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审美教育提高教学效率
2009-11-17牟仲清
牟仲清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1(A)—0029—01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新课标中也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无疑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文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和熏陶感染作用。那么,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呢?
一、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怎样去发现美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语文教学的过程不只是一个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也是一个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并按照审美要求去设计课堂教学。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能借助语言文字去展开想象和联想。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再造新的图景和人物形象。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教师应从美感出发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想象去领略文章中的美。作者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跃然纸上。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从中领略到千姿百态的自然形态美,还要能感受到作者震撼人心的情感美,以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趣。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基础训练必须体现在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审美语感的形成必须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细细咀嚼,慢慢品尝。在领悟到蕴含其中的美的内涵之后,学生再经过个人的创造,通过听加以接受,通过朗读、复述、回答问题等形式表达出来。这种实践活动是对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而写是一种审美创造,是学生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的集中反映。由此可知,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这种训练与审美互依互存,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心胸开阔,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形象的感觉、知觉、记忆能力,大大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并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感受文化美、音韵美和情感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诵读,让他们从中汲取中华古典文学的丰富营养,并感受其文化美、音韵美和情感美。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介绍写作背景和苏轼生平时,应指出作者时年四十七岁,居黄州已经两年多了。有一日他游览赤壁,深感年岁渐增,功业无成,壮志未酬,便借周瑜在赤壁之战建立大功的往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一声“大江东去”,把读者带到滔滔滚滚、日夜不息的长江里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使读者感到历史的流逝和作者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这样分析,学生自然就能进入诗人描绘的艺术境界了。在感受文化美的过程中,提升文化品位在古诗文的诵读中能起到春雨润物般的审美作用。那些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且富含音乐美,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学生若能领略到这些美,就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了。
四、培养学生把握自然美和人格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写景诗文学习和体会,以便让学生深刻地把握文章丰富多彩的自然美和情感美。丰富多彩的自然形态反映到作品中必然要经过作家的加工,并寄托一定情感。学习写景诗文时,学生不仅要领略到千姿百态的自然形态美,还要感受到作家震撼人心的情感美,并要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趣。而社会生活所蕴藏的无穷无尽的美,主要是通过社会性的人表现出来的。学生通过对作者在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领悟,如深明大义的花木兰,嫉恶如仇的鲁智深,感受到这些形象所散发的人格魅力,必将影响自己的审美观和世界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