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2009-11-17阎安朱静君胡芳
阎 安 朱静君 胡 芳
[摘 要]:伴随高校扩招的发展,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凸显,笔者所在学校社会工作专业08年首届学生毕业,摸索和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模式,采取各种方法促进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专业宣传 就业教育 促进就业
社会工作在西方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兴办的专业,虽然经过近十年的迅速发展,到目前已经有超过200所大学开设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但是面对社会工作专业就业与社会发展与政府政策等因素影响的不明确性,各校在招生规模上都慎之又慎,全国每年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接近万名。社会工作是持利他主义的专业,社会越发展,越需要社会工作者为社会有需要群体提供心理辅导、精神鼓励、启发案主潜能、调动各种资源,协助案主解决问题。社会工作已经向社区、企业、学校、医疗、司法等领域渗透,同时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等。
高等教育与就业已经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定性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不确定性的转化。就社会工作专业看,社会发展中社会转型、社会矛盾增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需要社会工作介入,但是影响学生就业最重要的是相关政策和岗位设置,我校社会工作08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在全力推进首届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我们边摸索边实践,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探索。
一、了解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市场,提早进行专业宣传与推介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学校,还涉及到社会发展趋势与需求、人事制度、劳动用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用人单位等各个方面。需要社会政府、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协同起来,采取积极的策略共同做好这一工作。
1.提前做好专业宣传,让社会各界更加了解和认同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被很多人看作弱势专业,社会工作学生就业的市场需求与国家和政府需求紧密相连。继党的十六大六中全会提出建立宏大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之后,2007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联合十三个部委在全国8个省份进行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使用的大规模调查研究,我们参与了广东省委组织部、广东省民政厅、教育厅等调研,并通过省委组织部委托课题《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相结合研究》向政府决策机关宣传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2007年10月,我们邀请广州市民政局到我们学院进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调研,让政府机关了解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状况和师生们对于广东省广州市推展社会工作的想法。同时,通过社会工作系指导学生开拓广东社会工作网络资源,建立了广东省社会工作网站,该网站已经成为宣传社会工作的窗口。
2.积极联系社会工作机构,为推荐毕业生做准备
深圳市作为国家民政部第一个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试点,2007年市政府出台了1+7的文件,成立了第一批两个社会工作NGO机构。在还没有毕业生的情况下,我们主动联系深圳市社联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为他们第一批合作单位,在该机构建立“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实践基地”,系主任担任了社会工作机构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通过专业服务机构的方法,帮助社会工作机构成长。2008年初,深圳两个第一批社会工作机构一次性招聘了我校社会工作专业14名毕业生。
二、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择业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日趋多元化,择业过程中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这种情况在社会工作专业尤为突出。一方面,社会需求还没有使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在全国范围铺开;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工作属于较新专业,不可能所有毕业生都从事社会工作,就业面偏差大。我们结合广东社会工作就业市场的情况,进行了多次研讨,对社会工作毕业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念教育、诚信教育,使毕业生及时调整择业观。不同的择业主体有不同的择业观和择业标准,我们在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同时,要求学生诚信择业。
1.社会工作毕业生应该正确处理好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在为社会做贡献和服务社群的原则上实现自身价值
就业教育要能够有效改变毕业生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等政治思想品质,要让社会工作毕业生深刻认识到,一个人没有远大的理想志向,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功。不管是否从事社会工作,乐于从事艰苦的一线工作,有远大的奋斗目标,以及团结合作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才能有所作为。社会工作本身就要求学生有服务社群的奉献精神,爱心、善心和恒心贯穿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全过程,我们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毕业生职业生涯设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择业观的教育与就业心理辅导、求职面试指导等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模式引导学生做出正确选择。
