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家庭的史诗

2009-11-13谢豪英

中外文摘 2009年20期
关键词:义学桂兰王家

谢豪英

2009年春节,王家第一次人员齐聚。除外祖父已经去世,最小的曾外孙尚在腹中,其他所有的人都到了。这个春节,因为长外孙女于宜杉和她的英国丈夫、混血女儿的到来显得格外圆满。

如果要对这个家庭溯源,就会看到小小的于怀明,站在1949年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全然没有料到日后的家庭兴旺。

千里寻父

6岁的于怀明站在墙角,看着小脚母亲进进出出。他不明白妈妈怎么突然变得紧张、兴奋,还带着几分羞涩。大人的心思,小孩是永远猜不透的。

穆氏顾不上儿子的疑问,手忙脚乱地收拾东西。她的丈夫终于有音讯了!丈夫本是个私塾先生,后来带头闹革命,打土匪、抗日、打国民党,越走越远,渐渐没了消息。揣着辗转得来的地址,揣着一颗怦怦乱跳的心,她要带着儿子去江苏找他。

1949年的冬天一如往年的寒冷,但又像特别温暖,到处洋溢着新生的喜悦。这种喜悦也在穆氏心中油然而生。因此从山东潍坊到江苏镇江的路也显得不那么遥远和艰辛了。

然而母子俩风尘仆仆地赶到镇江,找到千辛万苦得来的地址,丈夫却不在。那是是一个机关大院,丈夫已经是机关的一个干部。他的秘书接待了母子俩,告诉他们,他回山东了。

母子俩又转身往家赶。一天一夜后,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人。然而,他告诉她,回来是办离婚的,因为和她没有共同语言。

那一瞬间,晴天霹雳。对这样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女子,丈夫就是她的天,如今,天塌了。倔强的她死活不应,但感觉有什么东西自己无法主宰了。1949年的冬天,真的很冷啊。后来的革命洪流中,于怀明也未能幸免于难,成了“臭老九”,但王家上下没一人如此冷落他。她完全不懂改天换地怎么会换来这样一个田地,共同语言是个什么东西……

穆氏最终屈服了,带着儿子改了嫁,又生了两子一女。

大学生入赘王家

远在镇江的父亲无暇顾及于怀明,他在继父的冷眼中悄然长大、发愤读书,考上山东大学,成为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个大学生。

大学生于怀明恨父亲抛妻弃子,每月一封书信讨伐父亲,气得于传芳要跟他断绝关系。于怀明的愤怒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他恋爱了,走进了一个他从小向往的温暖的家。

20世纪60年代末的两年,革命潮流浩浩荡荡,工作生活纷乱嘈杂,李学琴心里却春暖花开。每天走进药材站的大门,传达室的老大爷便喊:李学琴,山大!于怀明的信总是每天准时守候在门口。偶尔没信的时候,老大爷仍然习惯性地喊:李学琴,山大!

她习惯了每天读信,喜欢读每一封信后面子怀明写的诗。爱情的自然流淌,是动乱年代最好的慰藉。后来在一次搬家中,他们的女儿发现了很多信,捆成一大捆,无法想象他们在混乱的年月仍然那么浪漫守信。

其实最初没有那么浪漫。李学琴在药材站算得上个美人,追求的人不少。但因为她是中专毕业,后来读了个大专,发誓要找个大学生。经人介绍认识于怀明后,小伙子文采出众,很对她的心思。

对于女儿的对象,父母各执一端。父亲王守金一见就喜欢,说他人踏实,靠得住,一来家就帮着干活,打煤球,而且是大学生,很有前途。母亲李桂兰虽然觉得他长相一般,有一点却让她很满意:可以入赘王家。1970年于怀明和李学琴结婚后,虽然没有正式入赘,但他们的孩子却是以爷爷奶奶称呼老两口,王守金生病过世,于怀明也是以儿子的名义替他养老送终。

家庭主心骨开始转移

王家人都承认,自从这个家庭有了于怀明,就开始蒸蒸日上。他大学毕业在中学教书,业务强,不久就张罗着把小房子换成了好一点的房子,后来又换成了两套两居室。换房子终于让李桂兰扬眉吐气,再也不受邻居的欺负。这个家的重心,渐渐转移到长女婿头上。

