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学习中个性化学习的思考
2009-11-17马羊录
马羊录
〔关键词〕 个性化学习;个性缺失;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1(A)—0030—0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倡个性化学习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显得十分重要。对于个性化学习,笔者从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获得一些认识,现列举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对语文学习中个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1. 来自程式化语文教学的影响。建国初教育界全面学习前苏联经验,凯洛夫的教学五环节被人奉为“圣典”,全国无不模仿,随后又一哄而上学习《红领巾》教学中的谈话法、讨论法。“文革”结束后,人们渴望改变“文革”期间教育的混乱状态,这时西方以科学主义为特征的教育思潮涌入,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愿望。当时一大批语文教育的改革先锋纷纷摸索出自己的一套课堂教学模式,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更多的语文教师仍处于茫然与慌乱之中,或借鉴,或模仿,或照搬照抄,将一种教学模式套用于一切课文、一切课型,期望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就磨灭了学生学习的个性。
2. 来自“应试教育”的干扰。“应试教育”是一个特殊时代下的特定称谓。在教育目的上,它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之间的授受型关系,提倡“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的学习方式。一堂语文课下来,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灌”,学生在讲台下无休止地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必然缺少对文本的自主参与和对文章内涵的独特感悟、品味和鉴赏。
总而言之,“应试教育”是一种无“人”的教育,在这一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之中的学生是被动的而非能动的,是静止的而非发展的。这昭示着今天实施个性教育应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单一化的学习方式,实施科学的评价。
二、个性化学习的内涵
个性化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去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关于语文个性化学习的内涵,目前还没有较为科学而严谨的、能够得到普遍认同的概括和总结,大家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语文学科中的个性化学习是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语文学科内容的特点,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自主地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研读课文,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
三、个性化学习的特征
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其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真正达到独立自主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它明显地表现出四个特征。1. 自主性。语文个性化学习首先表现为学生自觉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凭借课内外所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探索和研究,其行动是自觉的,其思维是自由而敏捷的。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决策者。2. 探究性。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化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提高语文素养。3. 体验性。主体体验性参与是体验主体的趋善活动,指向情感态度层面,以生成人的道德、人格为价值归宿。过去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没有强调主体的接受性参与,更突出的是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而未深入到主体体验性参与。4.开放性。大语文观要求语文的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的,除教材之外,可供运用的资源包括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等,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话题,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广泛性更要求教师要有开放的观念,教师要将大语文观引进日常语文教学,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将语文学习从课堂引到课外,从校内引到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参观、考察、访问、调查、探究、分析、比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在实践中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