2.启发和引导社会工作毕业生做出正确的自我能力评价和恰当的职业评价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的正确择业观建立的前提,如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如何,自己所学的专业应用特性,等等。社会工作系对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摸底,了解学生就业的真实意向,在有可能从事社会工作的情况下,应该发挥专业优势,引导社会工作学生从一厢情愿的“我想干什么”转变到“我能干什么”,“社会需要我干什么”。恰当的职业评价可以帮助毕业生避免职业选择中的好高骛远与盲目性,使之更好地确定一个有可能实现的理想职业。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及时将专业招聘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优势很重要。我们在与用人单位联系沟通的同时,抓紧时机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诚信教育,特别是从事社会工作,诚信是生命线。比如,深圳市经过去年的尝试,今年全面铺开政府向机构购买社会工作(
参考西方国家和香港做法)的模式,深圳社联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政府向机构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单位之一,主要有司法社会工作和妇女社会工作两大块。在招聘过程他们要求学生签约一年,含试用期三个月,同时,要求我们配合工作,只有能够确定从事社会工作的学生,才能进入第二轮筛选。由于这种模式是民政部在深圳市进行的试点,政府向机构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定单方式为一年,如果毕业生试用期三个月后离开,既影响机构诚信度,也影响政府项目的完成。我们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严格筛选,将意愿明确坚定的学生推荐过去,并且要求学生诚信择业,诚信就业,被录用的学生不仅择业诚信,而且在政府培训和机构培训过程认真学习,受到机构的赞扬。深圳社联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严书翔主任表示,要增加招聘我们08届的毕业生,并约定于08年4月来我校为社会工作09届学生进行机构介绍和招聘意向的专题讲座,为我们下一届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引导和帮助社会工作毕业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主动适应社会
我们通过系和班级各种会议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教育,同时加入了学生的QQ群,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和疑惑进行及时解答和疏导。虽然社会有对社会工作者的需求,但是并非所有毕业生都适合从事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不仅需要“助人自助”的专业精神,还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疏导能力、协调各方关系能力、客观理性和公正的态度、良好的策划能力,社会工作是充满人文关怀和智慧的实务过程,我们在尊重学生个人选择的同时,帮助学生自我分析。深圳社联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深圳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站,在招聘我们的学生从事社会工作的同时,还计划招聘我们的学生从事办公室行政助理工作。社会工作机构对毕业生的要求促进了学生自我提高的意愿,有不少参加招聘甚至成功被招聘的学生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感觉到大学四年真的应该好好用功”。
三、建立社会工作系毕业生就业促进制度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直接相关,党的十六大六中全会提出建立宏大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社会工作国家级职业考证也将在08年上半年开始。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工作首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在文法学院的支持和鼓励下,社会工作系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促进制度。
1.建立师生直接联系制度
专业教师全民动员,与毕业论文指导挂钩,每个老师都有联系指导几个毕业生促进就业的任务。由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参与学生就业指导,在毕业论文组织材料、选择题目等全过程,教师随时关心和把握学生择业、就业的情况,问题和困难,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求职状况,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择业教育,及时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和技巧辅导。每月由指导老师将学生的情况向系里做汇报,对于就业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扶。
2.指导学生做好求职简历与面试技巧辅导
社会工作系毕业班班主任介入学生求职简历的撰写辅导,《专业英语》课程任课教师将四年级学生撰写英文版求职简历作为课堂作业,指导学生写好个性化的英文求职简历;《公关礼仪》课程教师将学生求职面试模拟作为口试题目,从口头语言、体态语言、服饰穿着等进行具体指导,提高学生求职成功率。在深圳社联社会工作专场招聘会上,社会工作系有6位老师到现场给学生做指导,在临场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对学生给予具体的帮助,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向用人单位主动推销自己,使深圳社联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一次录用我校社会工作毕业生超过10人,成为广东高校之最。
3.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
系主任、班主任联合推荐的模式,增强用人单位对专业和学生的了解。我们邀请了深圳市社联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到文法学院开设“2008深圳社会工作专场招聘会”,联系了深圳鹏星社社会工作服务站,向他们推荐学生就业。更多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通过面试、笔试进入深圳市专业社会工作者行列。为了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社会工作系主任专程到深圳为用人单位进行岗前培训,被用人单位称为“售后服务”。由于社会工作系把毕业生就业当作系统工程,推销学生就是这一系统工程中最为举足轻重的环节。
社会工作事业与广东崛起共成长,社会工作毕业生为广东发展做贡献,促进社会工作学生就业,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徐永祥.社会工作概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史柏年,侯欣.社会工作实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戴维•罗伊斯,苏瑞提•S•多培尔,伊丽莎白•L•罗姆非.社会工作实习指导.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1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