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的调查
2009-11-13王红瑞
摘要:为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现状,采用问卷法对宝鸡市589名中职生进行调查。发现:(1)中职生亲社会行为各类型的发生频率存在显著差异,助人行为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合作、分享行为,安慰行为发生频率最低;(2)中职生的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助人和合作行为;(3)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的中职生助人、分享行为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关系不同的中职生合作行为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中职生:亲社会行为:调查
作者简介:王红瑞(1976-),女,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09)24-0052-03
一、问题的提出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自愿使他人获益的行为,包括助人、分享、谦让、合作、安慰、捐赠、自我牺牲等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亲社会行为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积极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个体社会适应程度的重要指标。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某一积极心理品质、积极行为的发展可以有效预防和抑制某些消极心理品质及消极行为。因此。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对当前中职生日益突出的问题行为的预防和减少意义重大,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有关亲社会行为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研究十分欠缺,尤其缺乏实证的调查说明。
基于上述,本研究结合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以实证量化研究的基本范式调查了我国中职生的几种主要的亲社会行为(助人、合作、分享、安慰)在学校环境中的实际表现,力图找到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表现特征和各种影响关系。以期能为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教育提供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依据,并从另一个侧面对当前中职生问题行为的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调查于2007年10月在宝鸡市两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班为单位进行。随机选取一年级、二年级两个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五个班。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专业的本科生做主试。在各班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6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589份,有效回收率为98.2%:学生年龄在16岁-19岁之间:其中男生336人,女生253人。
(二)测量工具
本研究以对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综合考察为理论基础,确定了“助人”、“合作”、“分享”、“安慰”四种研究者所公认的行为类型为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基本内容。以开放式访谈收集的资料为现实依据,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者、心理学专业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进行调查访谈,确定“助人”、“合作”、“分享”、“安慰”四种行为类型的题目内容,完成亲社会行为问卷。问卷编制后先进行预测,根据反馈情况,并参考有关专家的建议对题目进行相应修订,最后的问卷包括29道题目4个分量表:助人行为(共7题)、合作行为(共9题)、分享行为(共6题)、安慰行为(共7题),5级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记为1-5分。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三、研究结果
(一)中职生亲社会行为问卷的信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考察总问卷和各分问卷的的信度,结果发现总问卷和各分问卷的a系数在0.71-0.87之间,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符合心理测量的基本要求。
(二)中职生亲社会行为问卷的效度检验
1,问卷的内容效度。本问卷在开放式调查和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确定问卷的题目内容。问卷完成后先进行预测。根据反馈情况以及有关专家、学生和教师的建议对题目进行多次修改,符合调查对象的年龄水平,所以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2,问卷的结构效度。为考察量表的结构是否合理,以初测被试在亲社会行为分问卷间及分问卷与总问卷间的相关系数检验结构效度,结果见表1。
亲社会行为总问卷与各纬度间的相关在,453-759之间。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呈较高程度的正相关:问卷各纬度间的相关在,152-397之间,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中职学生亲社会行为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现状
1,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发生状况。本研究对不同类型的亲社会行为进行比较,发现总体上个体四种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进一步的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除合作行为和分享行为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具体表现为:助人行为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合作行为、分享行为,安慰行为发生频率最低。这与国内王丽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见表2)
2,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年级特征。以亲社会行为的四种类型为因变量,做2(性别)×2(年级)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
由表3可知,多元方差分析表明。亲社会行为类型存在主效应,F(3.557)=87.370。p<.001,非常显著;性别、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性别、年级的主效应均不显著。对年级的简单对比检验显示:年级差异不显著;对性别的简单对比检验显示,女生的助人行为和合作行为显著高于男生。这些说明,首先。中职生的亲社会行为表现比较稳定,无年级差异;其次。在中职生群体中。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助人和合作。
