便是水到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