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2016-09-07陆梅
【摘要】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结构的不匹配理论依据,大学生就业教育专业设置体系,大学就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的建立。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教育 可持续教育 就业教育构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就业工程项目“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与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体系构建和实践”,项目负责人:蔡庆丽。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23-01
当今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是如何呢?从资料可知,2002年是高校扩招后第一个毕业就业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比上年增加30万,2003年,这一年毕业生人数增加到212万,比上年增加67万,此后毕业生人数一路往上蹭,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32万,2009年612万,2013年更高达699万,相比2002年翻了四番,加上往年滞留的未就业毕业生预计超过千万, 从广西区内看,2004年毕业生人数为5.48万,2005年7.66万人,比2004年净增2.181万人,增幅达39.7%,到了2012年,广西高校毕业生达16.92万,2013年几乎达到18万之多,这年也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此外,我国其他类型的待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每年新增800-1000万,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正处在数个互相叠加、迅速增大的就业压力环境中。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从理论上来说就是所谓结构性矛盾,即是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不匹配的现状,这样的不匹配来自于地区和行业的不匹配,也可能是来自于就业者本身的劳动素质和专业对口的不匹配。针对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的现实问题,从大学生就业要可持续发展出发,从大学生学习的学科知识,专业结构,发展创新专业和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高校专业改革和创新,以学科改革创新专业扩大新的就业机会。过去一些基础学科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就业的发展和要求的专业,必须进行改革和在原专业的基础加以创新,加强新专业的设置和资金的投入,使新专业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新专业学科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提高工作,让高校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老师和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指导能力得到提高。第三个改革是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素养各方面能力要求的提升和要求,要求高校专业老师和就业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过硬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应变能力,以及提高大学生们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从而让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学科专业与社会的职业需求更加相互匹配,供需达到平衡。
二、配合国家产业转型,调整大学专业结构,创造新就业岗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专业已经不适用现实生活的需要,这些专业应该要减少招生甚至消失。而对于一些新专业和新出现的工作岗位,高校的专业调整是一是结合国家产业发展需要,建立新的学科专业。二是高校专业结构应积极努力发展与第三产业服务业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如计算机专业应当加强电脑维修保养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减少高碳专业的招生,大力发展低碳学科专业,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容量。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看,高碳专业的就业面临着减少和消失的可能,原有高碳专业的高校应当在招生方面不继的减少并且最终冻结招生。低碳产业也就是低耗能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如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也是高校要创新的低碳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机会,在英、美,德,日等国家和“亚洲四小龙”从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第三产业实现了就业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同时实现的中小城镇的发展,最终实现了城市化,经济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60%到80%以上的就业岗位是集中在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大学中发展与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是促进国家经济的城市化发展和就业增长点最有利途径之一。
四、增加大学生课程中的职业培训,增加就业服务项目,提高就业适用机会。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可持续构建的方法是:一是在大学学习期间,运用一些经济手段鼓励大学生参加培训学习,增加工作技能和技巧。同时运用强制手段让大学生必须参加培训学习。二是提供资金支持。对于来自家庭贫困的家庭的大学生要重点扶持和在培训上给予资金的帮助和支持。三是提供就业服务。在校学习期间,开展各种就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就业服务工作一定要求做到位,如开展各种专题报告讲座,新生开设工作生涯讲座,毕业生则开展择业指导课。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友报告会,让成功人士的校友成为在校学生的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为在校的大学生做出就业好榜样的教育。三是成立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多渠道的与用人单位的领导和人力资源部的部门主管和经理交流和沟通,切实了解用人单位对于人材的需求条件和对职业技能的要求。高校的就业服务机构还要定期向毕业生发放用人单位的用工信息和就业动向等相关资料,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随时随地了解就业动态和信息,随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高校就业服务机构要求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系列问题。
五、构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实践平台,课堂教学与职业实践构建紧密结合。就业平台的建设是通过专业学习与对口专业岗位的对接构建。专业学习教育体系的构建通过学生所学的专业的知识学习,就业教育实践平台,实践实习基地三大内容组成。加强实践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就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应有重要的地位,高校应采取积极和鼓励方法,让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志愿者活动,通过实践培养大学生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学以所用。高校要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与校外的校办企业和用人单位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这些基地和工厂和企业,让学生在实践基地学习岗位的需求和技能的要求,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能能力。二是高校的实践要求:要求在校大学生学习期间,要学校有阶段,有义务的指导大学生参加学校周边环境的社区志愿者服务社会活动中,并作为一项必需的社会志愿者工作考核分数记录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档案分数中,用硬性的考核指标来达到对大学生就业实践经验考核标准。三是大学就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运用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建立大学就业信息网络和各行各业人才信息库,通过这一信息平台,让学生与各领域的人才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就业的动态和从事某职业应具备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和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中国经济蓝皮书[H],中国经济网,2011-12
[2]王迎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探析——国外经验的启示,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13
[3]孙洪涛,欧洲国家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状况简述[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陆梅(1966-),广西桂平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