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院校德育与美育的兼容性思考

2009-11-17郭鸿斌

甘肃教育 2009年21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美育德育

郭鸿斌

〔关键词〕 艺术院校;德育;美育;兼容性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1(A)—0008—01

在艺术院校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明显优势,而德育则存在实效性差的窘境。实际上,德育与美育具有高度的兼容性,挖掘并发挥艺术院校中美育与德育的兼容性优势,必将会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艺术院校中,教育的内容及形式均与审美高度相关,所以美育占有重要地位。艺术院校除设置专门的美育课程外,专业课程里也大量渗透着美育因素:舞蹈的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音乐的旋律美、声色美;美术的线条美、色彩美、光影组合美;戏剧的音韵之美、冲突之美、思想之美等等。这些无不呈现出直接的美育效果,是艺术院校的优势所在。但与此相反,德育则是艺术院校的薄弱环节和难点所在。这与艺术类学生的总体气质倾向、关注内容以及艺术教育的氛围有关,具体表现为个性化的行为方式,对主流文化不同程度的疏离姿态,过分强调独异引起的排他性,重视专业课程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态度等。加上现有的德育内容滞后,宣教成份大,那些高度理想化的、超凡入圣的道德信条既没有针对性,又缺乏现实性,使德育处于“悬空”状态,无法真正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理念。艺术院校中,德育和美育的巨大反差,必须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否则将会培育出社会的异类、艺术的怪胎,那将是一种失败的教育。那么,我们该如何实现美育与德育的兼容,培养社会所需的美善兼备、德艺双馨的新型艺术人才呢?

首先,从德育与美育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美育在对人的涵养和塑造方面具有以下功效:第一,可以造就健全而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自觉意识,并树立科学而高尚的审美理想。第二,能够有效地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形成完整的人格与健康的生活情趣,进而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第三,可以开阔视野和丰富人的文化素养,在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自然景观和社会万象中感受美、体验美的同时,得到知识的拓展、道德的升华。德育的作用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范围内的正面信息内化为个体学生的思想信念和心理品质,这包括对美的思想、美的行为和诸多美的因素的内化。审美与道德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所谓“美善相通”,就是指美育和德育是互相包容、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这是美育与德育具有较高兼容性的理论前提。

其次,从两者的实施过程及其效果来看:美育因为形象性高,感染性强等显著特点,在艺术院校里具有明显的优势。德育尽管一直在教育中备受重视,但实施难度大,不易见实效,其原因是德育主要建立在说理、教化之上,缺乏真切感和触动性,使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被动而机械。而美育却能形象地展示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凭借这种事实特有的感性内容吸引人、打动人,直至推动受教育者的人生态度、人格力量发生变化。这种以具体的道德事实与生动的审美情感相交融的审美教育,尤其适合于青少年。因为青少年的形象感、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都比成年人更敏锐、更活跃,他们往往乐于接受寓德育于美育的教育方式,也容易在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相交融的形象中得到启发和教育;反之,他们对于一些抽象而枯燥的说教就不会有太大热情。这是美育与德育兼容的现实基础。

德育与美育还呈现出很强的优势互补性。德育虽不能给人直接的美感享受,但德育所载负的思想、道德、行为信息却时刻引导着人们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德育作为方向上的保证、方式上的规范、动力上的激发,美育也难以将受教育者引入美的情境。艺术院校中美育课程的全面实施,可以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美学理论,提高审美判断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自觉性和敏锐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直至使其人文修养的品位获得提升。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德育与美育的优势互补,必然会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从而为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除课堂教学中德育与美育的融汇互补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和方式,来实现德育和美育的兼容优势。比如校园广播、宣传栏、演讲比赛、专业竞赛、主题参观活动、社会公益宣传活动等寓“德”于“美”的形式。还可以借助现代媒介,观看一些讴歌正气、呼唤和平、弘扬真情的影视作品。另外,典型人物的示范激励作用也不可低估。比如,一代名优、京剧大师梅兰芳,不仅扮相俊美,艺术造诣精深,而且艺德、人格都令人钦佩。

此外,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涉及美育和德育的讲座,利用其形式的灵活性与听众的广泛性,使德育可以超越专业、课时的限制,发挥更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美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