3,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家庭差异。本研究从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关系、父母外出打工等几方面探讨家庭与学生亲社会行为及其各类型的关系。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家庭差异并不显著。但Post Hoe事后检验表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中职生助人行为、分享行为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中职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中职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父母关系和谐”的中职生合作行为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父母关系对立”和“父母关系一般”的中职生,“父母关系对立”与“父母关系一般”的中职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父母外出打工与非外出打工的中职生之间亲社会行为及其各类型并无显著差异。但检出率统计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的中职生占被试总人数的34.25%,这一结果值得关注。
四、分析与讨论
(一)中职生亲社会行为各类型的发生频率不同
本研究发现,助人行为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合作行为、分享行为,安慰行为发生频率最低。我们认为,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和各种类型亲社会行为的性质造成的Ⅲ。从个体心理发展水平来看,中职生群体正处于精力相对旺盛,能力急剧提高并渴望同伴交往的时期,因而在集体环境中乐于,也有能力表现出较多的助人行为。而分
享与合作两种行为更多地偏离自我利益,这需要个体做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所以其相对于其它行为来讲发生频率较低。此外,安慰行为发生频率较低,是由于处于青春期后期的中职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对别人的烦恼和忧伤较少意识到,或者即使意识到了也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提供安慰。这些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年龄阶段的中职生自我中心倾向比较严重,人际应对技巧欠缺。因此,学校在教育管理中。要加强对合作、分享,安慰行为的研究和培养。
(二)中职生的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最为显著
研究发现,中职生的亲社会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和合作行为。而对这一结果的解释可能是由于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被期待为关心他人的人,重视亲近的、长期的人际关系。所以在没有明显性别差异的行为中,女生比男生更乐于助人与合作。此外。访谈结果表明,所调查院校男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问题行为异常突出、学业严重不良、无法在普通高中就读的情况下,才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就读;而所调查院校女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家境贫寒,为提早就业,减轻家庭负担而就读中等职业学校者居多。所以总体而言,女生群体从各方面来讲均要好于男生群体,这是亲社会行为性别差异的另一原因。这启发我们,在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中。要加强对于男中职生的特别关注。
(三)中职生的亲社会行为与家庭状况的关系
1,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的中职生助人、分享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中职生助人行为、分享行为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中职生。这一结果是由于经济条件中等和较好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一般首先考虑让其接受高等教育。不得已才会选择职业教育。因此来自这类家庭的个体,一般是问题行为异常突出,学业严重不良,在无法就读普通高中的情况下,才选择中职学校。这类学生往往思想差,学习也差,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具有较严重的个体化倾向,所以其助人行为、分享行为较少。相反,低收入家庭的父母。更愿意子女到中职学校就读,及早学到专业技能。提早就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所以来自这一家庭的学生。往往品学兼优,具有良好、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和分享行为。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对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和较好的个体要加强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并引导家庭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使学业、心理、行为不良的个体获得良好的发展结果。
2,父母关系不同的中职生合作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关系和谐”的中职生合作行为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父母关系对立”和“父母关系一般”的中职生,“父母关系对立”与“父母关系一般”的中职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以上结果说明:和谐的父母关系有助于合作行为的产生。这一方面是由于和谐的父母关系给孩子提供了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合作的信息,这种信息在无形中会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表现,将促使孩子在学校、班级中更懂得与别人和睦相处,协作互助。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父母关系的优劣会影响到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程度。进而影响到父母的教育行为。父母关系对立和一般的容易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下降,冲突和惩罚的的比例升高,让孩子感到生活的无奈,情绪消极、冷漠。性格孤僻。喜欢独处,合作行为发生率下降。相反,父母关系和谐的则有助于增加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温暖、理解,增加父母对子女的关心、支持、接纳、鼓励、肯定和赞赏,将促使孩子更喜欢与人交往并合作互助。
因此家长要注意营造积极、温暖、愉快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要加强沟通,互相关爱,使中职生个体感受到更多的父母关爱,从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父母外出打工的中职生值得特别关注。虽然本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外出打工与非外出打工的中职生之间亲社会行为及其各类型并无显著差异,但父母外出打工的中职生的比率-34.25%的高检出率值得关注。这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的个体其亲子教育基本缺失,孩子较易产生更多问题行为。问题行为会导致同伴接受率下降,母亲的冲突与惩罚增多,在这种不利处境中的个体,性格孤僻,往往回避与周围人的共同相处,这无疑会影响其亲社会行为表现。学校应加强和重视对这一群体的特别关注。
责任编辑葛力力