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华外国人阶层调查

2009-11-13刘泽平

中外文摘 2009年20期
关键词:大卫外国人瑜伽

陈 晨 刘泽平

事实上,不仅非洲人,来华工作者涵盖全球各个族群,但他们并非全部光鲜

随着来华外国人数量的日益庞大,他们之间的差异化也日益明显:

“金字塔”或“橄榄形”顶端的外国人,有着令人羡慕的收入,过着富足的生活;

“中间层”则和普通中国人一样,朝九晚五,辛勤工作,

而还有一些外国人则可能为了实现致富的梦想,在各种各样的场所打拼,努力谋生。

“塔尖”上的“三高”生活

肖克是一个“很中国”的叙利亚小伙子,几年前,他在中国当大使的父亲劝他来中国感受一下,没想到,当时极不情愿的他,一来就呆了7年。

7年中,他在人民大学读完国际关系专业,在北京买了房,交了中国女友,他玩“升级”的牌技丝毫不弱于中国朋友。

这位开着奔驰、当着老板的“老外”坦言,很多比他优秀的外国人正波中国的魅力吸引,来到这里创业、淘金、生活。

国家外国专家局新闻发言人刘永志曾如此总结:以前(来华的)是退休的多,现在是年富力强的越来越多,以前是一般性人才多,现在是高级人才越来越多;以前是短期工作的多,现在长期工作的越来越多。

而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外籍专家在中国可以获得更符合自己工作的收入和发展。企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学科高级人才等等,都是现在中国所亟需的。

不少单位为引进高级人才,纷纷亮出优厚的条件。许多单位的薪酬水平和待遇,甚至已经超过了国外竞争对手。

其实,除了被聘用到中国企业的外国优秀人才,国外大型企业和机构派到中国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水更是相当不菲。

智联招聘总裁赵鹏副向记者介绍,海外公司外派到中国的高管“年薪往往不会低于100万美元,一些国际知名投资公司的高管甚至可以超过200万美元”。

肖克是沙姆国际旅游酒店集团驻中国的首席代表,他没有直接向记者透露自己的收入,不过言谈中他讲的“开着奔驰,住着不小的公寓,基本什么都买得起,即使是四合院也可以”,令人不会怀疑他薪水的丰厚程度。

北京的一些四合院现在最贵的标价甚至已经达到一亿元,一般的也要几百万到几千万,但这些昂贵的住宅从来都不乏外国人问津。

一些在中国创业的洋老板还是能够感觉到文化差异。对于“商场文化”,肖克颇有自己的看法:“在中国嘛,还是要适应中国人的方式。”

比如自己的奔驰车,就是基于自己对中国社会的理解,要“有面子”。而肖克所属公司身家40多亿美元的老板在国外开的也不过是一辆普通的标致。

在中国要哭两次

当然,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毕竟是少数人,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大部分外国人,生活也并不是每天都是“酒吧、高尔夫、奔驰”,大部分在华外国人的收入低于我们的想象,他们从事的职业非常多元化。

罗大卫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副教授,在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教书的他在中国的生活,似乎可以代表一部分外籍教师的生活。由于地理位置和学校实力、管理的差异,外籍教师的收入水平参差不齐,但总的来说,都不是很高。

罗大卫向记者坦言,自己要比在新西兰的同事收入低,而且由于住房紧张,清华大学分给他的住房只有60多平米,而除了自己的妻子外,六个孩子也在身边,“太挤了”。

由于北京房价增长较快,住在学校外的成本也很高,罗大卫一家选择住在北京天通苑以北3公里处的一个小区里,每天上下班都要和中国其他上班族一样挤地铁。

孩子们上学的花费也很贵,如果要上国际学校,6个孩子每年要花费12万美元,于是,罗大卫送孩子们上的是便宜一点的当地学校,很多课程他还自己教。

虽然生活似乎并不宽裕,但罗大卫却也能乐在其中,他说自己不止一次地回答过关于为什么会在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来到中国的问题——“生活并不仅仅是挣工资。”

的确,对中国的喜爱和向往见证中国发展的历程,是很多到中国来的外国人的“诱因”。

肖克给记者介绍,在中国的外国人中,流传着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来中国,要哭两次”:初到中国,有很多不适应,会觉得很失落,于是要哭,但待一段之后,走的时候又哭了。

韩国老板和印度瑜伽师

来自韩国、印度等地的外国人在中国由于数量庞大,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谈及自己的在华生活,韩国人金熙涛津津乐道。来中国之前,他在韩国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

1993年,金熙涛所在的公司选派驻华代表,公司的同事当时都不太愿意来中国,而喜欢运动、勇于挑战的金熙涛最后主动请缨来北京。

刚来时,他便发现中国经济的活力超过了他之前的预期。金熙涛庆幸自己是第一批来华“吃螃蟹”的韩国人,他在中国获得了事业和爱情双丰收。

金熙涛和他的中国妻子唐蕊已经育有一儿一女,他们在五道口经营一个韩国料理店,同时代理一个韩国化妆品在中国的销售。

他们在北京各大高校设立代销点并已经建立了一个化妆品销售网络,随着“韩流”席卷中国,金熙涛夫妻对自己的经营业绩非常满意,他们已经在北京韩国人居住较为集中的望京地区购买了两套住房。

韩国中小企业厅行政事务官白明浩告诉记者,约有100多万韩国人生活在中国,其中60%是商人,20%是留学生。韩国商人在中国主要从事工业生产、开设餐厅或者商店,不过,其中30%韩国商人在中国的经营情况并不太理想。

拉里比莫则是来自印度“瑜伽圣地”瑞诗凯诗的瑜伽教练。中国白领阶层对瑜伽的热爱让他喜出望外,他已经在中国几个大城市建立了20多个瑜伽培训中心,而且事业还在不断快速发展。

拉里比莫说,在中国做瑜伽培训所赚的收入比在印度要多三四倍,不断进入中国的印度人主要担任瑜伽教练或者经营餐馆。

另外,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的普通百姓也开始来中国寻找发展机遇。

猜你喜欢

大卫外国人瑜伽
Hello White瑜伽馆
大卫,圣诞节到啦
拯救大卫
练瑜伽
禅逸瑜伽对瑜伽文化的创新
练瑜伽,悠着点
街上遇见外国人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
Durmiendo en la Muralla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