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

2009-11-17张惠祥

甘肃教育 2009年21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途径学生

张惠祥

〔关键词〕 学生;语文素养;途径;

诵读;质疑;思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1(A)—0031—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综合性学习和自主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的角色应由过去的灌输者向引导者转变,学生应由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的求知者转变。学生要在诵读中陶情,质疑中求知,思辨中创新,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在诵读中陶情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中学语文新教材收集了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精华部分,融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语言美于一炉,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情感指导,让学生对文章有深切的感受。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就能产生学习动机,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因此,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诵读,让文字符号转换成视觉形象,创设一个又一个动情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如《长江三峡》描写的是三峡气象万千、瑰丽雄伟的景观,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和挚爱。学生先朗读一遍,教师范读一遍,然后学生进行第二遍朗读。学生第一遍朗读是作心理入境的准备工作,教师的范读则是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学生第二遍朗读则是其心神融入课文意境的过程。在诵读过程中,要注意诵读的感染力,要字正腔圆,急似瀑流飞泻,静似闲庭信步,要使学生觉得他们不是在读课文,而是乘坐在“江津号上”和作者一起从奉节登程,尽享饱览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的无穷乐趣。实践证明,只要变被动诵读为主动诵读,变机械性诵读为创造性诵读,学生就能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作者的心灵,理解诗文之美。这样就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其语文素养。

二、在质疑中求知

质疑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这种质疑是指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提出独创而新颖的见解。提问是质疑的外在表现,质疑引起反思,反思引起探索,探索可以带来真知。在教学中,教师要肯定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鼓励学生突破人云亦云的束缚,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敢于标新立异。教师要把质疑的权力交给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加以引导,使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不但能从有疑中生疑,更重要的是从无疑中生疑。

如《荷塘月色》一文用了很多叠词,读之朗朗上口,听之如鸣佩环,思之心旷神怡。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叠词,并按不同性质归类,学生不会有什么问题。若在教学中设问“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中的“曲折”与“曲曲折折”互换,可以吗?为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经过思考讨论,不仅明确了不能互换,还理解了叠词的作用。

三、在思辨中创新

创造性的思维也叫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新颖独特的思维,是学生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能够自觉、积极地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和角度,通过科学的转化去寻求新的答案和成果的一种思维方式。所以,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基础,是创造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要求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思维尽可能地向四面八方扩散,进行发散的、辩证的、逆向的思维,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创新打好基础。

1.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领域提出多方设想,或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单向思维为主,学生的思维大都被禁锢在一个范围内。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单向思维向发散思维过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在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有不能忽略的指导作用。它要求学生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又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和相互转化。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故步自封,循规蹈矩”的狭小圈子,启发学生对成定论的观点、见解、格言、成语等生疑、质疑,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倡争论,从而触发灵感,发现新意。如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尚与撞钟”的议题,一般的理解是批判那种得过且过、无所作为的思想。但是,也可以激发学生这样理解:“暮鼓晨钟”是和尚的职责,做一天和尚就要撞一天钟,这种恪尽职守的精神同样值得肯定。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途径学生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学生写话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