之前的很多年,王家的核心都是李桂兰,从来说一不二,连第一个孩子都要跟她姓;在外面也是争强好胜。两个孙女至今还记得一幕:当时李桂兰已经年过五十,仍然风风火火,手脚麻利。有一天,她照常在厨房升炉子做饭。烟越来越大,她去看烟筒,被堵住了。李桂兰可以肯定是邻居干的。烟筒的烟有时跑到他家去,两家为此没少吵架。她气冲冲地砸隔壁的门,要找他们拼命。对方一直不吭气,李桂兰便坐在门沿上骂了一下午,从祖宗八代骂到鸡鸭猪狗,骂得行云流水,惊天地泣鬼神。

李学琴下班回来看见,埋怨她:你怎么又骂上啦,也不注意点形象,孩子看见像什么。她理直气壮地说,我怎么不骂?我们家又没个男孩,老头子又不管事,我不骂还不给人欺负死!

李桂兰小时候是个苦孩子,家里孩子多,她11岁就开始背着麻袋沿街卖盐。她的父亲被抓到日本当劳工,音讯杳无,母亲养不了她,便把她送到王家做了童养媳。李桂兰天生男孩子气,爬墙上树、捉蛇打鸟,加上大十岁的“哥哥”王守金的庇护,经常闯祸。

王家是中农,王守金一直在城里开纺织机器、做帽子,家境不错。但王守金太老实,快三十了还没媳妇,父母才给他找了个小十岁的童养媳。对这个小童养媳,他从不说一个不字。一辈子,他似乎就做了一回主,而就是这一回主,改变了王家后代的命运。

山东是1949年6月解放的,一解放王就让媳妇也到城里来。李桂兰二话不说,就带着两岁的女儿到了城里。她再也不愿意一个人带着孩子在乡下受人欺负。一家人租了间小房子,丈夫在工厂做帽子,她凭一手绣花手艺找了个绣戏服的工作。1956年,二女儿出生,终于姓了王。

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一度是老两口的心病,随着于怀明加入这个家,这个缺憾变得不再那么明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王家,无论外界怎么风云变幻,关上门却自成一统,是一个因子女成人而显得蒸蒸日上的小家庭,和当时无数个中国家庭一样。

小女儿人生多历练

轮到小女儿王来娟出场了。

王家的两个女儿都继承了母亲的干练。王来娟更甚。1972年,她初中毕业,按规矩要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别人都哭哭啼啼的,她不,兴高采烈的,准备到广阔天地大作为一番。

仅仅一个多月,她又回了城。

王来娟干活很积极,什么事都一马当先。大冬天的要掏粪池,所有人都畏畏缩缩,惟恐被点到名。她辫子一甩,穿着棉袄棉裤就跳进了粪池。一个月后,正好有一个回城名额,表现突出的她理所当然得到这个机会。

回城后,同样因为突出表现,她当兵了,在烟台当话务兵。在部队王来娟仍然是个活跃分子,唱歌跳舞样样拿手,还当上了三八红旗手,照片登在当年的大众日报上。

在烟台,王来娟认识了战友刘义学。当时,有个部队高干的女儿一直对刘义学有意,但他看上了王来娟,不顾领导的劝说,也不顾“前途”向王来娟求婚。王来娟为此拿不定主意。追求她的人中,有一个小伙子

不错,是个翻译,就是个儿矮了,性格有点面。刘义学却人高马大,呼风唤雨,而且对她一往情深。

于是两人结婚了。

刘义学转业后,开始承包招待所。日子开始不平静了:他常常不着家,性格要强的王来娟很难接受这一点。90年代初,在纺织公司工作的王来娟也下海经商,做纺织原材料代理,刘义学开始做酒店。两人的事业都日渐红火,刘更是忙于生意,疏于家庭,两人矛盾越来越多。

两人就这么消耗着。一直到前几年,刘义学因为生意纠纷,外出好几年。而这几年,王来娟专注于事业,成为潍坊市十大女企业家之一,儿子也顺顺当当长到了谈朋友的年龄。

刘义学在外辗转几年后,重新露面。这时他终于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重新加入了这个家庭,也加入了王来娟的事业,年过半百,终于过上了安生日子。

用漫长的时间等待两个人

长外孙女于宜杉多年一人在北京,是个小资。她老大不小还不结婚,曾经是李桂兰的一桩心病。她最疼这个自己一手带大的外孙女。她没有想到,杉杉有一天居然嫁了个老外,还生了个“小混混”。不过,小东西那么可爱,像个小天使,让她觉得老天让外孙女寂寞那么多年,就是为了等待这个孩子。

2004年,大龄剩女于宜杉遇到英国人老P。对这段姻缘,于宜杉起初拿不定主意,毕竟中西文化的隔阂由来以久,由此带来的跨国婚姻的问题也有所耳闻。

两个人曾经最大的矛盾就是婚姻观的不同。老P离过一次婚,自那以后就周游列国,不再觉得婚姻和孩子对人生有什么必要性,甚至认为那是一种束缚和羁绊;即使恋爱,也不见得一定要结婚,而孩子更是一种麻烦。但于宜杉和大多数中国女性一样,认为婚姻是女人最终的归宿,孩子是爱情最自然的结晶。两人为此没少闹过意见,并数度准备分手,直到老P发生了一次车祸。

那时于宜杉已经准备最后谈分手,因为她不能再拖下去了。老P出事住院,她衣不解带地照顾他,下决心等他痊愈就分手。

事情却慢慢发生了逆转。两个多月里,老P每天最大的盼头就是于宜杉带着自己熬的鸡汤来看望他。出院后,两人没有分手,反而开始谈婚论嫁了。老P在病床上体会到了只有家庭、亲情才能带来的温暖。

2008年春天,女儿冉冉的到来彻底颠覆了老P那坚硬固执的内心。他给她洗澡,给她喂饭,给她处理大小便事宜……甚至愿意少挣钱多呆在家里陪她玩耍:冉冉有次摔伤,这个西方男人伤心地掉下眼泪……

这个曾经视婚姻为包袱的老外,现在最关心的是家庭日后的发展问题,尤其是女儿的教育成长等一系列大事。于宜杉终于松了口气,这个老P“懂事”了。

生活是一条奔腾的河

时间无声无息地流淌,这个家庭的第四代,在2000年出生。王守金李桂兰的主干上,如今已经枝繁叶茂。

这个家庭的第一个第四代,不是长孙女于宜杉的孩子,而是妹妹于楠的儿子徐佳禾。于楠的感情平平顺顺,和徐铭远早早结婚生子,而后专心打理婴童用品店,为自己的小家燕子衔泥般辛勤耕耘。

表弟刘冠是个典型的80后,讲究名牌,注重生活品质,更沉迷于网络游戏。优越的生活环境让他事事无忧,除了恋爱。他很早就开始谈女朋友,频率不低,但质量欠佳,后又连续遭遇两次失恋。

有一天,王来娟逛街的时候遇到中学同学带着女儿一起逛街,一看女孩眉清目秀,便问姑娘多大了,有没有男朋友,做我们家媳妇吧。正是感情空窗期的刘冠无可无不可地见了女孩,结果一见钟情,没几个月就结婚了。

妻子露露也是个80后,性格直爽。小夫妻俩也算情投意合,随性,好玩,不喜欢做家务,经常是在外忙碌一天的企业家妈妈回来做饭。但露露怀孕似乎让刘冠长大不少,他接受母亲的安排,经常去外地分公司帮忙打理生意。习惯与他形影不离的露露也会腆着大肚子,周末去外地看他。即将为人父母的他们,已经开始认真思索生活。

年轻人的爱情与婚姻,还远远地走在路上,这个家庭的未来,尚不可描绘。到了第三代终于儿女双全,尽管他们都不姓王,80多岁的李桂兰仍然心满意足。而1949年,她带着年幼的女儿跟随丈夫来到城里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如今的圆满。

而1949年的那个冬天,6岁的于怀明更没法预见未来60年的风雨和温情,如今这些已经刻进了他的记忆,如同岁月把风霜刻上他的脸庞。

猜你喜欢

义学桂兰王家
巧解含三角函数的导数问题
王家新的诗
王家湾
晚清兰州府义学初探
轻松一阅
轻松一阅
慈善公益视野下的清代山西义学运营实态
清代中越边境地区义学教育探析
清代山西义学经费来源初探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